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和谐原则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营造和谐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流动过程,它包含着多重矛盾关系。要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优化的过程,要使它符合教育美学的规律和要求,首要的原则便是和谐。
和谐原则要求在教学的流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课堂情境和教学内容、语文活动和人文教育等多重矛盾达到高度和谐与统一,以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最佳效果。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做分享交流:教师和学生的和谐、课堂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工具与人文的和谐。
一、教师和学生的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课堂教学最佳的教学效果,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师生之间能心有灵犀;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能做到心心相印。
课堂教学的大忌便是“三隔”。
所谓“三隔”,一是隔心。一堂课上,教师和学生各思其事,心不能“领”,神不能“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关注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
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的自制力也不够,容易离开老师所讲的内容,转移到偶然看或听到的事物上去,特别是容易转移到感兴趣的事物上去。
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轻轻松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备课之初,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做好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要尽量避免单调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只有在一个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中,才会有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设想一下,教室喧闹犹如菜市场,学生懒散有如放牛娃,这种课堂纪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注定是教育的悲剧。因此,当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教师可以凝视做小动作的学生,突然停止讲课或摇头示意等,为使信号更加奏效,教师也可以一边凝视学生,一面走近他,通过及时给予信号,对注意力涣散的学生,予以适时提醒。
二是隔情。师生之间情感不通。教师们把自己感动了,学生却无动于衷:教师们慷慨激昂,学生却漠然旁观。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可见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学生是个性化的人,单纯用受教育者这个名词来描述学生,很难适应当今时代对学生内涵的阐释。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心智发展,这是教育人性化的选择趋向。
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当下需要,从而与学生进行共情交流,这既是一个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创造性的过程。通过师生双方间的共情活动,形成师生互动性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能够进行信息之间相互传递和交流的双向过程,成为一个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结合体。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有这样一个例子: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
生: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自信的荷花才是美丽的荷花。
生: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呀!
师: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生纷纷举手)
师: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
生:我是一朵姿态万千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我终于长成一朵美丽而漂亮的荷花了,可以让许多人来观赏我。”
师:将自己的美献给游客,你不但有一个美丽的外表,更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从课例中师生的互动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评价多么机智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点评,特别是第二个孩子,“孤独”一词,或许是孩子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隐晦的表达,但教师适时的的引导,给了这个孩子些许安慰。这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心呀!
三是隔智。教师和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天差地别,对于一个知识点,教师以为易如反掌,学生视之难于登天: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如闻天书。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学生要有耐心,要有充分的信任,有效的信任关系有助于消除了师生间的距离感,从而建立起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课堂教育气氛,从某种程度说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才能在班级中形成一个公正的课堂管理氛围和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才能真正地给予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机会。
我们来看一个课例:三年级下册课文《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们都知道句中一个“冒”字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荷花,可怎样让学生体会这个字的妙处呢?我们看这位老师是如何引导的:
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子很简单,不仔细品味,你是很难发现它的美的。
生: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是正常的,既然你“说不清”,那我们就更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回答:露出来、钻出来、长出来、顶出来、穿出来、伸出来。)
师: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一个都没有用,就用了这个“冒”字,为什么呢?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花时间去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作冒出来。
生: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生:悄悄地钻出来。
生: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你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生:急切的心情。
生: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非常高兴的心情。
生:欢天喜地的心情。
生:心花怒放地长出来。
生:亭亭玉立地长出来。
师: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欢天喜地的长,这就是冒出来呀!作者不用 “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品析一个“冒”字,一开始学生仿佛知道“冒”字用得好,但是又说不出来好在哪里,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循循善诱,将问题又抛给了学生,引导学生真正用心去意会荷花的那种气质和神韵,将学生的精神触角深入到对荷花内心的体验,“冒”的妙用就这样让学生领悟到了。
王守仁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趣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矣。”这个课例的老巧妙地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的信任,课堂生成效果比较好。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者和读着共同创造的。用这一观点来关照语文课堂教学,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造一个美的情境,这个情境便是“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心”“情”“智”三方面和学生的投合,使学生进入最佳的主体角色,达到教学双方的最佳和谐。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师生之间在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以及生活经历方面的差异,并尽力缩小这种差异。而缩小差异达到完美和谐的最好办法,就是教师“将心换心”,站在学生的角度,进入学生的角色考虑问题。
二、课堂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
课堂情境,它是教学过程中由教学双方的素养、趣味以及情绪等因素形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调。它和教学内容的矛盾,实际上是教学过程中人(教师、学生)和物(教材)的矛盾。
教学内容可以分解为这样几个要素:文体要素、情理要素、语言要素以及风格要素。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关键在于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借助语言、音乐、图片、影视等手段创设情境。
比如:教学小说的情境应有别于说明文。再比如教学诗词,同样是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和《别董大》的教学情境必然有明显的不同;同一个作者的文章,教学情境也不一样,在庄严的情境中去教学幽默的课文,用轻快活泼的情境去教学激情洋溢的课文,都是不合适的。
如朱自清的《匆匆》,这篇文章出现在六年级下册的课文中,文章拥有朱自清散文一贯的特点:善用叠词、修辞,情感真挚细腻。六年级的学生对时间已有了一定的感悟,课堂伊始,我们可以用学生六年的成长视频来引出“匆匆”这个词,让学生对时光匆匆有一个主观感受。再通过创设情境,配乐朗读,抓住文中的叠词、问句、比喻等要素,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并从中获得珍惜时间的感悟。
努力形成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对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是重大的。它能使师生双方都沉浸在一种和教学内容和谐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内容,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了知识,开启了智力,陶冶了性情。
三、工具与人文的和谐。
从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来看,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应当是工具和人文的和谐。
要达到工具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必须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决定进行哪方面的人文教育,采用什么形式进行,更重要的是要讲究“渗透”的方法,要和语文学习的各种活动紧密结合。 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文体的特点和语言特点“渗透”人文教育。写作教学,要把人文教育融合在对学生写作的具体指导和写作活动之中。
教学诗歌的时借助吟诵欣赏,便是情感熏陶的过程。
如《匆匆》一文中,作者描写日子从洗手、吃饭、默默、遮挽、躺床上、睁开眼、掩面叹息这些生活中的细节中悄然流逝,告诉我们日子来去匆匆,令人读起来回味无穷,令人深思。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回想自己的日子又是怎样的度过呢?不妨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写写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触。由读到悟,再由悟到写,这就是一种语文训练。
总之,语文教学的活动,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活动。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必须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得以体现。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想象的无限空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语文课堂要达到多个方面的和谐,包括教师、学生、文本、情境等多个因素,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教学效率也能事半功倍。
以上,便是我的一点浅知拙见,感谢大家的聆听,再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