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单元背景下的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构建
摘要:大单元是初中教学中是一种很常见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目的是把学科教学从“小单元”中解放出来,以更大的视野,更高的层面,建构新的教学系统。把学科教学纳入一个大的教学系统,使之更趋于完美,更趋于合理,更能高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以“大单元”教学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在向学传授基本的生物知识研究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关键字:大单元 初中生物 高效课堂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成为现代生物教学的重要部分。由于初中生物比较内容抽象和特殊,加之其本身需要记忆和背诵的内容比较多,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难以理解,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大单元”为背景,创新教学模式,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同时要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让每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生物学习课堂,激发中学生对于生物学习内容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亲身感受生物的美妙。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生物的抽象性,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大单元”背景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新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探索、处理问题的主动性,提高生物素养。例如,以人教版初二年级生物“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单元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章生物圈中各种环境的动物,如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及空中飞行的动物。然后让学生进行探讨,水中、空中、陆地的主要类群,它们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及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然后在学生认识了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来认识运动的机理,认识动物行为产生的原因,动物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群体生存的意义,及对生存环境的影响,从而为探讨“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问题和人物的驱动下,与同学之间自主交流合作,从而构建生物知识体系,达到生物课堂的教学目的。
二、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目标,在这一过程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实践来源于生活,实践意识是生物学的重要隐藏目标,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以“大单元”教学模式为导向,[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构建生活与实验之间的桥梁,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人教版初二年级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单元为例,首先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是从生活中搜集一些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地球上的生物可以分为哪几类?”“什么是生态系统?”等,然后导入教学内容,生物的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的保护,最后教师进一步讲述生物多样性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还会使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三、通过分层教学,构建生物高效课堂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学生能力方面之间的不同,导致学习上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初中生物学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策略,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生物学习得到更好地提高和发展。例如,以人教版初二年级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单元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生物圈中各种生物是怎么延续和发展的”进行自主预习,构建生物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解,并适当的给予帮助和辅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心。
四、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大单元”背景下,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2]由于初中生物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性。例如,以人教版初二年级生物“生物的进化”单元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化石的图片,然后采用所媒体技术将他们制作成教学课件,在课堂中可以以PPT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对不同年代的化石做出比较,从而使学生了解生物的进化和由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效地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进而构建高效的生物教学课堂。
五、通过小组合作,构建高效课堂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教师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都是争分夺秒地给学生传授生物知识,这样的教学虽然在速度上跟上了,但是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情况适时地改变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高生物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进而推进生物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例如,以人教版初二年级生物“生物的延续和发展”单元为例,首先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有关生物生殖和发育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家蚕的发育过程,然后在课堂的教学中将学生合理划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使组员之间分工明确,共同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研究讨论,各司其职又合作交流,最后教师要对小组合作交流成果及时地总结和归纳。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交流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六、构建生物知识框架,拓展生物知识
随着课程制度的不断改革,“大单元”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要想使学生真正的记住生物知识,就需要学生不断的复习巩固,从而教师印象,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应用时更加的熟练。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将生物知识进行拓展,有利于学生构建生物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以人教版初二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单元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如,腐烂生霉的面包和水果,采集带有根瘤的豆科植物及地衣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哪些是细菌”,“哪些是真菌”等,然后各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并作出设想,最后让小组成员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其知识点进行延伸和拓展,明确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存与对人类的生活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生活得如此之好,这与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是分不开的,就是因为他们对物质的有效分解,促进物质的循环,才使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
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教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大单元”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落实初中教学的内容要求。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手段和策略,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研究、自主总结和分析结论,强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现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双提高,进而为创造初中生物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鹏飞.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究[J].成才之路.2019(30):83-84
[2]宋茹英.谈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理化教学远研究.2018(03)55-56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