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物学核心概念生成的过程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指的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与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比值。实际的教学效果指每个学生实际的时间精力投入的总和所"产出"的知识、品德、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等实际所得的总和。 在长期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学偏重于结论的输出, 弱化了知识发生的过程, 如核心概念和结论的建立不基于学生的观察、实验,不以最基本的概念或学生认知逻辑作为基础去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同时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对重要概念理解停留在表面,思维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能力得不到培养,感受不到探索和成功的乐趣。结果是教师以降低教学效率为代价来完成教学内容。
一、加强生物学核心概念生成的过程教学,是切实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联系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维度,笔者认为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够找到适合自身学习方法以及能够获取、判断和处理信息,具备信息化时代的学习与发展能力的人。为此,教学必须重视过程性教学,因为不论是科学思维, 还是生命观念,都不可能以“ 告诉” 的方式,而它需要通过认知过程、情感体验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的综合参与和共同作用而获得。
例如,在人教版生物学《稳态与调节》,关于免疫的教学内容,用新冠疫情的真实的情境引入,这可以从国际、国家、社会的角度去报告思想意义和社会责任,又可从小的知识层面切入,以学生自身实际为生长点,去科学认识抗原检测、核酸检测、新冠特效药和疫苗的原理,去探讨学生切实的责任与担当。另外教师可以提供抗原检测试剂盒,让学生现场进行鼻试纸采样、样品处理和点样层析,并进行层析结果分析。虚实结合的课堂活动,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解决身边切身问题。
二、加强生物学核心概念生成的过程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
纵观全人类生物科学发现史, 其共同特征:一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认识新知识,如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发现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二是通过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过程获得,如美国遗传学家撒顿就是通过概括比较的方法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重要推论。三是从具体或个别的活动实践中获得,如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就是直接进行实验实践活动证实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是普遍遵循认知逻辑的。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生物学新知识,同样需要经历一定的认知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如何实现呢?需要经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从而得到充足的事实或证据,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将抽象变直观,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思维,从而理解概念核心,并从中领悟生命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等知识的生成过程一般需要遵循从学生最低级的感觉到知觉到记忆再上升到思维与想象。学生的认识过程和人类生物科学发现史的一致性说明,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逻辑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从而迁移知识,实实在在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生物学《稳态与调节》,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中,笔者认为可从学生的认知逻辑出发,通过系列问题串的方式,唤醒学生原有认知,让学生进行逻辑思维。针刺手和针接近手发生缩手反射有什么不同?(请从形成过程、参与的结构、兴奋产生部位和传导途径加以比较)。人在无意间碰到针刺手是先缩手还是先感觉疼?这说明什么?打针时手不缩回,这是为什么?这说明什么?等等。
三、加强生物学核心概念生成的过程教学,可逐步形成知识体系
新课标指出新教材内容聚焦大概念,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追求“少而精”的原则,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 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生物学旧知识之间,新知识之间, 以及旧、新知识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内在联系的结构性。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看,教和学实质上是知识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使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而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就是依靠旧知识、旧联系, 寻找新知识、新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和深化,又要使分散在各章节的有相关性的知识通过各部分知识的结合点联结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结构。在生物教学中,只有通过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才能充分揭示这些联系,才能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构建知识体系,以变异为例。变异有哪些类型,变异的直接效应是什么,哪些变异有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如何鉴定DNA分子结构的改变,不同的变异还有哪些鉴定的方法,不同变异的直接原因可能是什?基因突变是什么,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什么,时间是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特点有哪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知识内在的联系,基因是位于细胞质还是染色体,是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是在几号染色体上,是连锁还是独立,如何验证?
四、加强生物学核心概念生成的过程教学,是探究式教学的需要
生物学实验在生物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生物科考试的重要内容。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情境主要来自于真实的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由这些内容进行知识迁移设定的情境或提出的问题。其次学习生成的过程就是学生“ 领悟” 知识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这个领悟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设疑,辩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所以教师不但要具有“演讲家”的魅力,还有具有“主持人”角色, “导演”的风采,“军事家”的谋略。变“讲”为“导”;变“学”为“思”。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选取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如讲授法、谈话法、 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无定法,游戏、竞赛、角色扮演都是学生喜欢接受的教学方法。总之,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如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可改变条件后再做:1、若甲中各20个,乙中各10个;情况如何?2、若甲或乙中D和d不一样多,情况如何?3、不统计或部分DD;经过这些探究过程,学生能充分理解假说,最后再引导归纳:3∶1应该满足的条件:D和d两种雌雄配子相等;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数量足够多;各种遗传因子组成的后代生成机会均等,完全显性。
参考文献:
[1]李伟斌.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消解[J].新课程(教师),2009(10):34-35.
[2] 张菊. 生物学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实现探讨[J]. 文理导航( 中旬),2019.
[3]许玉霞. 基于生物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J].2021(2020-18):142-142.
[4]林祖荣.在教学中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1996(05):6-7.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