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读写结合点的精准选择与实施策略
毗卢镇中峰学校 毛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两种重要形式。在阅读中学生能拓展视野;在写作中,学生能利用所学的语言文字知识和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将二者融合,这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所积累的语言知识顺利的实现知识的转化,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来。在新课标中,倡导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小学语文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成效,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现代化教育思想的体现。因此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进行了探讨,以期让小学语文课堂“添彩”。
新课标的出台,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新课标倡导教师依托于阅读内容,以阅读内容为主体,引发学生的联想,并鼓励学生及时捕捉并记录自己的灵感,从而让学生在阅读内容的激发和感染下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催化学生的写作动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的四大基本能力,“读、写”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对此,在新课标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读写有效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现状
(一)缺乏拓展,写作思维闭塞
语言文字是小学生认识和探索世界的窗口。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了解和探索大千世界,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深切体验人间冷暖,这是阅读的意义。所以,学生阅读的意义在于,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对不同事物的认知中建立多元化的思想,让学生更具包容性。但是如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所阅读的内容和题材较为单一,缺乏阅读内容拓展,导致小学生的想象力空间培养不足,写作思维始终难以获得有效提升。由此,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特点和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未能抓住机会凸显阅读对学生写作思维提升的功效。
(二)缺乏练笔,写作技巧不足
写作是学生利用语言文字采用写作技巧和描写方法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综合性的语言活动。写作活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高,要求学生具备语言文字的积累基础,更需要采用艺术化的加工方式,使语言文字更具感染性,更具生动形象的特点。但新时代小学生缺乏写作训练,多数写作训练活动依然以一个单元的教学为一个周期,练笔频次过低。所以学生在阅读中所获得的灵感、积累的语言文字技巧和描写方法都难以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得以应用,因而阅读中所获得的写作技巧难以提升。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拓展阅读资源,打开写作思维
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应当从知识的内化环节出发,应当从阅读开始。为了增强学生对阅读资源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减弱阅读过程中的枯燥感,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革新,改变传统教学中局限性的阅读资源训练、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而是允许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教学资源进入学生的视野、走进学生的阅读生活中,有效打开学生的写作思维。
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说明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辉煌景观、圆明园的毁灭经过,教师通过微课视频播放关于“圆明园的毁灭”故事背景及过程,在课堂中为学生拓展阅读,倡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文章思想,让学生被颇具匠心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从而产生自主阅读的意愿。同时,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总结课文中重点描写圆明园特点的句子,通过对比写作手法提升语言技能。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背景资源的拓展阅读,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让学生铭记历史,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此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着爱国主题,阐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形成写作表达的催化剂,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变得可视化,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感受,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进行“爱国”主题作文的仿写,发挥出阅读资源的功效,将读和写结合起来,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以此方式,学生在阅读资源的积累和兴趣的驱动下,就会主动开始阅读写作,从而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展开常态练笔,及时捕捉灵感
新课标下,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两项活动,且此两项活动需要定期交替开展,才能实现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和写作表达能力的同步提升。然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对阅读十分重视,而忽视了写作能力的培养,导致阅读与写作无法深度融合,学生读写能力不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结合阅读内容加强对小学生的练笔习惯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展开常态化写作练笔,让学生及时捕捉写作灵感,让阅读和写作进行深度融合,切实让学生在阅读中及时转化和应用自己所学习到的文字技巧和描写手法,从而让学生的写作训练得以有效巩固。
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这篇散文教学中,文中采用倒叙的手法,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之情。在文章的写作风格中,优美的文字令人陶醉,所以学生对文章的触动较为深刻。借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阅读后,引导学生类比着文章的写作风格,通过仿写的方式以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来表达父爱。在该部分的写作练笔中,教师以思维导图形式,引导学生情感的激发、灵感的捕捉,以较为简短的写作训练方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语言技巧,强化学生的文字水平。最后,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可以在当堂引导学生进行反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所写的内容以对比呈现的方式展览在课堂中。以此方式,提升学生对写作的自我认可,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也给更多的学生以学习的定向示范,在替代强化的作用下,更多的学生将会向榜样学习,激起共同努力写作的热潮。
《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性质指出语言文字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教学理念为现代语文教育指明了方向,也让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融合中所存在的问题变得更加明确。读写结合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方式,阅读是对新知内化的过程,写作是对自己储备的知识外化展现的过程。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综合同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读写结合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当注重这种方法的普及和应用,让小学语文课堂“添彩”。因此,教师要把握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现状,从拓展阅读资源、展开常态练笔等措施进行读写结合教学,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有成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践行新课标理念。
三、部编版五年级读写训练结合点及教学策略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习作教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准确地把握文本的读写训练结合点,就五年级为例
单元主题 | 语文要素
| 课题及训练点
| 训练形式 | 读写结合点 | |
一、万物有灵 | 1、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写 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 1、《白鹭》:拟人、对比、比喻、反问、排比 2、《落花生》:语言描写、对比;课后小练笔 3、《桂花雨》:心理、语言描写、对比修辞 4、《珍珠鸟》:动作描写、外形描写、比喻
| 仿写 | 1、选择熟悉的人或者物、 对比,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2、从身边的事物中选择一种写一写,自己从中领悟 到了什么。 3、写身边的一个事物,结 合背后的故事, 表达自己的 感情。 4、排比句式,动作描写 5、寄情于物、借物喻人。 | |
| |||||
单元主题 | 语文要素
| 课题及训练点
| 训练形式 | 读写结合点 | |
二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点 | 1、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 5、《搭石》:多角度描写、借物喻人、抓关键词中心句提高阅读速度。 6.、《将相和》:神态、语言描写;抓关键段落提高阅读速度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 特点。 7、《什么比 猎 豹 的 速 度 更 快》:列数字、作比较说明方法;抓关键词句提高阅读速度;用具体事例说明事物特点 8、《冀中的 地道战》:总分的构段方式;并列的叙述顺序;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抓关键词句,采用扫描读法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 仿写、缩写、扩写 | 1、选择熟悉的一个人,先 说车这个人的特点, 用一件事,说明这个特点。 2、请用典型事例的方法 写一写你的老师用一件事说明一个东西的特点。 3、运用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通过并列叙述说明事物的特点,向大家介绍一种事物的特点、用途或作用。
| |
| |||||
单元主题 | 语文要素
| 课题及训练点
| 训练形式 | 读写结合点 | |
三 民间故事 | 1、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 9、《猎人海力布》: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抓关键情节复述故事。 10 《牛郎织女》: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反问修辞;抓关键词句梳理过程复述故事时大胆想象。 11 《牛郎织 女》二: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仿写排比句;抓住织女的经历这条主线,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 续写、缩写
| 创造性复述故事。 (形式上:可以加上动作、表情等;内容上: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情节; 人称上: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等)
| |
| |||||
单元主题 | 语文要素
| 课题及训练点
| 训练形式 | 读写结合点 | |
四 爱国情怀 | 1、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 12、古诗三首:编写故事、反问修辞;体会本课古诗在写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13、少年中国说:排比、对偶修辞,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 14、圆明园的毁灭:比喻、 想象画面,描写场景 15、小岛:比喻;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想象揣摩将军的心理活动。
| 仿写、扩写 | 1、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 编写诗句的故事情节。 2、选择一处景物或一处场景,用上四字词语,排比的就是来仿写一段话。 3、发挥想象,把英法联军 入侵圆明园的场景详细地 写出来,用上动作、语言、 神态等描写方法。 4、学生根据上文的故事情节,想象将军将会说些什么话。 | |
| |||||
单元主题 | 语文要素
| 课题及训练点
| 训练形式 | 读写结合点 | |
五 说明文 | 1、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民方法。 2、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 16、太阳:列数字、作比较、 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 17、松鼠:外形描写;打比方、举例子、 作比较说明方法;比喻、拟人修辞手 法;采用“先 … 再 … 然后”等 连接词
| 仿写 | 1、注意说明顺序。 2、了解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把握事物的特点。 3、说明方法 | |
| |||||
单元主题 | 语文要素
| 课题及训练点
| 训练形式 | 读写结合点 | |
六 舔犊情深 | 1、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2、用恰当的语音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 18、慈母情深:场景描写、反复、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9、父爱之舟:过渡句;动作描写,对比修辞,学习场景描写 20、“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语言描写,比喻修辞;学习双重否定;体会不用评价相同的爱
| 仿写
| 1、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 合。 2、运用语言、动作、心理 等人物描写的方法。 3、文章的线索分明。 4、首尾呼应。 5、事例突出对比手法。 6、运用神态、语言、动作、 心理等描写手法。 | |
|
|
|
|
|
|
单元主题 | 语文要素
| 课题及训练点
| 训练形式 | 读写结合点 | |
七 自然之趣 | 1、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 21、古诗三首:以动衬静 22、四季之美: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顺序描写 23、鸟的天堂:环境描写、动作描写、静态描写、心理描写、点面结合 24、月迹:动态描写、拟人、心理描写、想象 | 仿写
| 1、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 2、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下的描摹状写。
| |
|
|
|
|
|
|
单元主题 | 语文要素
| 课题及训练点
| 训练形式 | 读写结合点 | |
八 读书明智 | 1、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2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 26:《忆读书》:猜读、对比读 27:《我的 “长生 果”》:动作描写、引用、比喻、拟人修辞 | 仿写 | 1、明白读好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感悟。 2、体会作者用亲身经历说明读写结合的密切关系。 3、圈画关键词句,把握主要内容。 4、用列提纲的形式梳理信息。 5、抓住写作顺序,提取文章信息。 | |
|
|
|
|
|
|
单元主题 | 语文要素
| 课题及训练点
| 训练形式 | 读写结合点 | |
一 童年往事 |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 1、古诗三首:寄情于事、比喻、拟人修辞; 2、祖父的园子:寄情于景、反复、拟人、比喻;阅读链接:寄情于物; 3、月是故乡明:寄情于事 引用、衬托; 4、梅花魂:借物抒情、对比、语言描写。 | 想象、改写、仿写 | 1、仿写直抒胸臆。 2、从细节描写中体会思想感情。 3、关注蕴含感情的描写人、事、景、物的语句。 | |
单元主题 | 语文要素
| 课题及训练点
| 训练形式 | 读写结合点 | |
二 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名著 | 1、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学习写读后感。
| 5、草船借箭:语言描写(抓关键句) 6、、景阳冈:语言描写、心里描写、动作描写、比喻 7、猴王出世:语言描写、反复 8、红楼春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 读后感 | 1、通过猜读和跳读,快速把握故事情节及主要内容。 2、揣摩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3、通过猜读和跳读,快速把握故事情节。 | |
单元主题 | 语文要素
| 课题及训练点
| 训练形式 | 读写结合点 | |
四 责任 | 1、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 9、古诗三首:环境描写、想象对偶、夸张、神态描写 10、青山处处埋忠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11、军神: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12、清贫:对比、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 想象、改写、仿写 | 1、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2、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3、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 |
单元主题 | 语文要素
| 课题及训练点
| 训练形式 | 读写结合点 | |
五 人物描写 | 1、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2、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 13、人物描写一组: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描写、比喻 14、刷子李:动作描写、比喻 | 仿写 | 1、运用语言等描写方法突出他的特点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个人特点。 3、初试身手课间十分钟。 4、通过他人的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 | |
单元主题 | 语文要素
| 课题及训练点
| 训练形式 | 读写结合点 | |
六 思维的火花 | 1、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 16、田忌赛马: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17、跳水:动作描写、比喻 | 编写 | 1、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根据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3、根据人物的表现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 | |
单元主题 | 语文要素
| 课题及训练点 | 训练形式 | 读写结合点 | |
七 世界各地 | 1、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2、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 18、威尼斯的小艇: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比喻 19、牧场之国:拟人、动态描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20、金字塔:静态描写、说明方法 | 仿写(介绍一个地方) | 1、辨别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2、抓住关键词,体会景物的特点。 | |
单元主题 | 语文要素
| 课题课题及训练点
| 训练形式 | 读写结合点 | |
八 风趣与幽默 | 1、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2、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
| 22、手指:拟人、比喻 23、童年的发现:神态描写、环境描写、倒序 | 仿写 | 1、关注语段结构,修辞手法,遣词造句。 2、聚焦人物对话(从作者的用词体会语言的风趣幽默,让读者在一笑之余有所回味。) |
四、案例分析
从归纳的读写训练点不难看出仿写训练居多,小学生惧怕作文,因为腹中无言、胸中无物,写出来的作文读之如同嚼蜡,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能力,让学生仿照文本进行写作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意识性的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等为自己的作文增添光彩。
如五上的《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在父亲谈话过程中领悟父亲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课文通过议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也是小练笔的一个重点,在进行这个小练笔时,对这些事物进行剖析(蜜蜂、梅花、竹子、路灯)这些事物做了什么,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生活中哪些人具有这样的品质,在进行仿写时可以运用上哪些修辞手法,在练习前可以试着让学生搭一个写作支架。
因而在结合阅读教学时,要不失时机的练习仿写(可以仿写句子、段落、篇章)、续写、改写、扩写、缩写,以及适当练习给材料作文,均有助于提高作文能力。我们语文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范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每篇课文,挖掘教材,寻找读写结合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由于课上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每一节课中,都有充裕的时间用于学生的习作,于是,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设计一些便于操作、简单易行的小练笔,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五下《祖父的园子》16自然段
本课属于第一单元主题为“童年往事”,文章虽然是大作家萧红所出,但课本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反映了萧红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学生读来容易引起共鸣,某些文段形式也比较适合学生仿写。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采用“愿意……就……愿意……就……愿意……就……”的排比、反复句式仿写,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改学习“借景抒情”为学习“反复”写法,如何借景抒情,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因此,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从而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特点,让他们加以模仿,培养学生借景抒情我针对本课对园中景物描写生动的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对比阅读
倭瓜长蔓了,沿着花架往上攀,一直爬到了房顶,再挂下来,单薄的花瓣在风中颤抖着。黄瓜也开花了,三三两两地垂着着黄色的小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鸟儿呆站在瓜架上,偶尔啄食着花瓣。玉米苗也孤独地站着,把绿色的手臂徒劳地伸向天空。
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同样的景物通过不用的方法描写,就能表达不同的心情。进而引导学生关注本文作者通过“( )愿意( )就( )”的反复句写出景物的自由的特点的写法。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习作5为例,本单元指向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写作的要求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指向语文要素写作资源有:
1.精读课文。(p66-69)
《太阳》、《松鼠》
2.交流平台(P70)
3.初试身手。(p70)
(1)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
(2)如果将一篇散文改写成说明性文章,会变得怎样?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第2——5 自然段改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
习作例文(p71-73)
(1)《鲸》:对照批注和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
(2)《风向袋的制作》:是如何把制作风向袋的过程介绍清楚的。
习作(p74)
借助上述罗列,不难发现,作为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主要有以下特征:在习作单元中,写作资源弥散在精读课文的段落、文后练习、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板块中,比较集中,在其他单元则相对零散,这些写作资源是习作教学和训练的素材,需要老师们去刻意去搜寻,有意去发掘,在单元整体教学之前,需要精心选择,让潜在的教学素材,成为现实的写作资源;写作资源尽管以游离的状态存在,但却形散而神不散,而聚合写作资源的“神”就是指向习作的单元语文要素。在五年级上册习作5中,在一个完整的单元中,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是圆心,与语文要素有关的重点段落、文后练习(练笔)、交流平台、初试身手、语文园地中的“语句段运用”则构成了围绕圆心的圆周。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也是习作单元,也采用“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 —习作”的“五位一体”的板块设计,以一次完整的写作任务作为单元教学的最终目标,贯穿其中的核心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中的《摔跤》选自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所选片段描写的是小嘎子和小胖墩比赛摔跤的情境。作者通 过小胖墩儿和小嘎子摔跤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小胖墩沉着、稳健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写出了小嘎子争强好胜、富有心机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小嘎子和小胖堆儿的动作、语言描写把他们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描写是学生能够普遍认同与感知的。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他的身量与筋骨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简洁的语言描写出了主人公祥子的外貌特点身材高大,体格强 壮,天真的脸上带着成熟。一个历经艰辛、饱受生活磨砺的青年形象顿时跃然纸上。之后从对祥子简洁传神的神态描写中,刻画出了祥子的外貌特征;紧接着,用典型的外貌描写,写出了祥子的显著特征。一位健壮、雄浑、富有力量的青年形象,便深深地留在读者脑海里。 教师通过如此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课文对主人公祥子的外貌和神态进行的细致刻画。
《两茎灯草》中,有对严监生病重的间接描写,也有对严监生病重的直接描写,也有对猜测严监生伸出“两个手指”所表达意思的细节描写,来彰显人物的特点,从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吝啬、视财如命的严监生的形象。
《刷子李》一文,作者也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写出了刷子李高超的粉刷技术。课文开篇介绍了刷子李粉刷的屋子,给人一种“升天之美”,由此引出他的绝技: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并立下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对刷子李粉 刷技术高超的间接描写。后文写刷子李刷墙时的穿着、刷墙时的动作与姿态是直接描写。
学习完这两篇课文对课文进行归纳总结:
学习导学单
课文 | 人物 | 典型事例 | 人物特点 |
《摔跤》 |
|
|
|
《他像一棵 挺脱的树》 |
|
|
|
《两茎灯草》 |
|
|
|
《刷子李》 |
|
|
|
学生独立完成导学单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全班开展交流,指导学生读出故事中的人物, 梳理典型事例,把握文中的主人公特点。这样整体导读,渗透“抓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的写作知识,为学生言语表达起到定向作用。当学生大体了解人物特点、概括文中的典型事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抓住 表现人物特点的具体语句,反复品读,在读中 归纳、总结写法,体会相关语句的表达效果。
学生完成读书感悟、品读 归纳这些环节后,对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有所了解和感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提炼“写作知识”,对学生在交流中提炼出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进行适时梳理:一要选择典型事例,把事例写具体;二要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 方法,直接对主人公进行细致描写;三是对周围 人的反应、态度及想法等进行间接描写。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读写融通,以读促写的方式,借以搭建写作平台,创新进行写作教学,给学生插上创作的翅膀,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