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吟诵”助力小学低段诗教的实践研究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沉淀了我国千年的历史文化,赋予了人们无穷的精神力量。孔子曾在《礼记•经解》中言:“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1]这是最早提出“诗教”这一概念,此后,诗教便成了中国一种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温儒敏在《小学语文中的“诗教”》一文中也对“诗教”作了解答:“所谓诗教或者诗歌教学,扩大一点,就是文学教育,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思维的训练。” [2]随着部编教材的不断完善,小学教材选文最大的变化是凸显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加了古诗文背诵篇目,由此可见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深受重视。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开展诗教,对于培养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至关重要,也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吟诵是中华文化古老而优良的传统,叶嘉莹先生说“吟诵的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古诗词是充满魅力、独具韵味的声音形式,而汉语是旋律性声调语言,是天然可唱的,“吟诵”遵循了统一的读法原则,从吐气发声的方法、思想内容的理解,到神韵气象的表达,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3]。吟诵古诗词,能更好地品味古诗词的韵律,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进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借助“吟诵”进行古诗词教学,恢复汉诗文原本优美的声音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吟诵旋律优美,节奏明晰,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记忆规律,可以加强记忆。吟诵读法中承载着意义,借助吟诵能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借“吟诵”来助力诗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借“吟诵”开启诗教之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尤为重要,教师用适当的方法启蒙学生,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可受益终身。
低段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在接触到吟诵之前,学生接触到的读书形式几乎都为朗读。初次接触“吟诵”,我们可以借助吟诵学习机、吟诵数字化平台、《中华经典诵读》配套资源等,也可以在“学习强国”APP上搜索“最美诵读”的专辑,播放音频,选取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如《咏鹅》、《江南》《赠汪伦》等,简单易学,旋律也动听,让学生聆听感悟,这种“新颖”的读诗方式可以很好地引起他们产生对诗词的兴趣,开启诗词学习的大门,为“诗教”奠定基础。
2、用“吟诵”助力诗教课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语文诗词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诗教”是践行诗教的必行之路。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共有27首古诗词,新课标中对低段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4]
低段学生识字量少,理解能力有限,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将重心放在识字、写字、诵读上,不要求逐字逐句地理解,更不需要做深入的分析和感悟。让能大致了解诗中的内容,有自己的感受即可。温儒敏教授指出:“实施‘诗教’要重视诵读与涵咏,在欣赏古诗词时要反复吟咏、讽诵。”[5]吟诵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平仄交错之中感受到诗词的音韵之美,汉语之美,非常契合“诗教”的内涵。
借助吟诵教学古诗词,我们通常采用替换式和点拨式教学。替换式即用读诵或吟咏来代替朗读,点拨式教学是在赏析环节增加读法和声韵的含义。
(一)替换式教学《咏鹅》
《咏鹅》,选入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板块,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首古诗,本首诗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背诵,教学时长安排在十五至二十分钟。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可以采用吟诵替换式教学,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之后,借吟诵代替朗读。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咏鹅》吟诵音频,让学生模仿学习,还可以适当加上一些动作,边做动作边吟咏,教师再启发学生想象诗中鹅的形象,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脑海中的那只“鹅”,一只白毛红掌的鹅,曲着脖子引吭高歌的形象就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教师还可以作适当拓展:骆宾王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仅七岁,这只白鹅纯洁勇敢,作者“咏鹅”,其实是想表达自己要做像诗中鹅那样勇敢而纯洁的人。作者七岁作诗,年龄与一年级学生相仿,极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咏鹅》一诗吟诵起来节奏欢快,旋律动听,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古诗,让学生涵咏体会诗歌的优美,感受诗歌背后的文化精神,在初学古诗的孩子们心中埋下诗词的种子。
(二)点拨式教学《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选入二年级上册第八课,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诗人巧妙地将写景和说理融合在一起。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读诵,背诵古诗,想象诗中的画面,大致理解古诗内容,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二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古诗词中的“平仄入韵”,都有着不同的读法,声调里藏着他们要表达的情绪。只要交给了学生吟诵的规则,学生能熟读涵咏,赏析的环节中,教师采用吟诵点拨式进行教学,对诗中个别字进行声韵的分析,如:第一句中的“白日”二字是入声字,要读得短促而有力,有强调的意味,强调灿烂的生命力。“山”字是平声字,拖长读,用声音的延展呈现出山的绵延不绝,可以联想到太阳一点点下沉的景象。去声字“尽”要读高,强调再伟大而灿烂的生命终究会消逝;第二句中的“河”字和韵字“流”要长读,表现出黄河的广阔及奔腾到海一去不复还的气势;第四句中“更上”读高,强调作者想要望得更远,又再上了一层楼,“层”和“楼”二字读低拖长,表现出作者欲登高望远却只能再上一层楼的无奈与忧愁,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人生这里娓娓道来。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或是独立思考,也可以做示范吟诵,逐步教会学生自主欣赏,交流讨论形成自己的个性化体会,让学生多听多吟,记忆和理解古诗词,达到声情义理的融会贯通。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6]吟诵是“千人千调”,不拘于一种格式,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沉浸到作品中去,只要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这样读诗才能滋养终身。吟诵让学生从声音里去找寻古诗词里的秘密,也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古诗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奠定基础。
3、将“吟诵”融入班级文化
“诗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仅限于课堂之中。我们还应创设条件,让诗词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诗词文化的熏陶。
(一)用诗词营造文化氛围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会影响孩子的言行。运用传统文化的要素布置教室,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传统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食粮,可以让学生明礼修身,自立自强,孝亲尊师,打好人生的底本。如苏轼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激励我们广泛阅读;《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警示我们珍惜时间;黄蘖禅师诗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借梅花傲雪凌霜的品格勉励我们要有不惧困难的勇气。在布置教室时,可以挑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张贴在教室醒目的地方,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氛围。
(二)课前吟诵三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将每堂课的“课前三分钟”利用起来,特别是语文课堂,课前吟诵诗词可以让学生尽快地沉下心来投入到一节课的学习中,而且吟诵古诗词本身也是一种记忆诗词的好方法,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吟诵一首古诗词帮助学生积累诗词。
(三)晨读吟诵经典诗文
“一天之计在于晨”,晨读是一天中宝贵的读书时间,可以安排吟诵环节,营造良好的晨读氛围,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蒙学作品进行诵读,借助吟诵音频让学生模仿学习,如一年级可以吟诵《弟子规》《三字经》,二者吟诵起来韵律十足,朗朗上口,内容也多为为人处世应有的礼仪规范以及传统国学历史故事,是开蒙养正的好素材,让学生在活泼的节奏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二年级可以吟诵《千字文》《龙文鞭影》,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识字,还可以让学生熟悉常见的历史典故,感知声韵,为诗词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开展吟诵展示活动
小学低段学生比较活泼,大多表现欲比较强,参与的热情也比较高。可以利用班级特色课程,开展吟诵活动,设置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吟诵展示,评选“诵读小明星”、“吟诵小达人”等荣誉称号,由此来激励学生学习吟诵古诗词,通过吟诵爱上古诗词,让诗词为学生的人生添姿添彩。
“诗教”,是中国自古以来通过诗教化民众的方法。践行“诗教”,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训练学生思维,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小学低段正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借助“吟诵”这一传统读书法助力“诗教”,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中国传统诗词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诗词文化的滋养中不断成长,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孔子:《礼记•经解》
[2]温儒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
[3]专著:徐健顺.《吟诵教学法》
[4]语文新课程标准
[5]温儒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
[6]语文新课程标准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