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摘要】:19世纪英国伟大的道德学家、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有比快乐、艺术、财富、权势、知识、天才更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这极为宝贵的东西就是纯洁且优秀的品德。而教师作为学生品德塑造之路上的引路人,更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应该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当之无愧的首要任务,在为社会努力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更应为社会铸就更多美好的灵魂。
【关键词】:品德 借力 示范 道德 高贵品质 人生价值
小学是孩子们最先步入的集体,这个集体是他们认知的开始。作为小学老师,身处孩子们品德塑造的重要阶段,肩上的责任显得尤其重大,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们的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品德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孩子们优劣性格的形成,这也是顺应素质教育发展所必须完成的任务。一系列的教育实际要求我们必须从“德”抓起,而德育工作事无巨细,那我们又应该从何入手呢?在这里,笔者以本班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文明,借我力量,从我做起
文明的土壤需要一个良好的班风来滋养,一个良好的班风是一个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基础,而一个良好的班风需要一种文化来凝聚学生,一个明确的班级文化系统,又可以给孩子们种下一个梦想,比如说:我要成为一个品德优良的人。而这一份梦想的热情更有利于形成班主任自己的独立管理系统、管理经验,能将品德教育有序进行,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我果断决定借力学校——学校自创校以来致力于打造“德”文化,以“厚德博学,励志笃行,虽能必让,然后为德”为校训,成功打造了“德”文化的校园特色品牌,为学生的品德教育营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氛围。
《班主任走向成功的修炼》一书中提到:成功的班主任应具有成就他人的高贵品质,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构建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成就的受力者即是学生。开学之初,我就将孩子们带到校园内的“德”文华基地,在充盈着品德先贤光辉故事的学习园地,用极为生动活泼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了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黑柳彻子所著的故事《窗边的小豆豆》,文中的小主人公豆豆纯真善良、文明可爱的形象让孩子们禁不住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我趁热打铁地告诉孩子们,品德高尚的小豆豆就是老师心目中优秀小学生的代表,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为他们树立了更接近于他们生活的品德学习的榜样,更是和孩子们一道将我们共同的班集体命名为“豆豆班”。
从孩子们第一次踏进教室那一天开始,我就强调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尊重,说话要有礼貌。可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日常表现让单一的口头说教变得苍白无力:许多孩子在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之后,连一句”谢谢”都没有;也几乎不会使用“对不起”、“请”这样一些基本的文明用语。其实说一声“谢谢”,“对不起”、“请”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人人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我的学生却做不到呢?我积极地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到他们的课外生活中发现,原来他们总是觉得这杨简单的一句话不重要,说不说是无关紧要的。看来,孩子们从认知上就没有明确。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用如下方法。
(1)强调法
首先,为文明礼貌行为鸣锣开道。在班级大张旗鼓地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班会,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学习、生活的点滴,想一想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应该怎么改正;有哪些文明的行为,师生共同提出表扬、赞许,再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坚持。在班级文化墙设立“文明小达人”表彰栏,对班集体中呈现的讲文明的孩子们每月一次集中评比,强调孩子们的文明行为;其次,对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断绝后路”。当文明行为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时,及时给予表扬,当不文时行为发生时,及时制止。
(2)以身示范法
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学生学习、生活的细枝末节出发,持之以恒,强化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就是他们的榜样,他们随时都在关注着老师,模仿着老师。每当孩子们对我说“老师好!”的时候,无论我在做什么,都会停下来,注视着那一张可爱的笑脸,微微颔首,叫出对方的姓名,再加上一句“你好!”让孩子们也感受到文明礼貌带来的尊重感。在实际生活中,我也会相机抓住品德教育的契机。记得有一次放学,我跟班上的许多学生坐同一辆车,也趁机多了解一下他们。正在这时,上来一位老人,可是车上刚好没有座位了。我看了看周围的孩子们,他们似乎忘记了怎样尊敬老人,也没有要给老人让坐的意思。于是,我马上站起来给老人让了坐。孩子们先是用惊奇的目光看了一下我,接着都以一种惭愧的神情盯着地面。终于,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地说了一句:“老师,您坐。”经过这次以后,我发现班上的学生真的变得懂事多了,还常常帮助老人提东西。我想,一次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看似无意的示范应该抵得上一百次的说教。
二、德育时时渗透于生活
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多学科的教育教学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应相机与思想品德课程进行有效地,甚至是见缝插针式的学科整合,使学习内容都有品德教育的体现,使品德教育能够有具体的情景,有可以具体依托的载体,更加形象地展现、传达课程将要。而语文学科更能溶品德教育于一体。如,在上《蓝色的树叶》这一课时,通过李丽忘带绿色的铅笔,于是向同桌林园园借,林园园从一开始的很不情愿到借笔时的反复叮嘱,这样一个完全就有可能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让孩子们分角色扮演,余下的孩子们旁观,谈谈自己的看法,反思林园园行为的不当,从而学会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道理。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并在集体活动中,贯穿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如何抛开自私的心理,体会为了集体而努力的快乐。因此,我常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拔河,一起美化教室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有劲一处使、人心齐,泰山移。
三、家校结合,共同培育道德之花
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提升教育效益的主要途径,请家长也做老师,无疑是行之有效的。苏姆霍林斯基说过,家庭是孩子品德形成的第一源泉,孩子充沛的情感、信念、品质都能从这里开始奔流。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而言,家长无疑是任期最长的老师。我们在进行孩子的品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掘家长作为家庭中“老师”这样一个更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的角色,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方式及内容进行合理的收集,家校结合,家校共育,从中选择可以借鉴的音因素,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但是,从客观上来讲,出于各个家庭所处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和家庭结构以及家长的个人因素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家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个性化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教师又需要以更专业的形象对家庭德育中的问题给予恰到好处的影响。众所周知,低年级学生生活的环境除了学校之外就是家庭了,家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他在家里得到了什么,不论好坏,也会不自觉的传播给外界。班上有一个学生,平时看上去挺老实的,但如果有人不小心惹到了他,他说一出口就骂出许多不堪入耳的脏话来。我想他肯定不会是在学校学到这些脏话的,于是,就请了他的家长来了解情况。果然,由于他家的开的茶馆,他每天都听到那些打牌的人们说一些粗俗的话,久而久之,他也能“出口成脏”了。由此可见,家庭给学生带的的影响是深远的。针对此种情况,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教师可以抽出时间进行家访,也可以让学生家长来学校听课,观察自己的孩子。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等活动,拉近家校距离,密切家校关系,形成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自古以来,都有以德服人一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我必须伸出双手,拿出应有的“德”让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第一步,让他们也学会以德服人。
参考文献: 班主任走向成功的修炼.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当代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