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标背景下的美育
——以《彩墨游戏》教学设计为例
摘要:在人美版教材编排体系中,国画类课程始于三年级下册《彩墨游戏》,国画作为美术一大门类且也是独属于中国。在学习国画课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国画知识更多的还要建立起民族自豪感,达到传承的感情升华。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做好姊妹学科之间的融合。突出课程综合,在每个阶段也设置了对应的目标、内容、评价的多元化建议。注重发挥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
关键词:姊妹艺术;传承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1 【课堂背景】
2022年3月2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在文件中改革了课程设置,一到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1]
2022年4月我代表云龙片区在泸县教研会上上了一节公开课,被评为“优课”。有人曾说《彩墨游戏》是一节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的启蒙课程。简单是因为三年级的孩子们也都能在创作中能按照自己的所想运用所学的墨色用看似简单的点、线、面表现形式大胆表达出来。单单只是作品的呈现,虽说也能突破难重点,但整节课缺乏美育背后想传达的深度,如赏析作品时除了欣赏画面的基本信息我们还应该从画家的情绪和精神中去再次探究作品;国画作为中国的国粹,我们应有的自豪感和作为接班人发扬传承的责任心。所以本课的设计我以“游戏”做为抓手,联合姊妹学科:音乐、舞蹈。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课堂,达到让学生即会画又会看还会品的教学目的。给同行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在这篇文章里,我将结合我的《彩墨游戏》浅谈执姊妹学科之手,做新课标下的 “美人”。
2 【课堂情景】 《彩墨游戏》
2.1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以彩墨画为内容,并通过笔墨尝试,运墨游戏,诗墨创作三个活动实施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水墨的多种表现形式,感受笔和墨的变化,体验创造表现的乐趣,以触发学生学习水墨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形象思维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体验,游戏,创作的学习活动来表达个人情感。
2.2 学情分析:
一二年级并没有国画课程,孩子们对于国画很陌生。但对于新画种,新工具有着强烈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动手能力。但是对于如何画一幅彩墨画比较生疏,并不知道如何用用笔用墨,以及不同的用笔用墨在宣纸上所产生的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
2.3 教学目标:
2.3.1初步了解彩墨绘画工具材料的特点。
2.3.2学会并运用墨色变化的方法,尝试进行趣味性造型练习。
2.3.3初步赏析中国画,感受彩墨画的偶然性和意外效果,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彩墨画的情趣,同时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2.4 重点:学会并运用墨色变化的方法
难点:如何描绘一幅墨色变化的彩墨画。
2.5 评价方式设置:
评价任务 | 针对目标 |
评价任务一:了解彩墨画工具的特性。 | 目标1 |
评价任务二:了解水墨墨色变化,掌握彩墨画的表现方法。 | 目标2 |
评价任务三:通过学习,能够感受到彩墨画的乐趣,能否绘画出一幅墨色变化的彩墨画。 | 目标3 |
2.6 教学过程:
本课总体流程为:观舞赏画——彩墨游戏——墨趣水生——艺术实践——彩墨评说家——拓展升华6个环节。
2.6.1 观舞赏画(舞蹈剧+绘画作品赏析)
课堂伊始,教师播放央视爆红舞剧《只此青绿》,渲染课堂基调。
2.6.1.1 提问:这支舞蹈片段美的像?学生答画。
2.6.1.2 再出示《千里江山图》及简介。让生找出他们之间有相似之处?让生观察。教师相机引导这部舞蹈剧是把图中的颜色、线条作为灵感提取出来,用写意的服装、婀娜的舞姿“绘制”了我们祖国的山川美景。揭开了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的绘画方式——彩墨画。
2.6.1.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也一起来用游戏的方式认识这独特的彩墨画,看看当水与墨相遇会产生怎样奇妙的事情?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要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此导入中加入近期最红网络舞蹈剧,让学生即欣赏动态美。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借机揭开了中国传统文化——彩墨画,舞画融合,动静赏析,以此唤起孩子们的强烈的兴趣,渲染课堂基调。
2.6.2 彩墨游戏(音乐+绘画体验)
2.6.2.1 出示诗句,让生找寻藏在诗句里的绘画工具,初步认知。再通过视频让生观察总结生宣纸有晕染性强,薄,软的特性。
2.6.2.2 接着再通过一套笔墨运动操来了解一下笔墨的奥秘。本环节通过4节笔墨运动:
师示范生再尝试,搭配音乐节奏的变化让生在游戏里认识、感受笔墨在宣纸上的偶然性碰撞。体验彩墨绘画的乐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在第一、二节点点运动和跳跳运动中播放短节奏感强的音乐让学生在节奏中去感受笔墨在宣纸上的变化,认识到墨色分浓淡。第三节花样跑中结合音乐的快慢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的知识。
2.6.3 墨趣水生(赏析素养+语文素养)
出示补充了吴冠中代表性的作品《春如线》。通过欣赏,让生分组讨论交流并选派代表找出作品中所学到的墨色。并阐述大师的眼中师线与线的世界,从而理解作品里蕴涵的感情色彩。
〖设计意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基于以上思想,我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补充,让生在会赏析的基础上多一层以作者的心情感受的情绪体验。并使这一课的教学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6.4 艺术实践
运用所学墨色,创作一幅富有春意的彩墨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我以“流动”组员的身份与他们鼓励和交流,及时对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在10分钟的绘画实践中,大多数同学都乐在其中,感受到了水与墨相遇时的偶然性,也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表达了他们心中的“春如线”。
2.6.5 彩墨评说家(赏析素养+语文素养)
在这个环节中,我用大屏幕出示评价要求,作品完成后,请按“我用了……,画了……,画面效果……,心情……”的句式,把你的画介绍给你的同桌听,并按老师给的评价标准完成自评互评,然后快速展示到黑板上,一起夺取“小组之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从自评、互评中能正确肯定自己和他人,还能在相互的评价中发现不足,进而有效改进。完这一课后,不仅掌握正确评述方法,还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以及口语表达能力。(评价标准:每颗“星”代表作业中优秀的一面,如画面有墨色变化一颗“星”;线条疏密得当,有一定美感一颗“星”;和别人的不一样一颗“星”。)
2.6.6 拓展升华(美育情感+影视)
艺术就在我们身边,补充介绍和赏析泸州当地知名画家及代表作品,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延伸:作为21世纪小主人,在课后不妨多去找一找,看一看中国国粹,呼吁把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中的情感目标,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知名画家,学生在了解画家的作品和基本简单的信息后,下次如果在去泸州市博物馆或者玉蟾山近距离观赏蒋老先生的作品,心里是多了份自豪,也对赏析作品充满了意义。作品便不是单调的赏画而是多一份亲切感。
最后,借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经典节目,折柳送别和同学们来一场中国式的浪漫告别。对本课的感情再次升华。
3 【反思与展望】
从全国教育大会到《教育现代化2035》,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2]凝炼出五育融合下美术核心素养的问题后,我们要针对弱化姊妹学科之间的机械分科,弱化学科的单一性,寻找姊妹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几个主要问题去深挖课程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美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我们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扎根于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扎根于教学设计的综合性,扎根于内容的核心素养,扎根于培养孩子们民族自豪感。孩子们才能在经历十年百年风吹日晒茁壮成长。
注释:
[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2]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