《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泸县城北小学校 陈国群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感受杜甫及其家人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体会杜甫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3.想象诗歌画面,通过想象杜甫一家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写出杜甫一家人听到喜讯后“喜欲狂”的画面。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杜甫一家人听到蓟北收复后的的语言、动作、神态,把杜甫一家人听到喜讯后“喜欲狂”的画面写具体。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用激情的语言导入:王昌龄笔下的报国情怀是将士们征战沙场立下的壮志——(课件展示图片,学生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的爱国深情则是——(课件展示图片,学生答)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而杜甫与国家与故土的休戚与共则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得到最大体现。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感受杜甫的家国情怀与思乡之情。
2、初读古诗,回顾内容
1.抽学生读诗,学生互评。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课件展示,学生填空。
3.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三、发挥想象,描写画面
(一)读前四行诗,出示学习任务一
1.从以上哪些词语感受到杜甫的“喜欲狂”?用“ ”画出来。
2.发挥想象:杜甫此时会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
3.同桌交流一下。
4.预设:从“忽传”这个词语,体会到消息来得突然。从“涕泪”这个词语感受到杜甫很开心。
5.杜甫为什么会流泪呢?这是怎样的泪呢?补充介绍安史之乱的资料。
6.补充《春望》,体会《春望》中的泪是怎样的泪?(悲愁)
7.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让我们走进杜甫当时的居住条件。教师吟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杜甫当时生活的困苦,体会安史之乱人民的困苦生活。
8.结合《彭衙行》体会杜甫当时一家人的生活条件。
9.体会安史之乱给杜甫一家及其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从而体会蓟北收复后杜甫及其家人欣喜若狂的心情。
10.这是激动的泪、兴奋的泪、苦尽甘来的泪,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写写当时的画面,注意写出杜甫及其家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他们一家人当时的内心世界。
11.配乐,学生想象画面,并写下来。
12.用展台交流学生所写内容,老师评、学生互评。
(二)读后四句诗,体会杜甫归心似箭的心情
1.读第五、六行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你从这几个表示地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巴不得立即还乡。)板书回乡路线图,体会杜甫一家人当时的心情。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当时的情景,注意说出杜甫及其家人的语言、动作、神态,从而展现他们一家人当时的内心世界。
3.抽生交流、评价。
4.有感情地背诵全诗。配乐朗诵。
四、感情升华,吟诵古诗
1.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虽然过得颠沛流离,但他仅仅是感怀生活、感怀自己吗?结合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一节,体会杜甫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天下寒士所求,为天下的老百姓所求。哪怕他的茅屋被吹破,哪怕他被活活冻死,也甘心为老百姓求得“广厦千万间”,这是一个怎样的杜甫?(板书:爱国)
2.除了关心百姓疾苦,国家安危,他归心似箭,希望马上回到家乡的怀抱,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思乡)
3.诗人心里永远装的是百姓的疾苦,国家的安危。鲁迅称“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千百年来,为后人敬仰,成为”诗圣,他写下了一行行、一卷卷诗集。
教师将板书画成一幅诗卷。
4.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有哪些人堪称为“民族的脊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出青蒿素的屠呦呦、两弹之父邓稼先、航天之父钱学森等)
4.回到唐代,此时你就是杜甫,让我们用吟诵把大家带到当时收复河山、欣喜若狂的那一刻。师生一起吟诵诗歌。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