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与教材相行孩童的阅读世界色彩斑斓
内容摘要:小学阅读教学过程的开展,既需要课内阅读作为基础,也需要课外阅读作为延伸,课外阅读的范围太广,仅仅是推荐阅读,可能阅读读味不浓,“读”可能束之高阁,所以我们可以配合教材,根据新教材的语文要素训练点,精心挑选文本,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让新教材与群文阅读有机整合,实现教材为主,群读相伴,让孩子享受阅读的缤纷,读中寻找阅读的独特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引导 实践 训练 建构
新教材改版后,作为语文教师感觉教材仿佛变难了,我们要依托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实践,不能单纯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各方面的学习能力。统编教材七个关键变化中第五变化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那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既是改革的方向,更是积累培养语文素养的好方法。全国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也表示,最好的阅读课是往外延伸,要在利用好统编教材以外,关注自由和个性阅读。也就是在课堂上通过对教材中文章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读好书读整本书的方法,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然而书有千万本,孩子们不可无目标地乱读,也不可泛泛而读,因此,我们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群文阅读”三者结合起来,发挥教材的引领性,辅以群文的多维度阅读,进而实现“悦读”,让孩子们的阅读世界色彩斑斓,这样孩子们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我们如何让教材与群文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呢?
一、提问策略给课文留白,群读中补缺,给阅读注入一片春风般的新绿色。
人教统编版教材第二单元的训练点为提问策略,我们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文本内容、写作方法等提问,孩子们好问的闸门一旦打开,便停不下来。在教学神话主题单元时,孩子们特别好奇,不断地提问,抛出心中所困惑之处,如果教师不做处理,孩子们的好问思维、阅读兴趣将戛然而止,于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寻找文本,组织群文神话篇补充阅读,群读解决他们心中的小问号。
例如:在教学《精卫填海》一课时,因它是一篇文言文,学生接触少,理解有难度,教学重点放在理解文本内容上,可孩子们在理解课文内容后,并不满足,罗列出一大筐的问题“炎帝是谁?”“精卫为什么要去游玩?”“为什么取名为精卫?”“神话大多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这篇神话的美好愿望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仅仅照本宣科地回答他们的问题,那么孩子们也仅仅只是记住了问题的答案,提问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我们针对孩子们的提问,有意识地找寻并筛取文本,引导他们进行群读,《炎帝的传说故事》中《日中为市》、《蕉籽王求雨》引导他们认识炎帝,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中外神话故事《精卫填海》找寻精卫为什么游玩?游玩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溺水死亡?《大禹治水》一文的阅读让他们感受远古时代科学的不发达,洪水肆意妄为,人们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大禹治水是何等不易,于是借助神话中的物象来表达劳动人民希望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经过一些列的群文阅读,既增进了孩子们对文言文的深刻理解,又让他们通过阅读,为所困惑点找到答案,获得阅读后的满足感。
二、群读中找寻细致入微的特写镜头,赋予写作春花般的烂漫色。
新课改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课堂应该充分还给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要对我们的课堂做“减法”,于是,在教学观察习作篇时,我们追求少讲多练,简单的一番习作要求提示:1.作文结构:总分总,2.写作内容:植物(根叶茎)\动物(外形、吃食、休息)等,3.写作方法:分段描写,用上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明确习作要求后,加一篇范文示例,于是要求孩子们开始习作,如此的一番提示,对学生来说毫无启发性,他们只是按要求在补白,限制了他们的想法,写作毫无兴趣,写出的作文总是千篇一律“我家门前有一个高大的树”“我家小狗大大的脑袋、黑乎乎的身子”,我们如何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呢?我觉得在让学生观察之前,应该进行群读的感悟,引领他们去寻找作者独特的、细致入微的描写镜头,让学生尝试着找自己的观察点,有了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赏心悦目的文章。
教学的过程中,我挑选了《仙人掌》、《风中的树叶》、《美丽的丹顶鹤》几篇文章,通过共读找寻作者的观察顺序,及观察描写内容。再读、细读寻找作者细致入微的特写镜头,细细地读一读,作者怎么观察的,妙在何处,通过静心的细读,学生的阅读感知里多了“我喜欢……” 再次速读,将文本进行纵向比较,找寻相同点和不同点,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方式不同、写作方法不一样。
经过这样一番找寻,学生在观察时,便会努力去寻找自己的观察点,带着一份情感,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作文之中多了许多特写镜头,为所写之景增添一份新意“今天,细雨滴答,我的构树妈妈穿上了一件深褐色的衣服”“一丝丝凉风吹来,刺桐叶儿们冷得瑟瑟发抖,有的还把身子给卷起来”“今天,我的小狗朋友闷闷不乐,耷拉着脑袋,我低头一看,它眼睛水汪汪的。” ……
三、“练兵场”里练概括,颂爱国情怀,捧上一抹春日般的艳红色
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中段语文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概括课文的能力。”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即为: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材为我们安排了四篇不同的文本,来训练这个点,在教学中结合文本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例如:看题目知内容,弄清“六要素”,“串联各部分内容”等等,方法好说也易懂,但实践却非易事,如果仅仅只是知道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而没有实践的“练兵场”,学生们只能拿这些方法生搬硬套,只会机械地去概括,概括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如果我们给他们创设安静的阅读环境,提供更多的文本,引导他们静静地去阅读,再用概括方法去尝试概括,最后再引导他们删减内容,这样多给他们方法讲解加实践的机会,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一定会增强。
例如:在教学爱国主题单元过程中,渗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法后,我安排了《巴蔓子将军》《我的祖国》《生命的最后时刻》《坐中国船》几篇叙事性强的文本阅读,引导他们进行阅读,首先读题目,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谁坐中国船?他要去哪里?他要做什么?……接着引导他们边读边依据文章的顺序,根据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我的祖国一文中,讲的是关于谁的事?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让他们带着问题默读、浏览文本,这样他们对文章的内容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再次快速浏览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可以画知识树,也可以画思维导图,进而明白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经过这样的实践运用能帮助学生从浅易处人手,消除概括课文大意时无从开口、无从下手带来的苦恼,使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尽量准确、全面,同时从不同人物、不同地域、不同层面深深感受到他们对祖国那份浓浓的爱,对祖国更添一份敬意。
四、群读让孩子天马行空般地沉浸在科技的世界里,还孩子一片浩瀚的蔚蓝色。
5、 在新教材的培训会上,我观摩了执教老师上《二十年后的家乡》的习作教学课,课上孩子们畅所欲言,表达着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想象,我们不禁感叹这些孩子口语表达真厉害,想象力真丰富,科学知识了解的真多,未来的世界描绘的五彩缤纷。回校后,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模仿教学,然而孩子们写出来的作文却干瘪瘪的,要么神仙般的说变就变,家乡变化了,却没有可实现性,完全在空想,要么寻找的就是现在的世界,他们对当今世界了解的太少太少,更别说未来世界的创想。我不禁思考着,课堂除了精巧的设计,恰当的点拨,还得有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没有引导性的阅读,哪里来这样的知识储备?
我便努力寻找相关的文本,组织孩子进行群文阅读,阅读《飞船上的特殊乘客》《会飞的汽车》感受科技发展改变我们的饮食和交通出行,阅读《电脑住宅》体会科技改变居住环境,通过这样的群文阅读方式,孩子们对神秘的科学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引导他们从衣食住行方面寻找他们想了解的知识进行自主阅读,充分了解当代世界,以此为依托,再动手设计未来的世界,20年后的家乡的变化才色彩斑斓。
孩子们的阅读之路漫漫,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的阅读型语文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在教材的主题阅读引导之下,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展开多文本的阅读,通过多元解读既争取达成共识、又求同存异的集体建构过程,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拓宽眼界,不断提高其整体阅读水平,从而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1+X”模式下群文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实践探讨》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主题性群文阅读教学》
《让阅读因“群文”而精彩》
《借助群文阅读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