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网络时代抓好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而小学时代是每个人最美的童年记忆,小学阶段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最为关键的时期, 伴随着网络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很多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辨别能力不足,教师教育引导力度不够,父母教育方法欠缺,导致孩子在自我认知养成、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健康心理问题,教师作为孩子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的塑造者,除了要认识到网络虚拟空间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大意义, 并通过有效有趣的方式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净化孩子心灵,帮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网络时代、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当人们全面步入网络时代,网络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孩子也在不断接受网络知识信息、开展网络社交等网络活动,但时代也让孩子对网络接触越来越密切。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 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必然要求, 而心理健康素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组成部分,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纳入教师的必修课。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了更好地在网络时代为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务必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合理地接受网络,运用网络,让网络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另一位人生导师。
一、网络时代孩子心理特征
小学阶段是孩子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他们缺乏学习、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很欠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一个模糊阶段,对网络事物、网络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处理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其容易走进心理障碍,造成心理困扰,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孩子对网络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理,求知欲和模仿学习能力较强,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二)孩子自尊心强,对被关爱极为需要,他们生理、心理随时希望得到父母、老师、朋友的关注和关爱,一旦自尊心受伤,很容易出现自卑、自闭现象。
(三)孩子心智不全,心理特殊,缺乏心理认知,心理非常敏感、脆弱,一旦受到严重的心理打击和创伤,可能一辈子都难以走出阴影。
(四)孩子具有较高的自我需求。如:物质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爱的需求、尊重信任需求、被鼓励安慰需求,但孩子心理需求和注意力转换很快。
二、网络时代孩子心理特征原因分析
网络具有虚拟性、复杂性、多变性,孩子通过网络世界会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事物,而这些事物能够充分的表现出他们的心理需求。例如:网络故事会让他们天真无邪、网络动画会让他们具有深刻的认同感、网络视频聊天会让他们得到关爱和温暖,网络购物会使他们有获得感和满足感,网络游戏能让他们很快乐高兴。
(一)孩子始终以绝对的自我为中心,凡事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认为最好的东西必须是自我拥有,否则就会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毫不讲理地要求父母予以满足。例如他看到网络玩具,如果他想要,就会缠着父母给他买,而父母由于溺爱,常常都会满足孩子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是容易变成对孩子的溺爱,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他们的良好习惯养成。
(二)孩子具有极强的厌倦心理,如果不喜欢的事物或者是厌倦了的事物,是极为反感的。例如他们不喜欢看的网络新闻或者电视剧,他们是绝对不看的,除非有更具吸引力的事物影响他们的注意力。
(三)好奇心强是由于网络新鲜事物多,他们自身认知的网络事物比较少,渴望接触网络世界,想要探索网络世界,肯定就会充满好奇,喜欢深究,希望得到满足。
(四)自尊心要强是因为自我满足不够,例如看到网络上有些父母带着自家孩子出去游玩,他肯定就想父母也把自己带出去;如果看到微信朋友圈的同伴有好玩的玩具,同样也会向父母索要,一旦父母不满足于他,就会伤心、甚至哭闹不停。其实,这是种思想诱惑,是不良的攀比心理,容易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五)好奇和模仿学习能力强,当他们看到网络视频中的一些危险动作,他们如果觉得很有意思,可能就会去模仿学习,但极为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些行为都是因为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符合他们心理需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
三、网络时代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举措
(一)提高教育专业素养
1.教师要强化自身学习,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既要加强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更要学会坚持与时俱进,了解掌握新鲜的网络事物,学会深入了解掌握孩子心理,学会灵活运用网络技术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教师要学会灵活的角色转变,积极从孩子管理者变成孩子心理教育的引导者、甚至是孩子的小伙伴。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孩子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设置相应的网络教学情境,明确自己的教学角色,也让孩子扮演相应的情境角色,让孩子感觉身临其境,同时充分尊重孩子的情感与个性特征,通过开展针对性的网络教学课程,拉近与孩子的心灵距离,使孩子在肯定和鼓励的氛围下表达个人的观点与思想。
(二)创新教学方法
1.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上网动机,深入了解他们使用网络的目的和态度,正所谓“动机导致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上网动机和目的,才能有效的采取办法端正他们的上网态度,让他们能够正确地使用网络,接受积极的网络信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心理导师优势, 在网络学习教育中正确引导孩子科学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告诉孩子怎样识别网络不良信息,根据孩子心理特征设置相应的网络辅导课程,及时发现孩子网络运用中的心理困境和心理障碍,及时予以引导,同时,有意识地增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逐步提升孩子辨别网络信息、善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让孩子能够有效汲取网络资源中的有利信息,摒弃网络不良信息。
3.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孩子情感交流,由于现在的孩子个性突出,性格鲜明,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变化,通过网络平台,积极主动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多互动, 尊重和理解他们,常态化开展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4.教师要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安全教育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尽量多关心个性突出、性格缺陷、缺点明显、学习困难、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尤其注意心理脆弱、性格孤僻的孩子, 既要加强更多的情感交流, 更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教师还应在网络空间中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在网络的虚拟世界给孩子们展示最真实的一面, 用真诚和爱心去对待孩子, 认真倾听孩子的困惑和情感, 给予他们精神的依靠,当他们需要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能够坦然面对困难、有效解决问题, 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三)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1.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管理有效融合
在多媒体教学时代,教师要灵活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融入到教学管理过程中,通过设置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向他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道德知识以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德育教育, 以德育教育为心理教育的基石,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 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四合一”。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孩子的思想动态和情感态度,使他们变得积极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促使孩子实现心理健康和道德修养的全面发展。
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师要通过网络教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网络阅读、网络知识竞赛、网络视频演讲等活动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给予他们更多鼓励表扬和赞赏,让他们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
3.建立全面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教师可以根据每名孩子的实际情况,通过APP、大数据信息,建立孩子心理、智力、生活、家庭、学习等信息管理档案,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网格化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预防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拥有一个美丽健康的心理,确保他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综上所述,在网络信息时代,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孩子综合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升的大背景下,小学教育工作者务必坚持以学生为本,坚定教育信念,明确自身责任, 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 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见的各种问题, 为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国家更好地提供人才保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