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单元视角 提升核心素养
——以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教学设计为例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进一步深化了语文教学改革,完善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常以教材以课时划分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但这种教学方式导致教学内容孤立,学生知识结构碎片化。因此,将教学设计转化为一个整体的“大单元”知识体系,成为克服当前教学不足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大单元;习作教学
目前,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的浪潮当中,虽然目前在阅读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忽略写作的现象,即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任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仅仅把习作教育当作阅读教学的附属产品,导致目前的习作教学仍然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无效的。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聚焦大单元视角,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材单元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第二学段(3-4年级)的习作目标是增强小学生的习作信心,让小学生爱上书面表达;能够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能够把自己觉得新奇或者印象深刻的见闻描写清楚。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择文本、编排课文的特点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教材的整体编写呈现出系统性和层级性,每一册教材都设置了特定的习作单元,并且根据学段高低,分层安排了习作知识和方法,这种阶梯式的设置不仅尊重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身心和学习特点,更明确了不同学段习作教学的具体目标,将能体现出语文要素的习作要素分布到每一个单元当中,这也回答了教师教什么以及为什么教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一)纵横梳理,把握语文要素
习作单元的语文元素包括与习作相关的各种技能,是习作单元知识的总结和发展。 因此,教师可以以单元语文要素结合本课不同主题的内容,了解单元习作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1.纵向对比,侧重语文要素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学习目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表达真情实感”,这是一次“写景”方面的写作专题训练。
这次的习作结合了组织和呈现事物、使用想法和清晰写作的技能,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写作风格和使用不同的写作技巧。因此,在这些活动中,训练着重于两点,一是了解不同的游览顺序,二是在写景时学会运用不同的游览顺序。
2.横向连接,语文要素分析
统编版教材与之前教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加强调语文要素,整合了整个单元所教的内容。因此,本习作单元从选材、立意、结构、布局、表情五个方面将习作能力渗透到各个专题当中。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李文、习作。比如《海上日出》一文描述了作者在船上看日出,作者表达了对这个自然景观的热爱,《记金华的双龙洞》系列展现了金华双龙洞的美景,表达了对双龙洞知识的热爱和钦佩。这两篇文本的阅读技巧如下:研究事件的先后顺序,在文本中描述作者旅程的顺序,研究事件的顺序。《颐和园》主要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描写了颐和园的美景。《七月的天山》主要通过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进天山的一路所见。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以表达真情实感。
从以上分析可以指导,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
(二)解决问题,活用习作 “类” 能力
习作单元的教学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认真分析学生游记写作中的薄弱点,聚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将每节课所学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可视化教学任务。
任务一:情景驱动。这单元的习作题材是游记。在教学中,可以提前设置单元习作任务,以家乡的日落景色作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网站上投稿。如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家乡的日落作为写作题材,将本单元的习作与生活相联系。
任务二:转化生活情境问题。老师可以引入一篇没有按时间顺序描写日落景色的文章,鼓励学生找出这篇文章与所学课文的不同之处,并用自己的文笔展现家乡日落的美景。这样,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外,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按时间顺序写景”的过程。
任务三:拓展“游记”习作。在此环节当中,可以与本习作单元的总目标呼应“写一篇游记”。教师总结:“通过此次练笔,我们了解到了按照时间顺序写景的手法,但是同学们要是想更好地宣传家乡美景,不妨设计一条路线,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实地参观一下,这样才能更有真情实感地描写家乡风光。”——为下一步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做好准备。
任务四:深化习作任务。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让学生重新阅读自己已经写好的文章,看能否从课文中“借”来文章的长处来填补自己习作的欠缺。比如没有按一定的顺序写,或者没有写出自己深刻的感受,或者没有八所描写的景物写细致等等。
(三)紧扣语文要素,观照联系
1.横向整合资源,打破单元边界
习作单元以语文要素为基础,横向链接精读课文的“重点段落”“课后练习”“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 在教学中,教师要跨越不同单元的界限,重点提取习作材料,对课文进行分析和分类,并根据需要进行分离、过滤和组织,构建方法支架。
例如,在教学“游”的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写作,我们根据整个单元的写作资源设计了相应的方法支架。
2.纵向规划配置打通教学全流程
纵向来看,语文要素是主线,不仅贯穿了全单元,还贯穿了审题、立意、选材、行文、修改的习作全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过程快速找到习作中的要点,明确重点,解决难点,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
为此,在写作构思阶段,教师开始使用“妙招一:借助路线图捋顺思维”来帮助学生进行写作表达。在学生分享自己的有限路线图时,教师适时加以指导,细化方法支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游览地点的先后,“顺序有先后”;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最想描写的景物,“重点要明确”;指导学生做好景点的取舍,“定点有取舍”。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顺序有先后”、重点要明确”、“定点有取舍”的方法支架,让学生理清思路,文思泉涌。
“使用过渡句自然转换”也是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一个地方景色的方法支架,这一方法在《颐和园》一课中明显体现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树立《颐和园》一课,快速直观地提炼出有效的作文方法——动词+地点+方位词。这两篇习作例文中的示范非常的清晰明了,而且比较直观明显,难度不大,教师放手学生自主梳理的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尽管学生在之前的习作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写景的方法,能够介绍清楚一个景点,但能把景物的特点介绍得明明白白且能蕴含自己的情感却是四年级学生习作难点的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对“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这一环节进行指导。
第一步,充分发挥支架方法的作用进行写作前指导,通过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的学习和比较,帮助学生树立写作方法支架——景物描写,表达情感。
第二步,习作的评价部分,教师可以展示一篇有待修改的习作,带领学生阅读和讨论。
第三步,通过微课将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呈现和修改,给学生直白地演示出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这种先构建方法支架,再精准细化,最后反复修改,就能够克服写作的难点。
经过一系列的引导,习作的方法支架就不再是简单的线性结构,而是多维的网络结构,是面向学生的全方位、立体的学习方法,能促进学生提升习作方法和写作能力。
在本单元的整体作文教学设计中,主要任务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印象深刻的景物”(或写游记),将本单元内的所有学习材料进行整合。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探究活动,在阅读与表达的整合过程中构建习作知识和习作技能的教学框架,开辟学生核心阅读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大单元习作单元摒弃了以往进行过多的文本分析,通过创造有趣的习作情境,精心设计各种学习活动,结合过程评价和单元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在单元教学中体会其独特的魅力。学生们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了习作的乐趣,提高了写作信心,逐渐掌握了写作技巧。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