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素材、方法
——破解小学生习作困惑的三个纬度
【摘要】习作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学。但是,仍有教学多年的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叫苦不迭,仍有部分学生提及作文课就谈虎色变,避之若浼。作文教学真的有那么困难吗?其实,找到破解小学生习作困惑的三个纬度——兴趣、素材、方法,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 兴趣 素材 方法 习作困惑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有充沛的精力,集中的注意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轻松写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适合做任何事情的,包括习作。试想一下,如果老师一走进教室,告诉孩子们这节课写作文,不难想象,每个孩子的面部表情都是很抵触的。那换一个方法呢,在选择一个汉字写一篇习作时,我并没有讲今天要写作文,而是讲了我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事。其实我在讲自己的事情时,许多同学就已经感同身受,话匣子不由得打开了——甜、乐、泪、悔、盼……经过一番谈话,再让他们把这些难忘的事记录下来,最后修改修改,一篇篇佳作由此诞生。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反之,文思如潮水般往外流,一堂作文课就这样轻松度过。
(二)采用恰当的多元评价,让学生乐于写
教师恰当的评价就是一味兴奋剂,它有利于学生克服胆小、害羞,战胜失败,也有利于给予课堂一种轻松的氛围。习作的时候,不免会遇到学生习作尴尬,比如词穷,抓不住重点,或者写不下去等等。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打击学生,而要抓住他们的亮点进行多元评价。比如,我觉得你的这个词语用的很好,你的这个比喻句很形象,让老师感觉到了……这段文字很美,如果写上中心句会更清楚……类似这样的评价,一方面能给予学生鼓励,另一方面能打开他们思路,让他们善于写,乐于写。
二、积累素材,让学生囊中有物
再美的景色要用好的词语才能体现出来,再欢快的心情也要用一定的方法才能流露出来。如果脑中没有素材,恐怕就只能吼吼“哇,好美呀!”“我太开心啦!”所以,积累素材也是习作的一个前提。怎样积累素材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丰富的好词佳句源于书本
书本上的好词佳句都是古今中外优秀大家的成果,例如,古有“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形容目光短浅;今有鲁迅笔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的上四角的天空”自嘲井底之蛙。读得多,积累得就多,习作时供选择的就多。这就要求学生多读书,不管是课内书籍,还是课外书籍,并且养成摘抄好词好句的习惯。
(二)良好的素材源于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就是一本最大的百科知识全书,走进生活才能找到更多、更好的素材。例如写公交车站,同学们只有亲自处在公交车站里,才能对不同人的穿着、表情、动作以及神态有清楚地把握;写家里的公鸡打架,也只有亲眼所见,才知道它们是如何竖起羽毛,如何抓,如何啄的。习作之前,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收集各种素材,为习作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掌握方法,让学生妙笔生花
在写作的时候也是有方法可循的。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孩子们写作起来事半功倍,轻松不少。只是每个人总结的方法不一样,敏感点不一样,写作的效果也会有差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与大家分享两个方面的关于习作方面的方法供参考。
(一)留心观察是前提
观察也是有方法的,部编本教材里就很系统地为大家介绍了观察的方法。例如,一年级的看图写话,常常就会看到这样的提示语: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水里面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图上是什么时候,他们手里拿着什么,要去干什么……这实际就是有指引性地引导学生观察。而到了三年级,观察的方法就已非常明确了。例如,在《搭船的鸟》一课里,小作者抓住了这只小鸟的外形、动作来描写,从而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了解了它的生活习性。这里出现的观察外形和动作就是观察的方法。此时,如果老师在教学时安排一个小练笔,用同样的方法来观察,相信学生对这个技巧就能灵活掌握。
另外,我们得让学生知道,观察的方法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嘴巴尝,用手来摸等等,多层次的感觉可以让同学们有更丰富的体验。所以,教会学生用一定的方法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他们从观察中获取的东西是非常丰富的。
(二)掌握方法是关键
不管是哪一种体裁的习作都是有技巧与方法指导的,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写物的,想象的,说明的等等,只要掌握了一些技巧,小学生是可以改变凑字数的囧态,也可以改变千篇一律的尴尬,续而形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1.表达有技巧
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发现有些文章读起来如行动流水,非常自然,而有些文章读起来却乏味无力。细细分析,就会发现,作者在写文章时常常会运用到许多表达的技巧。例如:有“说”不用“说”(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中,也提到了这样表达技巧)。试着比较下面两句话,看看它们在表达效果上面有什么不同: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说:“你的眼睛怎么了?”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了?”
很显然,第二句没有用到“说”字,却更能表现妈妈的担忧,表达效果更佳。 细心的老师就发现了:有“说”可以不用“说”,那有“看”也可以不用“看”,就可以换为“张望”、“俯视”、“鸟瞰”、“遥望”、“眺望”等等;“有”的句子,我们也可以不用“有”,例如:
我的老师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张樱桃小嘴,这就是我的老师。
比较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第一句明显没有什么特点,而第二句中的这位老师能给予读者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不同表达取得的不同效果。
汉字文化多么的博大精深,只要我们学会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技巧,我们在习作时完全是可以妙笔生花的。
2.抓住特点写
写作时,不管是写人还是写物,我们一定要抓住特点。比如,有的同学写人的外貌:“我的妹妹白白的脸上有一双大大的眼睛,一只小小的鼻子和一张小小的嘴巴。”这样的妹妹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是不是一抓一大把?是不是丢进妹妹堆里就再也找不到了?假如我说“我的妹妹白白的脸上有一双大大的眼睛,一副大得出奇的眼镜架在她小小的鼻子上,几乎遮挡了她半张脸”。看,这样的妹妹是不是独一无二的。所谓特点,那一定是与众不同的,比如《慈母情深》里母亲那双“龟裂的手”,恐怕让每个读者记忆犹新吧!这就是特点。
有人可能会发出疑问:我要写的人实在是没有特点,怎么办呢?找不特点时,我们就要巧用修辞手法了。比如,我的老师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着实是这样的老师多的很,没有特点。那假如我们用上修辞手法呢:
我的老师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那双明亮的大眼睛,似乎能把所有同学的小心思看穿。(这是一双“毒辣”的眼睛)
我的老师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微笑起来仿佛天上微闪的星星。(这是一双“温柔”的眼睛)
拓展开去,只要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同学们的文章就是生动许多、独特许多。
3.归纳积累课本上介绍的方法
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就是最好的老师,里面循序渐进地为同学们讲解了写作的各种方法,如人物描写的方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如何选材的方法,如何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方法,如何稳步换景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这些方法吃透,让学生在每一次习作中得到训练。从易到难,从个体到整体,只要把握每个单元的习作要素,到小学毕业时,恐怕有的学生都能写小说了。
所以,在习作中,对写作技巧的掌握,我们是可以把平凡的语言变得生动的;对习作要素的理解运用,我们也是可以妙笔生花的。
兴趣、素材、方法——解决小学生习作困惑的三个维度,缺一不可。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你会慢慢发现,习作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