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天饮食情境的单元教学设计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章教学
四川省叙永第一中学校 罗新
1 单元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第四章,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2节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细胞的生存需要营养物质,物质通过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1]”等重要概念,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解释了质膜的物质结构是细胞执行各项代谢活动的结构基础。
每个大单元教学设计都必须介入真实情境与任务[2]。所以,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理应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真实的内容建构“大情境”。在“大情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常识、方法,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中急需讨论的问题。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情境”分割成若干个小情景,在学生的合作探究或自主学习中解决小情景问题,从而达到整合章节内容,避免学习内容的零散化和碎片化,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一天的饮食”为大情境,然后以“情景—问题—活动[3]”为教学设计,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建构重要概念的目的。
2 单元教学目标
基于课标、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情,制定了以下单元教学目标:
(1)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2)举例说明物质通过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使学生从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代谢发生的本质。
(3)通过对“吃啥补啥”、“保健品”等广告的讨论,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
3 单元教学主要过程
通过询问学生一天饮食情况,以A同学的一天饮食情况为线索,以“情境—问题—活动”为教学方法,串联小情境,通过解决一系列小问题达到核心素养的提升,使教学内容系统化、逻辑化,避免碎片化的呈现。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安排如下:
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为触发点,每日早餐,导入新课,在围绕各种问题,如(1)口腔上皮细胞失水的条件是什么?细胞的边界在其中有作用吗?(2)哪些因素会影响细胞失水的速度?(3)你给出的答案可以用什么实验探究体现?以这些问题作为出发点,构建问题原型,在高一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搭建,使上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来自下一个活动的开展;如第三个问题即为本单元的一个实验探究任务“探究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红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因高一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薄弱,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如(1)选择红细胞的优势是什么?体现实验材料的重要性;(2)设置几组NaCl溶液?每组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引导实验自变量的处理;(3)临时装片制作的步骤?此实验能否在一个组别上进行?如果可以如何进行?等辅助学生解决实验问题,再归纳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实验中体现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动物细胞吸水或失水探究完成后,进入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处理方法类似。
第二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安排如下:
设计意图:以A同学的饮食清单为切入口,解决问题1 ,既可以回顾以前知识,也为下一个问题做了铺垫;利用生物体内外的物质含量表格,导入问题3,并解决问题4;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探讨问题5;教师给予实验材料和用具,并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材料和用具的功能,通过实验思路的设计,分析问题5,再结合教师给出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归纳总结物质可以通过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及发生条件;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归纳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条件,并联系生活实际和前知识,举例附以说明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情况与小分子物质不同。再以胆固醇为例,给学生讲解生物界物质运输现象发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最后,教师展示保健品的成分表和广告,组织学生利用本章所学知识讨论广告的合理性,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进一步说明生物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4 单元评价目标
本单元的评价目标包括(1)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探究实验中,能规范地进行临时装片的制作,利用显微镜操作等实验步骤,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利用实验结果分析实验问题,总结实验结论;(2)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时,能建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概念模型,并能通过概念模型解释生活现象,初步形成细胞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念。(3)学完本章知识内容后,能辨伪,并向家人传递科学观念,纠正错误认识,真正地把理论知识生活化。
单元教学设计,通过一系列的“情境—问题—活动”,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掌握教学内容。对一章内容的整合、归纳、调整,再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不让课本理论知识脱离生活,避免了知识的过度理念化,枯燥化。提出问题,以活动方式解决问题,达成在真实情景中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2] 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4):1.
[3] 周初霞.聚焦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践研究[J].生物学教学,2019,44(4):7-10.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