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思维品质培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例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语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尝试背诵第3-4自然段。
2.体会课文与诗歌《浪淘沙》语言描述的异曲同工之妙。
(二)思维能力目标:
1.学习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写作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欣赏语言文字中蕴含的画面感和现场感。
(三)文化与审美目标: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产生对大自然的惊叹与热爱。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完成生字教学。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学生做篇章思维导图。
【教学思路简图】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一)师:孩子们,我们继续学习-----“1 观潮”。
(二)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题目中的“观”是指-----“观看”,“潮”是指-----“钱塘江大潮”。看字解义,你认为“潮”与什么有关?(与水有关)。什么样的水称之为“潮”?请你猜猜。
(三)根据字源资料了解“潮”是海水受日月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从日起草间,早晨潮起之意。
二、字词巩固
师:多奇妙啊!一个字可以是一个画面,只要用心体会,一个词语也会令你产生画面感。分组出示词语,引导学生读好词语(读到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
(一)横卧 薄雾 屹立 霎时 (巩固多音字、易错字)
(二)人山人海 人声鼎沸 (体会人多,嘈杂的现场感)
(三)闷雷滚动 山崩地裂 (体会声音的由小到大)
(四)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体会浪涛的澎湃)
小结:我们常说看风景要调动五官,其实读文字也要调动五官,那样才能透过文字看到画面。
三、梳理文序
(一)整体感知
师:请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二)回顾文序
师:书声琅琅,仿佛涛声阵阵。喜欢你们认真读书的样子。借助同学的梳理,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作者先总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然后以时间顺序分别描述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三个场景。
四、品读课文
(一)品析潮来前的静美
导问:潮来之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默读第二自然段,去寻找潮来之前的画面。
1.重点品读: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2.根据关键词“横卧”“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体会钱塘江的宽阔与平静。
3.指导朗读。
(二)品析潮来时的雄壮
1.导问:潮来时,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说说你印象最深刻是哪一个画面。
2.学生自读,交流自己的初步印象。
3.图文结合,品析大潮的雄伟壮观。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未见潮来,先闻潮声)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有色,有形)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动态变化)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形象比喻)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有声有色有形有想象)
4.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把这个场景写清楚的?(师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
5.借助导图尝试背诵片段。
(三)感知潮去后的奇妙
导问:大潮仿佛千军万马,来势汹涌;去的时候,它会留给了大家一个怎样的背影?你的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五、诗文互解
1.这天下奇观,自古以来便倍受瞩目。请生读《浪淘沙》。
2.你能从文中找到与诗句相关的句子吗?
3.读《七绝·观潮》,感知伟人笔下的奇观。
六、课后实践
1.必做题: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选做题:搜索相关小视频火资料,感受钱塘江大潮更多的神奇之处。查找资料,了解潮汐受日月引力而涨落的科学知识。
(泸县实验学校 余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