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之花在课堂绽放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我们对学生说:“你要学会动脑筋。”“请你再想一想”。这种动脑筋、想,其实就是思维。
一、思维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人们在不断强调思维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则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由这一表述,我们看到了思维品质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人,即使是智力迟钝的人,也总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思考。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矫正学生的不良思维习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在小学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先生在《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具体地说:
小学低年级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往往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比如理解“高”和“矮”,他们通常是通过两个物体身高的差异明白的,认识“多”和“少”,是通过物体数量的对比直接感知的。他们还常常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判断,如书是拿来看的,笔是用来写字的,筷子是用来夹菜的,水果是可以吃的。在进行推理时,也常以事物直观的、偶然的联系为依据。如在电视上见过戴墨镜的人是坏人,以后见到这样的人,便会认为是坏人。昨天我家孩子听到一个动画片里的小动物说发财了,他就说,妈妈,他像光头强一样发财了。在《熊出没》里面,光头强就经常说“发财了,发财了”。此时,他就把听到的话和光头强的语言联系到一块儿去了。
中年级孩子的思维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可以借助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印象和概念进行思维。他们能比较独立地有根据地论证一些复杂的判断,如说“某某没有来上学,可能是病了,因为我看到他妈妈很着急”;“今天可能要考试,因为我听到老师在讨论”等等。即便他们开始能以抽象前提为基础进行推理,但只有借助于直观形式或熟悉的事例把前提加以具体化的时候,推理才能顺利实现。
高年级孩子的抽象思维已比较发达,甚至可以说已占优势,但具体形象思维仍起很大作用。
三、怎样培养低段孩子的思维能力
语文是极富思维训练资源的一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思维素材,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思维的培养也是这样,要从小抓起。下面我就以低段为例,说说我浅薄的看法。
(一)丰富生活存储,积累感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由感性认识获得的,是对活动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
低段学生由于年龄原因,见闻有限,加之家庭、生活环境等因素,感性知识不丰富,不容易形成某些事物的表象。特别是乡镇学校、农村学校的孩子,他们生活的环境是山乡村野,见识更加贫乏。试想,他们的脑子里没有类似的感知,就是老师讲述得再形象,学生可能也是听得一片茫然。
因此,平时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留心观察身边的万事万物,将世界装在心中;多读课外读物,丰富想象能力。教学时,老师一方面可以通过言语直观、模象直观和实物直观,增加儿童的感性知识。比如说在教学《画杨桃》这一课时,因为杨桃不是我们常见的水果,多数孩子没见过,那我们可以把实物带入课堂,让学生实地从不同角度看一看,摸一摸、切一切,切实观察不同角度杨桃形状的变化,为丰富感性知识,还可以把其他一些物品也拿来看一看,这样会更容易引发思考:观察的角度不同,事物呈现在眼前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而得到启示:要实事求是,当别人意见不一样时,考虑他看问题的角度。
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情境,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使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的儿童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学习《黄山奇石》《日月潭》等风景名胜类的文章,情境的创设,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识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展开与深入探讨。
(二)挖掘思维能力训练点
1. 在品词中培养分析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里谈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低年级的课文,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现内容,仔细分析,课文中的词语,特别是一些动词用得准确精当,我们可以在品词中培养思维能力。
如二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作者在描写小蝌蚪和鲤鱼、乌龟见面时,分别用到了不同的动词“迎”“追”。通过这两个动词,告诉我们小蝌蚪与鲤鱼、乌龟的位置关系。在处理时,有老师就安排了学习三部曲:
第一步:看。老师让孩子们观察插图,初步感知小蝌蚪与鲤鱼是相向而游,与乌龟却是一前一后。
第二步:思。理解迎时,老师让孩子们组词:有说迎接的、有说欢迎的,有说和妈妈去服装店时,就听到欢迎光临这个词。于是,老师顺势而导:“迎”是“面对着过去”的意思。说追时,老师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问:我们什么时候用追呀?有的孩子说:我看见有人掉东西了,我捡起来追上去还给他;有的说上学的时候,我看到好朋友在我前面,我就跑步去追他;还有的说,我和奶奶赶集的时候,看到公交车开了,我们就跑起来,一边追,一边喊师傅等一等。这时,老师见水到渠成,总结到原来“”追”是“在后面赶、紧跟着”的意思。
第三步:悟。深度挖掘,我们发现这些词在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会会发现作者通过这些词,要传递给读者的某些信息或情感。老师通过读和演,让孩子们领悟:“迎”的使用能让读者感受到小蝌蚪的彬彬有礼,而“追”字更传达出小蝌蚪想要找到妈妈的急切心情。
2. 在异同分析中培养比较能力
低年级的课文里,有些作品大量使用反复句式。这样的语言读起来富有声韵美,令人印象深刻,也符合儿童的言语学习特点。我们可以挖掘这类句子里的思维因素进行训练。
比如,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小壁虎借尾巴》讲述了小壁虎三次借尾巴的故事,介绍了多种动物尾巴的作用。课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采用了反复的语言形式,是这样描写的: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他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他看见老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小壁虎说:“牛伯伯,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老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他看见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小壁虎说:“燕子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燕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在这几个自然段里,语句里绝大部分用词也是相同的,只是根据地点、对象、尾巴的用途做了相应的改变。
这样的句式,老师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描述中看出共同点,从相似的结构中看出不同点。文中反复出现的相同词句也为比较思维的训练提供了着力点、生长点:通过对比朗读,学生容易发现:“小壁虎爬呀爬”出现了三次;他每次和其他动物的对话,句式结构也是一样的,小壁虎说:“XXX,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XXX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干什么呢。”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想想小壁虎还向谁借了尾巴,从而说说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
3. 在故事情节中培养分析与综合能力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而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思维过程少不了分析与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他们之间紧密联系。低段课本中的选文,除了使用反复式句子,也多采用反复式情节结构,其中就有较为典型的分析和综合的协同运用。
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动物王国开大会》,故事围绕着怎样准确发布通知展开。动物王国要开大会,老虎让狗熊去通知大家。狗熊一共发布了四次通知。第一次狗熊只通知了事情和参加人员,没有通知时间。在狐狸的提醒下,狗熊发布了第二次通知,虽然通知了时间,但时间不具体。在大灰狼的提醒下,狗熊发布了第三次通知,虽然把时间通知清楚了,但是没有通知地点。在梅花鹿的提醒下,狗熊终于发布了有时间、地点、人员及事件的完整通知。这其中,狗熊每次发布通知,都“一连说了十遍”;狗熊前三次发布通知之后,都有一个动物来提醒它补充通知中所需要的信息,并且每个动物说的话都是一样的:“你说一百遍,大会也开不起来。”这个文本首先体现了非常精致的分析思维:每一次通知遗漏一个信息,造成一些混乱;但是在这些不同遗漏的背后却又是综合思维:四次遗漏恰好组成了构成通知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在“疑”上下功夫
古人说过,“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见,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生如果从小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好问探究精神,思维会深远,洞察力会很强。
1. 鼓励质疑
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培养这种质疑的能力,我们可以从“破题”开始入手,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有自己的看法,提出关键的问题。
如,在学习《青蛙卖泥塘》这一课:
师:看到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青蛙想把泥塘卖了。
师:嗯。同学们抓住“卖”字想一想,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它是怎么卖的?卖出去没有?
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然后交流。
课堂上依问题展开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解惑,而在解惑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有益的训练。
2. 精心设疑
首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一些,那么设计的问题就不能太抽象。我们可以把问题具体化,分成几个可以从文本中找到的小问题,通过小问题的解决,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为什么”“怎么样”,就容易多了。这也是一个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
其次,问题的层次与递进也是要很有讲究的,由简入难,层层推进。如:在教学《秋天》这一课时,先找出文中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在秋天的特点,最后概括出秋天的特征。
再次,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每个人思维的灵敏度、敏捷性是有差异的。当我知道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时,脑子里也是一片空白,后来一天想一点,慢慢的才有了个雏形,我想很多孩子和我一样,也有这样的困扰。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考速度有限的情况下,短暂的时间不能引发他深度的思考。若没有足够的时间,要么就是张口就来的乱讲,要么就是沉默不语。因此,哪怕是我们精简自己的语言,也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
语文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思维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因素,坚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肯定会得到提高。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