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读写融通”之学法指导策略
嘉明小学 马建梅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写作和阅读是其两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读写融通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积累素材和知识,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逐步提升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读写融通”非常重要。
一、小学语文“读写融通”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读写融通”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读写过程中加强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融通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我觉得我们工作室的老师读写融通得很好。其实,小学语文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的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谴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融通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写作融通的有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把读与写融通起来。
二、小学语文“读写融通”的方法
实现“读写融通”,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什么是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怎样才能做到呢?
(一)过好字、词、句关,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生阅读课文,是通过字、词、句来理解内容,同时又学习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从阅读讲,抓字、词、句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是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作文讲,阅读课中抓字、词、句教学,又是在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为字、词、句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基本材料,没有一定的字、词、句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的重现这种读写融通,在阅读教学中教字、词、句时要联系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字、词、句毛病,及时地加以点明。在教学中,对字的音、形、义;词的引申义、比喻义、近义词、多义词;句子的深刻涵义、关键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以及句子的主从关系都要让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同时,抓运用,多进行模仿练习。另外,还要通过摘录优词、佳句、成语、谚语和古诗词来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课内,抓住字词句。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这一篇课文中,有许多好词好句,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字词句,让学生理解积累。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词语“挨挨挤挤”,是AABB的词,理解意思,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这个句子还是一个比喻句,又让学生照样子说这样的句子。课外,让学生摘抄优词、佳句、成语、谚语、古诗等,制成摘抄卡片。利用班队课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策略多样,激发兴趣
在备课时充分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读写训练时巧妙合理而有侧重地将这一内容安排进去,引起学生对所学课文写作特点的注意和兴趣。
策略1:课前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写融通”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平时教学中,运用得较保守。谈到读写融通,我以前常常定位于在课堂上动动笔,好像只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写了几句话,就是进行了读写融通。然后就觉得自己这节课突出了读写融通的特色,达到了以写促读的目的。总是把读后感变成课后感,老师进行全批详改。如此一来,对学生而言是个负担,他们不愿写;对老师批改而言也是—种负担。我们完全可以把写读后感更灵活地布置成课前学习作业,随意地让学生自由写感受和想法。老师用划览的方式阅读,重在留意文中的“思”。写课前读后感,对于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也有摸清学情,以学定教的帮助。现在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先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再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如《燕子》这篇课文描写了燕子活泼机灵的形态,以及它在 天空 、 湖面 ,在 电线 上休息的优美姿态,展现了美丽的春天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学生预习时联系到自己平常看到的燕子,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在学习课文时,就理解得更深刻。这种策略适用于易使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生成的矛盾思想贯穿教学过程,顺学而导,最后达成对文字本真的认识。
策略2:课中批注
这是“读写融通”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种学习工作的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做笔记,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中做好了批注笔记,课后再读课文时,学生边读边看批注笔记,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课文《童年的水墨画》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句中的“两排银牙”,对于现在的学生不易理解,因为他们没有那样的经历,只能在学习中通过画面理解,才知道“两排银牙”代指刚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我让学生批注笔记,学生在读课文时就一目了然。课外也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
策略3:锤炼小标题
写提纲也是“读写融通”的训练要点,拟小标题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小标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推敲用语的表现力。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拟的小标题被大家欣赏,所以在用字上煞费苦心,讨论时都据理力争,这种场面我们戏称为“竞标”。《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描写了三个画面,我们就可以分别加上一个小标题: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表现三幅画的内容。
策略4: 仿写
仿写是“读写融通”最重要的方法。仿写就如书法中的临摹,是学生写作的良好开端。所谓仿写,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一句、一段、一篇的写作方法来练习写作的一种方法。借助范文指导学生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一说起或一提起仿写,有些人就认为是在抄作文,是在生搬硬套例文。这是将抄写与仿写等同起来了,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仿写不是抄写,仿写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简单的创造;而抄写只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小学生作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离不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也正因为如此,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由于不明白作文的规范性,缺乏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而感到写作文很吃力,往往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这个现状迫使作为教师的我们陷入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我们尝试了许多办法,都不能让人满意。实践证明,仿写对作文习作有很大的好处,仿写在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就能水到渠成,实现真正创新的目的。仿写有两个层次:
1、从仿起步——模仿阶段
小学是作文起步阶段,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小学生作文就是让小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要使小学生做到这一些,就要让小学生有东西写,有办法写,有文字可用。于是,我认为模仿阶段的仿写一般有以下两类:
(1)仿结构。就是仿照例文的结构来安排自己文章的结构。
例如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可以用“小花坛真美”为总述句,用“总起→举例→小结”的形式写一段话。又如《海底世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学完后,让学生模仿这些段来写,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请你介绍一种事物或场景,用上总-分的结构,学生按总分结构来写作。
(2)仿知识,就是仿照例文中的知识来进行写作。仿好词好句。好词好句对小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写作中经常觉得没有好词好句,将例文中学到的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是学生的一个心愿。多读例文,在写植物时,我是以《荷花》为例进行指导的,课文《荷花》的提纲为:(1)总起,(2)荷花的叶,(3)荷花的花。我指导的学生写一种花,有学生写的是菊花,写菊花的提纲为:(1)写出菊花的名称。(2)、描写全貌。(3)、描写花瓣的形状。(4)、写花的姿态。(5)、展开想象。再如:学习了《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写一种植物的生长变化,我让学生先观察植物,再写,好多学生写的是含羞草。学生按这些内容细致地观察、描述,尽管每一部分的语句不多,也能把一朵花说得形象了。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到读例文的好处,我们不仅要多读例文,而且要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读,如自由读、同桌齐读、分小组读、读指定例文等。
2、从仿到创——创新阶段
如果说模仿是“读写融通”的基点的话,那么,“创新”就是“读写融通”的支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是使读写融通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读写融通的创造,主要是指内容的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也指形式上的创新。仿写最大的特点是模仿,因而学生往往会照搬照抄,而不愿动脑筋写自己的东西。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创新,对学生仿写习作中的创造性内容都作重要表扬,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使学生去体会写作成功的快乐,体会在写作中自由抒发内心情感的快乐。当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恶丑的痛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蓝图的刻画。那他们会多么激动呀!当这一切,都能通过自己的笔写下来,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这种写作的快乐的体验必将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甚至是创作欲望。比如三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一个身边有特点的人,教材的第一部分,首先呈现了一系列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活泼俏皮,还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特点:有表现人物性格的,也有表现人物品质的,还有表现人物兴趣和爱好的。它们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看到它们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某个人,初步让学生对人物进行创作性写作。三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习作,延续了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单元主题是“大胆想象”,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策略5:续写
课文中,有些句子后面留有空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课文,课文结束时,后面就是一个省略号,再比如《小狗学叫》,后面的结局也是一样,让学生去猜测后面可能发生什么,其实这就是续写。让学生试着去写一写。
策略6:改写
部编版的教材在编写上着重拓展学生的思维,根据所学的知识,对故事进行改编。比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课文,课后设计了一道选做题:假如裁缝是急性子,顾客是慢性子,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么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讲给同学听。让学生互换人物性格改写。还可以以“帽子”改编成另外意义的故事。
策略7:扩写
可以扩写故事情节,也可以扩写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在教学《剃头大师》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讨论: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
1.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2.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原文)
学生都会说第二句的印象更深刻,因为第二句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这就在有意识地教学生如何扩写,把句子写得更生动、形象、具体。句子都写具体了,作文也自然而然地写具体了。
策略8:心得笔记、读后感
前面讲了课前读后感,那么,课后读后感也很有必要的。读后感的写法大体上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最近读了或者看了一部什么书或者电影,你感触很深影响颇大。第二步,从书或者电影里事先罗列好几个感动的点儿或者之后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展开描述,可以记叙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第三步,对你未来的影响,下一个决心或者表明一个态度,或者以此及彼警醒他人。久而久之,写作文就并不难了,静下心来打个草稿,然后起笔正式写,一气呵成。
三、博览群书、积累素材、观察生活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多么形象的比喻!要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荡舟”,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介绍一些科普文章、文学作品、从体裁上可以让他们去读诗歌、散文、童话、小说;也可以走出去,了解祖国的东西南北、都市乡村、平原高山;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祖国各地》、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去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看《少年百科知识报》,各种作文书去获取知识。生活中,可以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我设计了这样一张表,安排学生阅读写作学习。我把学生自主阅读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学校,比如一周三节语文早读、中午吃过午饭后的休息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把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重点安排在早读(8:00—8:20),毕竟“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把写作安排在中午,也便于老师的组织、指导。另外,在周末、节假日时也适当的做一些安排,加上现在我们学校统一安排了群文阅读课,这样就基本保证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具体安排是这样的:
时间 | 具体安排 | |
每天 | 早读 | 前5分钟讨论读书形式、所读书目 |
后15分钟进行自主阅读 | ||
中午 | 自由写作 | |
每周 | 一节群文阅读课 | |
一次写作交流活动 | ||
周末快乐阅读、快乐写作 | ||
每期 | 节日、寒暑假畅游阅读写作 |
关于成立阅读和写作小组,刚开始我把全班学生按阅读和写作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再按好、中、差搭配组合成阅读和写作小组,想借此机会让喜欢读书和写作的、优秀的孩子带动一下不喜欢读书和写作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差得孩子。但在小组交流活动中发现一般是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优秀的孩子在唱独角戏,组内其他孩子要么只听,只看,要么不参与。发现这种不好的现象后,我就按照学生共同阅读和写作的爱好重新进行分组。这样,同一小组的学生有了共同的阅读和写作爱好后,交流时有了共同的话题,交流起来也更顺畅、更热烈了。
例如:这是我们班成立的阅读和写作小组。
嘉明小学三·二班阅读和写作小组 | ||
组名 | 小组阅读名言 | 成员(第一人为组长) |
童话组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雨晗、熊娇、陈维乐、李浩、 唐群欣、余文超、陈忠林、聂禄欣 |
故事组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万露、陈睿涵、官嘉莹、易欣、 朱良容、谢静怡、赖财源、廖达智 |
科幻组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李定芮、谭永琪、李宗宇、李雨航、 陈浩、李文轩、刘子轩、汤红金 |
诗歌组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何云依、万佳乐、陈峻熙、赵天佑、邓慧文、贺娅妮、兰忻琳 |
百科组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许香婷、陈天涌、罗汇楠、马贤椿、 曾蕊、邱沛菱、詹欣蕊、聂子祈 |
创新组 | 要善于学习,更有善于创新。 | 曹灵萱、冯云瑶、林秋萍、唐忠政、 曾浩、 贺新源、贺兴永、李雨涵 |
平时多让学生到学校阅览室看书,轮到我们班到学校阅览室时,尽量都让学生去。然后开展一些活动,诗词大赛,手抄报,及专题手抄报(群文阅读)等,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凡是有参赛的机会都积极参加,各种手抄报、征文、对联等,孩子们获奖后,更能激发全班孩子的阅读和写作兴趣。我们班聂子祈、刘子轩在“争做文明人,共创文明城”主题教育活动中荣获县级手抄报小学组三等奖。聂子祈的手抄报“创建文明城市”还在“泸县发布”亮相了。在给“小善叔叔的一封信”征文活动中,很多孩子都获奖了。全班孩子都为他们鼓掌,激发了全班孩子的创作热情。小学生对有趣的事物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让他们多观察。观察是积累习作素材的基础。观察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时间地点、顺序、环境、细节等等,练笔越多,观察的对象越为丰富,越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这样通过日积月累,手头的各种素材增多了,写起来就会感到“有米下锅”,写作能力的提高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在“读”与“写”之间铺路搭桥
进行了形式多样的阅读,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素材,再通过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续写、这些方式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照葫芦画瓢”的本领,然后发挥创造力,从“形似”到“神似”,便会成功的,做到“读写效融通”。
总之,我们要注意引导从阅读教学中、生活中涉取营养,借助学到的手段和技巧,运用到作文中去,通过运用反过来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读写融通起来,既有利于阅读,又有利于作文,读和写的能力便会相辅相成、和谐发展。读写融通也不是一招见分晓,而是细水长流,静待花开彼岸的过程。昔日,挑灯三更破万卷,悬梁刺股方知甜。今朝,手不释卷信手读,博古通今路漫漫。他日,写作成章与人交,诗书礼易乐春秋!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