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教材——挖掘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点的策略
泸县奇峰镇学校 伍中会
什么是读写结合呢?有人认为“读写结合是阅读一篇课文后,仿写一篇习作或一个片段的教学方法”,这不完全正确,它把读写结合的概念狭隘了,缩小了读写结合的范围。也有人认为“读写结合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指导的教学策”,这虽是读写结合的主要方面,但它还是不够全面。还有人认为“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合二为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代替单独的阅读课和作文课”,虽然这种说法没错,但作为一种概念的鉴定,它还不科学。那到底什么是读写结合呢?读写结合指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既有机的结合,又相互促进,它是是双向组合,两者在结合中相互促进。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策略,它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学习和运用的统一。也就是
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是积累,写是运用;读写结合将读与写紧密联系在一起,相得益彰。统编教材试图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加大语言表达,促使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要带着写作的问题进行阅读教学,这就是读写结合妙处所在,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做个写作的榜样。”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在阅读中想写作,在写作中想阅读。”那么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挖掘统编教材小学高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点?小学高段读写结合训练点是什么?阅读教学如何实现读写结合?下面我谈谈体会。
一、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要遵循指向言意自主建构的原则。
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所见所感,只要是孩子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应该大力提倡。
第二、读写结合应指向读思达协调发展的原则。
读就是阅读,思就是思维,达就是表达。也就是阅读离不开表达,表达离不开思维。如何设计阅读、思维和表达协同发展呢?我们来结合五下册第五单元,学习描写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这是个习作单元,主题是“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人物描写一组》中《摔跤》侧重动作描写表现小嘎子的机灵;《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通过外貌描写表现祥子硬棒结实;《两茎灯草》通过严监生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他的吝啬。而《刷子李》通过刷子李动作、外貌、语言以及曹小三举止和心理活动表现技艺高超,这叫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则从不同方面展示人物形象。我们在教学这组课文时,读写结合训练点可这样设计:《摔跤》学过后,可观察课间一个同学活动,写一写。《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小练笔《猜猜他是谁》为题,描写班上一位老师或同学外貌。《两茎灯草》则在教学中,采用联想补白的方式,写出严监生手指着不动三次摇头,心里想什么,似乎要说什么,然后全班交流,达到阅读思维和表达协调发展。
第三、读写结合应该指向语用知识的原则。
请大家看这几篇课文《落花生》《桂花雨》《鸟的天堂》《威尼斯的小艇》《四季之美》《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课文,《落花生》的语用知识是借物喻人,《桂花雨》则是借物抒情。《鸟的天堂》《威尼斯的小艇》《四季之美》引导学生理解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时,要明确景物的特征;要动态静态描写相结合;要正确领会描写方法:有时要粗笔勾勒,有时要细腻刻画,有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有时要通过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具体、形象、生动、逼真。《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我们在设计读写结合时要指向语用知识,才能提高学生阅读和习作的能力。
二、挖掘小学高段读写结合训练点的方法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每个单元都有个主题,如何利用教材挖掘统编教材小学高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点呢?我总结了以下四种。
1、从语文要素中寻找读写结合点。
统编版教材中,最突出的教学点就是每一个单元与之相对应的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如何能够使让读写结合为落实掌握语文要素服务。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那么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同时,就应设置不同观点的情境,让学生去举例尝试说明观点。在《学弈》这篇小古文的学习中,文中总结出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结果的观点。在教学中同样使用这一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小练笔的形式写一写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具体事例。这样的练笔就有针对性、时效性,更能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以致用。此外,读写结合点的选择既要有固定点又要有灵活性,有层次的培养,读写对应,分阶段和步骤训练。又如在人物描写方法训练单元,课文选择了几篇非常经典的选文,《人物描写一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刷子李》从不同时代、到不同作者都展现了人物的特点。这样的仿写需要分开来去训练,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角度,先单独训练,再恰当选择,直到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避免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和灵活度。又如六上第二单元语文要素“文章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开国大典》教学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小练笔:学习用点面结合的写写六一庆祝、学校运动会......的场面。
2、从解读文本中寻找读写结合点。
小学高段语文读写训练侧重构篇训练和写人叙事方法的训练,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关注文章的结构。语文教材中不乏具有鲜明的结构特点的篇章。关注文章的结构特点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能使我们了解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关系,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构段方式是指文章的段落组成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段是文章的基础。在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构段方式都具有学习价值。如六年级上第16课《夏天里的成长》,这篇文章是总分结构,先总写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围绕生物飞快地生长,写了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长,然后列举了树木、草、山、稻秧、甘蔗、地水、瀑布、和铁路、柏油马路的生长说明什么也在生长,最后人也在生长。这篇课文作者用先总述,再分述的方法以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成长中我们为例子,说明了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告诉我们人也一样,要赶时候,尽量地用力地长。这篇课文写作方法“围绕中心句把意思写具体”。 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小练笔:围绕一个中心句写一段话,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记叙和描写突出一个人物特点或事物的特征。还有如《威尼斯小艇》中描写船夫“驾驶技术好”这个自然段和丰子恺的《手指》写五个手指特点的自然段,采用总分构段方式,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点进行读写结合。 再如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和结尾相互呼应,写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这样的结构更能表现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对敌人的痛恨之情。只有在教学中对学生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和习作中,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文章的构段方式。
3、从课后作业中寻找读写结合点
课后作业有许多题指向读写结合点,我们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就可以融合在一起上。如五上第10课牛郎织女(一)课后作业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如“牛郎常常把看到的、听到的事告诉老牛”“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老牛为什么突然会说话了,它是怎么知道织女何时下凡的”等地方,发挥想象把这些情节说得更具体。它要求学生想象,对这些情节创造性复述。
从课后作业中挖掘读写结合点的例子还有如在《少年闰土》课后有个小练笔: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根据这个课后作业,那我们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就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环境的?(从上到下、从远到近)抓住闰土的哪些方面写的?(年龄、外貌、动作)刻画出闰土具有什么特点?(健康、机智勇敢)通过引导后,学生就明确,既要有顺序地观察,又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来写,对所选的一张照片写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4、从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中寻找读写结合点。
词句段运用中,有许多练习跟前面的课文有联系,我们在教学课文时,可以把它融入课文教学中。如五上《牛郎织女》那个单元,字词句段运用中有道题:仿照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我们就可以一并完成,不必单独再练习。又如五下语文园地八词句段运用中丰子恺的《手指》写大拇指特点有这样一道题:读一读,体会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再照样子写一段话。这道题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我们就可以把阅读教学和课后作业以及词句段运用三位一体设计读写结合训练。
三、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的形式
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的形式有仿写、扩写、改写、续写、补白、写读后感等。
(一)寻求仿写的结合点——扩展开来发现写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精彩的语句令我们印象深刻。例如六年级上册《花之歌》中“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奠献。”“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性的语言,让人体会到花乐于奉献、积极的向上,追求光明。再如《祖父的园子》中“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园中一切是那么自由美好......在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描写细腻、形象生动、结构鲜明、角度新颖的语句,让他们仿写,让学生在表达时能关注到句式的结构,也要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再如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第三自然段,时光的流逝本司空见惯的现象,作者为什么就写得这么感人呢?为了让学生也感受时光的流逝,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环境进行“想象写话”。《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重视文章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及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才谈得上感受和品味。例如《慈母情深》一文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的深情,文中写道“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文中连用的四个“立刻”,明确那是一组快镜头,如此简单重复的动作背后是作者表达的特色——突出母亲工作的单调、乏味、枯燥。再如文中母亲拿钱给我的场面,我为什么拿到钱是,鼻子一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这样的课堂自然就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了。
(二)抓住续写的“延伸点”——内容延伸下去接着写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第三学段的学生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这些标点符号用法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应该结合课文的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我们要关注标点符号补白续写。如课文《穷人》一文中,主人公桑娜的两次“沉思”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当桑娜抱回邻居家的孩子时她心神不宁的样子跃然纸上文中写道: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呀?……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这段描写可以使我们感受到桑娜的“心神不宁”、“忐忑不安”,阅读这段文字,关注的不仅应是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者频繁使用的省略号。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桑娜到底在想些什么?这样在具体语境中,关注标点符号的使用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又如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结尾处“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这里的省略号引起我们的思考:小主人公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又会怎样地珍惜这本长篇小说?这本长篇小说讲了哪些内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可以进行续写的角度。有时要从人物描写的隐匿处想象写话,实现读写结合,如五下《青山处处埋忠骨》“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请结合课文内容,想象毛主席在夜深人静时会想象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请写下来。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写话,对毛泽东听到儿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常人的心怀和伟人的胸怀就体会得更深刻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刻画人物内心的写法。
(三)巧设改写的“发散点”——想象发散出去写
改写的训练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原文的扩写或缩写,也可以是改变课文原文的文体、人称、写作顺序、文章结构等,改写的训练要求比仿写高一些。例如,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初试身手》中有:“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的不同。”这里是要求把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改写成说明性文章,属于改变课文原文的文体。扩写,有的文章情节简略,可以在阅读时创造性复述,再如《牛郎织女(一)》一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如“牛郎常常把看到的、听到的事告诉老牛”“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老牛为什么突然会说话了,它是怎么知道织女何时下凡的”等地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情节说得更具体,甚至可以课上或课下演一演。有的课文情节安排巧妙,我们在教课文结束时,也可以续写,比如五下《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他被水手救起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根据情景,发挥想象,继续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过程写具体。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还可以训练他们选材、组材的能力。
(四)触动读后的心动点——有感而发一吐为快
写读后感,即评论式写作,也是一种常见的练笔方法。读后感可从多方面训练,可对文章的字、词、句给予评论,也可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作出感悟。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读后感的训练主要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出感悟。如学了《猎人海力布》,引导学生对故事中令人感动的地方谈感受,写写感想。
四、小学高段语文五、六年级具体的“读写结合”训练重点
五六年级读写结合重点:以段落为重点,从篇章入手,侧重构篇训练和写人、叙事方法的训练。
五年级读写训练重点:
1、把握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
2、揣摩写作特点。(描写人物心理、叙事抒情、借景抒情、场面描写、按事物几方面分述、先概括后分述)
3、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试着加以运用。
4、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5.概括小标题,复述,缩写。
6、写作体裁更广,要求更明。(读后感、想象作文、说明文、调研报告、写景记事写人、写信、发言稿等。)
六年级读写训练重点:
1.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
2.学习环境、人物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继续学习描写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3.概括小标题。学写故事梗概。
4.初步学习详写和略写的写法。
5.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6.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统编版教材每一篇课文几乎都是读写结合的范例,有的一篇课文也有几个读写结合点,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教材主题、学生具体情况注意取舍。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从基础的语言文字训练、到文章谋篇布局,做到内外自然结合,读写紧密结合。下面,是我结合平常教学,从五、六年级在教学中可挖掘的读写结合训练点,每册选了8个读写结合训练点,供大家参考。
总之,我们教师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读中学习精美的语言,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用于表达运用。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好“读写结合点”,采取灵活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中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得到很大提高。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