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信息化教学,优化语文课堂
陈霞
内容提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发达,大量信息化的教学设备已经走进课堂,代替了传统课堂上“一张嘴、一本书、一把粉笔、一张黑板”的单调模式,老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能够把乏味的知识用声、形、色俱全的形态呈现起来,从而让传统的教科书“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突破时空的限制,化难为易,极大地优化了语文课堂。
在我们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几乎是整个教学课堂和流程中的领导者,担负着传授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评价等任务。老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而每个学生则时刻处在老师的严格管理与控制之下,每个学生很容易产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但随着新课变革的深化与计算机科学的发达,现代信息化的教育设施也开始全面走进了课堂教学,现代信息化教学方法逐渐代替了传统课堂教学“一张嘴、一本书、一根粉笔、一面黑板”的单调模式,从而让原有的课堂教学“活”起来,并且能够让师生获得极大的促进与提升,老师灵巧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能够将简单枯燥的基础知识用音、形、色彩俱全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地呈现出来,而老师也能够在呈现知识点的同时对学习者群体进行指导,从而让老师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助学者。学习者从被动的受教的角色,转化为教学的积极参加者和专业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让学习者与老师之间真正达到平等的地位,也降低了学习者对老师的恐惧心理,让学习者在一种简单、平等、快乐的气氛中,快乐地学语文。可见信息化教学对优化小学语文课堂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兴趣爱好,激活课堂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缺乏兴趣就更谈不上积极、自觉地学习。语文教材,因为传统课本中的课文和作者都处在特定的时间、背景和空间状态下,而学生又因为受到日常生活经历的影响,很可能会没有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而老师们在以往的传统课堂中所采取的教育手段,也不易让学生形成某种身临其境的积极情感,而学生的读书兴致也就不易调动。所以,很多学生都认为:语文是最没有意思的,因为天天都要背诵课文、书写汉字,太累了、太枯燥了。从以往中小学语文课堂参与度的状况分析,学习兴趣不足成为妨碍课堂目标实现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缓解学生语文学习兴致不足的尴尬,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生心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在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教学中,我为学生播放了影片《赤壁》中草船借箭的视频片断,由于孩子们十分喜爱看影片,所以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于这个教育环节,对书本上写的内容可以直接在影片中表达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而注意力也迅速地就聚焦在了视频上,所以注意力也立刻地就集中起来了。当这一段电
回放结束以后,我就要学生们立即回顾刚才所看的故事情节,然后再用自己的话回忆一下影片中的内容。这样,不仅很好地帮学生们掌握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典故,而且还为堂课文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石,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因为学生刚刚就透过影片认识了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所以学生们在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上就顺利得多了,整堂课就显得十分顺畅,学生也学得很轻松了。
二、打破时空限制,情景变得形象直观
伟大教育工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假如老师不想办法使学员形成情感高涨和智慧兴奋的内在精神状态,就匆忙传递专业知识,不动感情的头脑劳动造成疲倦,缺乏喜悦鼓励的心境,缺乏积极性,读书也就成了累赘。”所以,每一节课老师都要重视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烈、注意力易分散等的心理,充分发掘了教材的有趣因素并以此去激励学习者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学习者更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从而逐步实现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想读书,最后达到喜欢学。
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能突破空间局限,将语言文字中所描述的美景直接、形象、真实地呈现起来,能让学习者在听觉视野上去领略语言文学所描述之“美”的情境,进而引起学生学习趣味。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这一课程中,我在课前就制作了许多有关春天的图片和录像,然后嵌入教学课件中,在课堂上播放,学生们很轻松地就体会到了春天的美好:娇艳绽放的鲜花、萌发新生的草芽、辛勤采蜜的小蜜蜂、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以及各种清脆悦耳的鸟叫声,通过多媒体将春天的美好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配上美妙的歌曲,学生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发出一阵阵惊叹声。看过影集后,再问学生:“孩子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春天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之后再让学生说春天到底在哪里?哪些事物能代表春天?孩子们都能积极举手起来回答,还会补充一些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而书上没有写到的事物,思维发散开来,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课后再让学生进行仿写也非常顺利。
三、化难为易,轻松突破重难点
在一堂精彩的课中,重难点的突破是最关键的。经过实验,我看到,信息化课程本身的优越性为我们更好地突破重难点,创造了十分良好的条件:能够化抽象为形体,化概念为具体。因为多媒体技术能够创造声像并茂、视听融合的客观世界的艺术形象,把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形象可感的事件,使文本和客观事物相互之间形成了直接的紧密联系,就可以轻松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如《小青蛙找妈妈》一课教学中,由于书上只有最简单的一些图片,并没有很好地连贯地展示小蝌蚪是怎样变为青蛙的,所以有的学生认识还不够深入。我通过让学生观看小蝌蚪变为青蛙的全过程视频,就将小蝌蚪变为小青蛙的整个过程完整连贯的地展示在了学生眼前,在学生头脑里产生了深深的印象,而学生们也很轻松地掌握了小蝌蚪的转变过程,在无形中也接受了科普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画面、文字都要求学生展开想像,但由于中小学生受年龄、人生经历等的影响,并不能很好地展开想像,我们能够借助多媒体这种载体,通过展示画面,引领学生认识作者的主观体验,才能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时需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通过多媒体展示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视频,瀑布巨大的声响、从天而降的形象壮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庐山瀑布从云雾缭绕的山头飞奔下来,感受云雾缭绕的山与天似乎连在一起,配合着瀑布的哗哗的水流声,学生就不难理解“疑似银河落九天”了。学生看了视频后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这个瀑布真是太壮观了,我感觉瀑布真的好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要冲出来一样。”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课堂教学,既可以使教师更加愉快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又可以使学生得到更良好的阅读感受,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掌握信息化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