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
青龙小学 黄 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 让他们充满激情地去听, 去思考, 去表现, 使语文学习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乐”起来。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 从而主动学习。
1、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学,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和技巧。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适当的游戏, 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复习课中我让学生玩“闯关”的游戏:森林之王把森林里的许多动物都抓住关了起来, 我们要去“营救”他们, 在“营救”过程中, 学生们只有闯过一道道难关, 才可以“营救”成功。每一道难关都是他们要复习的知识点, 学生们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的游戏中复习知识, 不需要教师的提示, 孩子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快乐的学习。又如猜字游戏、摘苹果游戏等都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到的知识,效果比死记硬背、机械抄写不知要强多少倍。
2、让学生在实践中有兴趣地学习。“认识于实践,实践深化知识”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知识的内在和教学的要求出发,用绘画、唱歌、表演、采访等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和学生一起创编多种多样的课本剧,尽情让学生“乐”。把有待扩展, 有待扩大的语言信息创编成多种多样的课本剧, 不仅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表演舞台,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而且这种方法可以打消书面语言的固有束缚, 学生能酣畅淋漓地发挥, 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进行梳理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青蛙卖池塘》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而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教师创设情境,为学生搭设快乐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把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让学生们“动”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这一理念为指导, 老师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来丰富生活,并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收获、个性特长,使他们在自我展示中,真正“动”起来。
1、动手画。
学习课文时,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动手画一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还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教学《咏柳》时,在学生读懂了诗歌后,让学生动手画图,学生就能更深入地体会到柳树的意境美,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动手做。
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如秋天到了, 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去收集各种各样的落叶, 认识它们,了解他们的形状、颜色等,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树叶做成书签贴在纸上,写上名称或者写上一个自己喜欢的描写树叶的词语或句子。或者用树叶镶一幅画, 再给画取个好听的名字,给画加上文字说明等,然后展出、评比。这既是一幅由学生亲自创作的艺术作品,又可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识字、学词、造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在课堂教学中, 我也经常让学生亲手做一做, 亲身体验一下, 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这些活动让学生实现了情感体验,把语文学习变成了学生情感需求。这样,学生心中涌动的是努力后的快乐和自信。
三、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笑”起来。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改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 发展他们的特长, 让他们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用欣赏的眼睛看待每一个学生, 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优点, 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赞扬。可以以激励性的语言、动作、多样的激励
标志、有趣的图案、有意义的奖赏等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产生兴趣,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想学。正如心理学家盖兹说的: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极大兴趣。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来, 就必须以正
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语言激励。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学生的自制力差,上课做小动作是常有的事, 如果老师批评他, 其他同学会不以为然, 甚至有的同学会因此而分散了注意力, 而教师如果以表扬某个同学来提醒那个同学, 其他同学会做得更好,这就是语言激励的作用。
2、体态激励。在人的信息交流中,体态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低年级的学生把教师视为权威,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难从学生的言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当学生有了点滴进步, 教师不妨送给学生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竖起的拇指,一个赞许的眼神,你会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远远大于你的严厉批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体态语来激励学生, 让学生
知道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鼓励着他,这将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3、批语激励。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努力使作业的批阅成为师生情感的桥粱,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时, 我时常给学生加上一句带有激励性的批语, 如:“你的字进步可真大! ”“老师相信你会比这一次写得更好! ”…… 这样一来, 孩子们的作业就会一次比一次认真, 那些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明显减少, 从而有效地提高作业质量。
总之,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主动参与, 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