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课堂寻真
——走进王松舟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
亲爱的余敏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天兴小学任凤梅,今天我荣幸争取到了这次与大家共同探讨语文的原点的机会。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名家课堂实录是王松舟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我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是因为这是一篇许多老师都在公开课上上过的文章,也是很多老师听过的文章,在我的分享中也许能引起共鸣;当然,我也曾经展示过这篇文章,上完《圆明园的毁灭》,我有许多遗憾,我想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且结合语文的原点理论,重新定位自己对语文的认识。
“本色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体。而王松舟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最让人震撼的是对情感和节奏的把握。他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握情感和节奏的呢?
一、先说“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共抒发了五种情感,即:痛惜之情,惊叹之情,耻辱之情,仇恨之情,自强之情。
一说痛惜之情。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痛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痛惜。
二说惊叹之情。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令世人惊叹不已。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使惊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说耻辱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区区三千多名侵略者,在圆明园内恣意妄为、肆意抢掠,如入无人之境。这不能不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大火毁园的那一刻, 也同时灼烤着每个中国人的良知与尊严。
四说仇恨之情。仇恨之情是与耻辱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看着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顷刻间化为灰烬,怎能不激起后人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英法联军“侵人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等,这些词语写尽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读之令人痛恨。
五说自强之情。课文在“一片灰烬”四个字中戛然而止,像一个巨大而惊悚的体止符,矗立在世人心中,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高明之处。试想,当痛惜、惊叹、耻辱、仇恨,相互交织、纠结在一起的时候,震撼和警醒必定是水到渠成的。“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无须直言,“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志向也不必高喊,人人心头自有股浩然之气在激荡、 在升腾,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那么,这五种情感是一种一种挨次发生、 逐步递进的吗?非也!纵观全文,落点当在“毁灭”二字上。圆明园的毁灭是一场大劫难、 大悲剧。悲剧者,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让人看。悲剧,最能激活人的悲情——悲怆、悲痛、悲愤、悲悯、悲壮之情。所以,五情其实已融于一情中, 那就是“悲情”。这既是全文的基调,也是行文的主调。
文如此,课亦如此。
二、再说“节奏”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构建了四种节奏,即:悲怆之“抑”、绝美之“扬”、震撼之“顿”、惕厉之“挫”。
悲怆之“抑”是课堂上构建的第一种节奏。 “抑”是下抑、压抑,是课堂情感和氛围下行、收缩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的营造,从课的一开始就已经发生了:
王老师没有把这些解释明言,只让孩子们举起手,一起恭恭敬敬地书写:“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英国和法国两个强盗给毁灭了”,明朴实巧,貌淡实浓。教者可谓用心良苦,使课一开端就弥漫着一种无言的悲怆。
借助课题一抑,无论是气势还是事理,都远远不够。于是,课堂继续往下抑。先是抓住课文第一段,在“不可估量”上一唱三叹:祖国文化的损失不可估量,世界文化的损失不可估量,每个人心中的悲怆之情也样不可估量。此时,课堂情感和氛围变得更为压抑。但是,还不够。必须把“毁灭”的内容提上来,雪上加霜、火上浇油,如此,方能将学生的情感抑得喘不过气来。于是,王老师出人意料地将教学引向了课文的最后一段,借助“化为灰烬”一词,又一次以一唱三叹的方式,将悲怆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按照节奏构建的逻辑和规律,课堂之“抑”业已实现,绝美之“扬”是课堂上构建的第二种节奏。“扬”是上扬、飞扬,是课堂情感和氛围上行、扩张的一一种状态。 如何“扬”呢?第一步,整体观照圆明园,将文中的“举世闻名”“宏伟建筑”“珍贵文物”等关键词拈出,使学生初步感受万园之园的绝世之美;第二步,局部赏玩圆明园,将文中的七个“有”字一一圈出,感叹圆明园营造的那种如梦似幻的绝美境界;[令人拍案叫绝的“无数个‘有’”!从实写到虚写,从举例到概述,学生在自由的品味探究里感受着语言的精妙。]第三步,整体呈现圆明园,通过课件播放圆明园全景图、配乐朗读文中的重点语句,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人恍如隔世的想象世界中,流连忘返,如痴如醉。每一步的绝美之“扬”,都是对悲怆之“抑”的忘却。扬得越开、越高,忘得就越快、越净。至第三步,学生似乎全然忘却了圆明园早已毁灭的事实。这一忘却是课堂之“扬”的必然结果,否则,节奏的巨大张力就无从谈起。
震撼之“顿”是课堂上构建的第三种节奏。先抑后扬、抑扬之变是为了创生震撼之“顿”的,这不是课堂教学中的大板块, 却比大板块更厚重、更切要。当课堂情感和氛围被一次又一次地扬起来,及至扬到全课的沸点时,震撼之“顿”陡然出现:
师:但是,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这一切早已永远消失了!这一切,早已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化为灰烬了! ( 边说边将“不可估量”“珍贵文物”“化为灰烬”等板书全部擦掉。沉默将近20秒。)
从“七个‘有’”到“无数个‘有’”,再到“没有”,再到“化为灰烬”,巨大的落差,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美得心醉,毁得心碎。全场静默,几近窒息。20秒的静默,是止,是顿,是止而未止、顿而不顿,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又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
震撼之“顿”,催生惕厉之“挫”,这也是节奏发展的必然逻辑。惕厉之“挫”是课堂上构建的第四种节奏。“挫”是一种突转、一个拐点、一次急转直下抑或峰回路转。作为课文的《圆明园的毁灭》止于“顿”,留白于读者,让人痛定思痛。作为课堂的《圆明园的毁灭》,则是将课文内隐的“挫”显化出来,这既是深化文本解读的需要,也是强化课程实践的需要。心灵的震撼,势必引发一系列追问和反思。一篇补充资料,恰好满足了学生的疑情之需;一段直抒胸臆的写话,也让学生蓄积已久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和升华。面对圆明园,孩子们已接过了这份沉重,同时接过的还有民族崛起的信念。
走进王老师的课堂实录,特意去观看了视频,王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特别注意学生的语言训练(不管是说话的完整性,还是朗读的情感),思维训练,情感引导,真正把语言与思维的训练做到了极致,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多重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这不正是语文的原点吗?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