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语知别情”群文阅读设计
瓦子中心小学校 童会
议题:
诗人如何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选文:
《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
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互动:
孩子们,老师非常高兴能和你们在这堂语文课上相聚。时光匆匆,你们还有一个月就要毕业啦,你们马上就要和老师、同学分别,踏入人生新的旅程,你们准备如何跟老师、同学告别?
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那古代人是怎么送别呢?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古诗文中去,去感受一下他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古诗学习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出示学习目标(四首古诗)
学生齐读诗题
1. 解诗题
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一组送别诗.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
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单独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元二变红)
师:同学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读古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2.读诗文
(1)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
出示节奏
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
(3)齐读古诗。
3.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自由说
预设:
(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
生:我常查工具书理解
生:我还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好,你们都有好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最有效的方法默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诗句的意思?
自由读诗句
师:同学们,王维是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也不例外,看! (出示图片和诗句)
这样的景色美吗?(生:美)谁愿意美美的来读一读?(请两个学生读)
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你能想到哪些词语?(清新自然)
然而在这样的一个柳色青翠、细雨湿润微尘的早上,诗人要在渭城送别元二远去安西了!安西是个什么地方呀?(出示课件,讲述安西都护府)好朋友这一分离,再相见已不知是何年了,我们可以理解,此时此刻的王维心中一定是——(学生接:难过、不舍的)
出示课件后两句,学生齐读。
抽生说意思。
4.悟诗情
师:读古诗不仅要明诗意,还要悟诗情(板书: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思考以下问题:(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诗中的景物与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若第三题学生无法说出,则引导学生再看诗中景物。引导质疑
质疑:除此之外,你们还有什么疑惑?(引导质疑)作者写雨能让人有分离的惆怅,但“柳色”和“离别”有什么关系呢?是啊,“柳色”和“离别”有什么关系呢?谁来帮他解答。
(预设回答)《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读到“依依”,便想到“依依不舍”。说得真好!谁再补充?古人也有折柳相送的习俗。“柳”和“留”是谐音,也有不忍离别的象征。这首诗也是借杨柳表达送别真情。这就是景语,情原来藏在景中,怪不得我国近代语言大师王国维这样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景 情)。“景”是为“情”而设,,诗人写景,意在言情。就是说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可以表达当时人物的感受心情的。我们可以想象,此地的景色越美,此地的人越美,他们却要分别,心情就越加的伤感、越加的不舍了。(板书:知)
三,小组合作学习。
师:回顾《送元二使安西》的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自主学习《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赠汪伦》,再合作完成表格,班上汇报交流。
请看学习要求(大屏幕出示):①每首古诗读三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句。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诗句。③自己完成表格:谁送谁,在哪里送,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什么情感。然后再小组交流,完善补充
题目 | 谁送谁 | 在哪里送 | 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 | 表达了什么情感 |
《别董大》 |
|
|
|
|
《赠汪伦》 |
|
|
|
|
《芙蓉楼送辛渐》 |
|
|
|
|
四、汇报交流(不分顺序)
1.《赠汪伦》
师:预设问题:用什么方式送的?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师:展示学习成果:《赠汪伦》
生:《赠汪伦》:以歌相送;抓住踏歌声,桃花潭水,表达作者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
2.分享《别董大》
师:我们来欣赏《别董大》,请你们组分享学习成果,你们的汇报既完整又准确,那这些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抽生答)
师激情引读:是啊,黄沙飞扬,黄云残日是何等的空旷,男生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北风呼呼,大雪纷飞是何等的寒冷,女生齐;黄云残日、孤雁独飞又是何等的凄凉,全班齐。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友人分别是多么不舍啊,“黄云”、“白日”、“北风”、“大雁”、“雪”将分别时的凄凉、孤寂、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景语,景中的情语。
师:其实,董大是唐代享有很高声誉的音乐家董庭兰,有很多诗人都与他交好,他擅长古琴,而当时盛行胡乐,他倍受冷落,非常失意。愤而离开京城。场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
情境体验读:此刻,如你在场,你会怎么做?(你说)挥泪告别,(你)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诗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对,也是(激励),让友人对前程(充满信心),让我们再一齐诵读这首诗,感受它的魅力。
4.交流《芙蓉楼送辛渐》
师:哪个组来交流《芙蓉楼送辛渐》。你们来,这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寒雨”、“楚山”、“江”是景,渲染出依依惜别的气氛,掌声送给你。
师:什么样的雨称为 “寒雨”呢? “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师:谁“孤”呢,孤独的仅仅是楚山吗?刚才,你们的回答让我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窗外秋雨绵绵,楼内二人相对,饮酒话别。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想象画面读:这就是景语,带着这种感觉,想象画面,读前两行: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才华横溢,但遭人诋毁,他一生壮志未酬,分别之际,表明如玉般高洁的心志.(生齐诵):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师:
五、找异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徜徉在送别诗中,诵之、吟之,悟之,那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呢?(可以看大屏幕的表格来回顾)
表格设计:
题目 | 谁送谁 | 在哪里送 | 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 | 表达什么情感 |
别董大 | 高适送董大 | 京城 | 黄云、白日、北风、大雁、雪 | 依依惜别 |
赠汪伦 | 汪伦送李白 | 桃花潭边 | 踏歌声、桃花潭水 | 依依不舍 |
芙蓉楼送辛渐 | 王昌龄送辛渐 | 芙蓉楼 | 寒雨、楚山江 | 依依惜别 |
学生汇报:送别的对象、地点、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你要补充,还有送别时人物的心情也不同,有的牵挂、依恋,有的劝慰、激励。你真会品读!
师:相同点呢?学生汇报:都抓住景象来表达送别真情。
师:徜徉在古诗文中,时间过得真快,通过这一组送别诗,我们知道了该怎样学习古诗,也明白了高明的诗人笔下的景物会说话,它会替人伤心,代人落泪,让我们伴着音乐一齐来诵读清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让这份人间真情永驻心田!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