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城关中学 李佳繁
摘要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态度责任四个方面构成了初中生物学科的主要核心素养。生物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本单元课程目标的分解,更是对本单元课时目标的综合。注重单元内部课时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更加体现生物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近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式又成为了国内教学研究的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为例对初中生物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整体教学;课程目标;课时划分
20世纪,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建立促进了“单元教学”的发展,特别是他的学生克伯屈提出的设计教学法,历史上称为单元教学法,对此方法做出了更细致的研究。二十世纪20年代,单元教学法提升为教学论的思想,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校,各个学科都在学习探究单元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50年代,莫里生的“试探、提示、自学、组织、复讲”五步教学模式更是带动了美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单元教学的思想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才开始传入中国的。八十年代末,单元教学在中国慢慢受到重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开始了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鉴于“双减”政策的出台,新课标和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初中生物知识的整体关联性、以及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诉求,本文以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为例,从立足生物学科素养、把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课时划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运用“三环六步”教学法设计、联系单元教学全过程等三个方面,研究探索了基本生物核心素养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为我们以后继续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参考。
一、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把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生物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明确了初中生物教师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时,应该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以课程设计重衔接,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这几个方面入手,把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具体化、分层化。引导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逐步发展自身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制定生物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应结合学生生物知识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以帮助学生生物知识水平提升和能力发展为方向。第一步:自下而上贯穿单元教学内容,从所有课时具体目标中整合提取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第二步:自上而下从单元目标分解课时目标,细化单元目标。第三步就是最终确定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学习完成整个单元后获得哪些方面的生物知识和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把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要在熟悉新课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备课组的优势,通过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而定。
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为例,主题单元《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生物课程标准》人体生理与健康内容中生物圈中的人中的二级主题。标准指出: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人吸收的营养物质和呼吸所需的氧气需要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同时这些废物还需要通过循环系统运输才能排出体外。本章具有密切联系的作用。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 1.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输血的原则。2.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3.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4.血液循环的途径。5.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6.分析饮酒吸烟分别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以及体育锻炼的好处。本单元的学习难点是: 1.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2.在显微镜下辨认三种血管。3.心脏的舒缩与心瓣膜活动和血流的关系。4.血液循环的途径。5.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本单元包括四个专题的内容:第一专题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二专题物质运输的器官;第三专题物质运输的途径;第四专题关注心血管健康。本章前三专题紧密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分别从载体、器官、途径三个角度加以介绍,通过一系列活动安排,使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在提高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同时,完成对应的三个知识点(即血液、血管和心脏、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第四专题关注心血管健康,引领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健康地生活。本章还在知识链接中涉及血清、造血干细胞、冠脉循环和血量分配等内容,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应课标,本章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理解血液、心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等人体结构和生理知识,较清晰地构建关于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整体框架,并进一步确立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促进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地生活。
二、合理设计课时划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对单元课时划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生物学科老师应围绕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段合理划分安排好。由于一个单元各个课时里面的内容和学习重点不尽相同,在进行课时划分设计的时候不能只是按照生物本教材顺序。一成不变的根据教学经验或者考试要求固定模式进行授课。应该在合理划分课时的基础上,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办法,来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谈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分部分、分课时来进行讲解。首先提供导学案,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学习整个单元,勾画出本单元的重难点和疑难点,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每个课时中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询问和解答,讨论在自已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与单元内容相关联的知识,并独立完成导学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答疑解惑,但要有意关注小组内所讨论到的问题。接下来的几节课带领学生对整个单元系统学习,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课堂引导、讲解和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们迎刃而解。特别说明书本中的基础性概念知识选择不讲或少讲,不说多余的话,提高课堂的高效性。最后一节课进行单元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和巩固,并做好课堂检测评价。为了进一步体现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生物老师在划分课时教学过程中,应多用生物专业术语表达,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设置合作探究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运用“三环六步”教学法设计,联系单元教学全过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巧妙利用“三环六步”教学法的设计,联系单元教学的各个方面,让学生系统掌握本单元生物知识。可以借助直观的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结构设计,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厘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们能够直接的感受到本单元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把零碎、分散的英语知识点整合到单元整体学习中,站在一个更高角度去认识和学习有关生物知识。
与此同时,运用“三环六步”教学法还要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加强各个课时,各个知识点、各个主题之间的联系,提高生物单元教学的整体效果。以单元授课为主体,做好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三个环节关联教学。用课前预习为课上教学做好准备,并串联上一课时的内容,用课后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可以渗透一些下一课时的部分内容,为下一课时的教学打基础。生物学科老师要提前做好单元教学的整体结构规划,在课堂导入、课程拓展等方面都要体现单元知识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把整个单元教学的各个环节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全面吸收、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
总之,相对于课时教学,单元教学是指以围绕某个主题(如知识章节),综合相关知识,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让学习者达到预期目标的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它打破了独立课时的教学思维,使教师站在更高的视角统筹教学,更加适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初中生物教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应把单元作为整体,从促进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角度,细分教学目标和内容到每个课时,进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初霞.聚焦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践研究[J].生物学教学,2019(4)9
[2]蒋沂蒙.例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9(1)24
[3]黄秀芝.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9(2)19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