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优化作业设计
泸县云龙镇学校 崔春丽
2021年6月至今,参加余敏名师工作室已经一年多,不停地参与学习培训,不断地自我反思,让我收获很多。在这段时间里,我接触了“作业设计”“双减”等词语,针对我平时作业设计目标不明确,随意训练,机械重复,拔高训练等问题,结合这培训学习,我对作业设计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想法: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至此,“双减”拉开了序幕。“双减”政策的实施,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确保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落实的重要问题。要达到“减量不减负,减负不减效”的目的,需要语文教师从学科的本质属性出发,基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探索出提升学生学习效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有效路径——立足教材,优化作业设计。
一、作业设计的形式和种类
要优化作业设计,得先弄清楚作业设计的形式和种类。作业设计有听说练习、朗读练习、书面作业、综合性作业等。听说练习,“口头互动训练型”作业,在小学低学段运用较多。比如,你说我听;把这篇课文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围绕课文中的一个话题与同桌交流等。朗读练习即“朗读展示型”作业。低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高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个学段三个层次,目标明确具体。书面作业是“阅读理解练习型”“基础知识练习型”作业。这类作业最为常见。书面作业要着力于巩固双基,重视习惯的培养,突出部编教材“字词句段运用”栏目情境性、综合性强的特点,指向运用。综合性作业(拓展性作业)也是“社会实践型”作业。以单元或课文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开展以语文实践为主题的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
标准不同,作业分类的结果不同。按照作业目标,可划分为基础性作业、技能性作业、探究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基础过关作业,即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时为巩固基本的学习内容而必须练习的作业。小学语文基础过关作业因学段不同,其学习的基础知识也有所不同。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基础过关多以字词句为基本练习内容。能力提升作业是指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等语文实践活动。它主要以理解迁移比较运用为主要手段,以运用语言进行简单表达等为主要题型。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可根据课后思考题2设计能力提升作业:阅读《慈母情深》第七自然段,找出反复出现的词句,体会这样描写母亲工作的环境是一个怎样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突出一位怎样的的母亲。探究拓展作业是教师立足教材依据学科课堂教学实际,遵循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建构需要而组织开展的以双线目标为显性要素,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隐性条件的拓展、延伸、提升实践活动。综合实践作业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聚焦语文要素,突出“学”“练”重点
作业是教学重难点的准备与铺垫,巩固与强化,为获得的方法、策略的迁移与运用创设场景,要实现“教”“学”“练”的一致性。我们要把课堂作业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精准制定基于教学内容、基于学情的作业目标。
例: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要聚焦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进行重点训练。作业设计为:1.读文中描写“我”进厂找母亲的场景,说说这个场景中蕴含的感情。2.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从这些细节中感受到了什么,联系上下文,你又能体会到什么?“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三、巧借课后练习,分步达成编者目的
中高学段教材一般安排三道题。第一道题提示学习课文的方法及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并积累语言材料,具体表现为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课文结构特点)等。第二道题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或课文特点,深入文本,体会体悟课文精妙之处。第三道题从写法或者赏析词句的角度设题。有的课文还附有小练笔或链接一篇与课文内容或写法相同的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五年级下册《跳水》的课后题。第1题,“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水手拿猴子取乐()()”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第2题,“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这实际上是单元语文要素写作要求“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的阅读铺垫,让学生明白有些描写能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第3题,“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这是单元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集中体现,需要聚焦这样的练习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交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解训练。第1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第一课时完成。第2.3题是能力提升训练,放到第二课时。
四、链接语文园地,灵活进行类比训练
教学《落花生》的对比手法时,可以融入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想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引导学生分析;对比的事物分别是什么?对比的事物的特点是什么?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再利用语文园地进行迁移练习,“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样的作业设计: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事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白杨不像杨柳那样婀娜多姿,但它挺拔、坚强,是树中的伟丈夫。”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着眼于学生发展,基于“课标”,依托教材,紧扣要素,扎实训练,才可能真正做到优化作业设计。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