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 读 的 力 量
―― 阅读 打造卓越课堂
方洞镇中心小学 刘晓军
前言:阅读意味着改变,阅读能改变我们的一切,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民族。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笔者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切地体会到,爱看书的孩子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比其他孩子强。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方面,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教学中,我要求孩子们每个假期至少买三本书并阅读,我要求孩子们各种节日的礼物都是一本好书,我告诉家长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书就让他们去读。现在,我班的孩子(四年级)拥有的书从《论语》到《昆虫记》,从《格林童话》到《水浒传》,从《增广贤文》到《海底两万里》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不同的国家,不同种类的书都有,还有看《象棋残局》的。这让我从心底感到欣慰。给学生专门的阅读时间。我们有早上二十分钟的晨诵,中午十分钟至三十分钟的午读,还有每周加餐的阅读课。这个时间是专门给孩子进行自由阅读的,在这专门的时间里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由,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视书为友。午自习时,我会捧一本书到教室去看,孩子们也会拿出自己的课外书静静的读。现在孩子们已经形成习惯,有时间就看书,同学之间也会交换借阅。在课堂上,我班的孩子思维活跃,语言丰富,表达能力强,爱阅读是最大的原因。
说到阅读,我们通常想到的是课文(语文书),说到阅读教学,我们也认为是课堂上围绕课文的教学,这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忽视了与之同样重要的课外阅读教学。现在学校的语文教学普遍现状是:传统应试教育不仅长期束缚着广大学生,同时也严重束缚着教师。以语文课文为“例文”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老师分析多,学生理解积累少。教师只用教科书教学,局限了教学的空间,学生的思维,也打消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材的使用应是多元的,面对教科书的枯燥和单薄,我们需要补充大量的课外读物,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知识。孩子们喜欢阅读但不喜欢读教本,孩子们喜欢阅读但不喜欢为应付考试而阅读。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选择使用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一、确定议题,合理选文
所谓议题:就是这一组选文可以供师生共同开展讨论的话。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与文本对话,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选文就是依据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或是多个议题,造势一组文本。课外读物就象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食材,我们不能不加选择地一股脑搬上餐桌,而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那些富有营养的食材用于加工。选的文可以是文学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也可以是实用性的应用文。这组选文的最大特征就是:
第一、要有共同的议题。
第二、选文要有可比性,文章之间要有共性和异性。
第三、我们可以选择不同作家同一主题的文章,也可以选择同一作家描写同一类别的文章,发现他们的写作方法。
这一组选文最大的特征是:它们都共同的议题。这样学生才能围绕这个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蒋军晶老师教学《创世神话》时,围绕“感受神话想像力的民族性、地域性,感受人类的原始智慧和初始心理结构”这一议题,选择了《诸神创世》《淤能棋吕岛》《始祖大梵天》《阿胡拉马兹达》《盘古开天地》这几篇文章构成一组文本。让学生能通过多文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看到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在一定的时间内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选材的联系强,给孩子传达了一些信息:要学会整合,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可以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不能只背零碎知识,而是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如台湾赖玉连教授的“陪伴----------温暖与需要”都是选择阿诺.罗北儿《大象舅舅》中的几篇故事。这几篇故事的互文性很强,这几篇文章上下联系,就是写大象舅舅陪伴因爸爸妈妈出海失踪而伤心、孤独的小象,分享有趣的事情逗小象开心。第二,明确阅读材料间的线索,在群文阅读中,文章组合的线索更加多角度、多面向。例如,杲振洪老师的“探索作家的写作意图”把赵丽宏的作品放在一起,就是以作家为线索。所以,如果我们要将群文阅读中的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教科书上的某一个单元的学习,在单元的开始,就应该确定本单元以什么为线索。
二、师生共同构建,形成共识
美国学者路易斯﹒沃斯说共识是指一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想法。阅读教学中的共识,并不是要寻求答案的唯一性和准确性。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教师要克服用自己的思想压制和取代学生的思想,压制自己公布“标准答案”的冲动,要虚心听取来自学生的意见和智慧,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最后,达成知识的认同。
简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蒋老师在指导学生读《诸神创世》《淤能棋吕岛》《始祖大梵天》《阿胡拉马兹达》《盘古开天地》时,让学生推测这些神话所属区域并寻找理由。学生们有的从“游牧为生”这一生活习俗推测《诸神创世》是蒙古国的神话;有的从“布日汗”这一文学知只知道《诸神创世》是蒙古国的神话;有人从“无边无际的大海中矗立起一座岛屿”这一地理位置推断《淤能棋吕岛》是日本神话。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文本的学习,学生有效地参与进来,并把知识与自身的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由课堂走向课外。这样就达到了阅读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以参与者的不同意见为基础,以对他人意见的倾听,认同和接纳为核心,最后,达到这样的同识:由于不同的个体对地域、民族、文化了解程度不同,大家的判断标准也不同,所以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而这些答案都是有理有据的。
在长期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形成了较为保守的阅读教学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课文教学相比较,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阅读信息量、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更多的能力培养机会,因此,决不能为“教文”而教文。
如“英雄”这组群文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就是单篇文章远不能及的。从课文内容而言,4篇课文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身份表现了英雄,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英雄,寻找英雄共性提供了材料。因此,在教学中,要设计了“求同”环节。从文章主题而言,虽都在写英雄,但英雄所处环境、英雄行为的出发点、产生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设计了“求异”的环节,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探究英雄的不同。从文章体裁而言,有的写人记事、有的演讲议论、有的抒情评价,为学生用不同体裁表现情感提供了范例。
这些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立足在“品”英雄上。让学生不仅仅是读“英雄”,了解事迹和品质,而是要在“求同”与“求异”的正反碰撞中,去更深刻地认识英雄,评价英雄,发现英雄的本质,从而能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
三、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走出课堂走进书的海洋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获得的知识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的课堂如果能让学生走向更多更广的书海,那对学生成长的帮助将十分有效。因此,在教学《创世神话》时老师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课堂最后,蒋老师提出“宇宙大爆炸”创世之说,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笔者在课堂上常以讲故事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生命生命》(杏林子)一文时,我声情并茂地朗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中, 安妮·莎莉文教海伦认识“水”这一节时,孩子们听得眼含泪花,课后孩子们纷纷去读这本书。这样孩子不但知道了要珍惜时间还认识了海伦·凯勒,也想去读她写的其他书籍。
如课堂讲到诗经,篇幅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再多找一些诗经的作品以及评论诗经的代表性著作来读,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语文课中规定内容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可能引起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兴趣。不是每一本书我们都要从头到尾的去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面选择,可以浏览略读,可以精读细读。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班级设置图书角,让图书包围着我们的孩子们,制造亲近书的机会,接触的机会多了,阅读便就多了。久而久之,良好的阅读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
群文阅读,是对传统阅读的发展和有效补充,是阅读教学的新命题。如何有效地实施群文阅读教学,也需要所有教育同行不断探索。近年关于群文阅读的教学和研究,让我在群文阅读教学的道路上,验证了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也深化了一些认识。群文教学,应该准确定位、大胆设计,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生态、开放的阅读环境,最大程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品味阅读,享受阅读。我想,把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在其中,应是群文阅读教学成功的核心理念。
最后我用朱永新的话来全文: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教育又是给予,无论是民族文化的特质,还是普世文明的价值,都需要教师和家长按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慢慢地通过阅读,通过故事传授给孩子。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
参考 朱永新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朱永新《改变从阅读开始》
温儒敏 《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
崔峦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 谈儿童阅读与阅读教学改革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