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上谈到: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由此可见,担负起这一能力培养的口语交际教学是多么重要。可就其现状,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却有些让人担忧。由于乡村环境的限制,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学生的视野相对狭窄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对上好口语交际要么不重视,要么无计可施,不知怎样指导,导致学生不敢说、不会说、不善说,口语交际成了老大难的问题。那么究竟该怎样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有话敢说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乐意主动发言的学生较少,很多学生都沉默寡言,这种情况随着年级的增高越来越严重。分析其中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教师上课时过于严肃或严厉而没有胆量发言;有的是因为怕答错被别人取笑而羞于表达;有的是因为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而无话可讲;还有的则是对交际话题没有感兴趣而不想参与。要改变这些状况,让学生敢于发言,语文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课堂角色,淡化表演欲,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并且引导他们言之有物。其次,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制造充分的发言机会,留给学生充足的发言时间。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要放弃话语霸权,更多地把时间交还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拥有思考和提出自己想法的时间。并且还要让学生懂得,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教师、同学提问和咨询,答错了也别担心,可以自行纠正或寻求他人的帮助,这样可以打消学生的顾虑,让其敢于表达。
二、整合交际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
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容,主要有两种,要么取自于语文课本,要么来自于教师自行确定的说话主题。
语文课本中为学生提供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说话材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训练。因此,口语交际不仅仅局限于口语交际课上的表达,还可以和阅读课等紧密相连。例如,讲解一篇写事的课文,就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乃至一处环境描写、一处动作描写等进行分析;抓住课文开放性的结尾,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续编;抓住留白处,发挥想象,对课文省略或简写的情节进行补充……这些都是口语交际的话题。
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口语交际教学时,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因为这样的话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面对农村孩子,教师应该放眼乡村,捕捉生活资源,把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结合起来,设计出学生愿意参与的话题。比如,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在上如何打电话的口语交际时,我们可以创设与远在他乡工作的父母通话的情境,让学生介绍自己在家的表现情况,分享在校园里发生的趣事,表达对父母浓浓的思念、深深的感激。又如,尽管农村学生缺少外出旅游的机会,但他们身处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的交际素材,如美丽的乡村四季美景、有趣的小溪捉鱼摸虾之行,趣味盎然的捉迷藏等乡村游戏……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设计主题式的口语交际活动。比如说,春姑娘来了,漫山遍野开着金黄的油菜花,甚至有的学校窗外就有一大片;田野里庄稼绿油油的;小鸟成群地停在电线上婉转地歌唱。面对如此春光,可以开展与春天有关的口语交际教学。教师事先让学生利用周末或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仔细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心感受,记录下春天的点点滴滴。准备好后,再用课堂时间开展“说春天”的活动。因为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有了仔细的观察,有了亲身的体验,所以交流时肯定会兴致勃勃,一定会有很多话想说。
三、采用方法引路,使学生有话会说
口语交际中,学生的表达经常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无头无尾、重复啰嗦等问题,而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学生把话说通顺、说准确、说生动、说具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听说的方法指导。
首先,教师需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教师要告诉学生听的内容、听的原因、听的方法,只有有目的、有方法的听,才能抓住他人表达的要点,从而明白表达的意思。其次,教师需要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老师要通过一步步的训练,让学生能落落大方地把想讲的话,有序而生动地说出来,所以在低年级时,对学生的说话引导就非常关键。面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教师要有梯度、有层次的教他们从说准词语、说通句子开始,慢慢延伸到能说一段话。等到三年级以后,教师可以提高难度,指导学生围绕交际主题和中心意思畅所欲言。如果听说方法犹如黑夜里的明灯,也只有拥有了它们,学生在口语交际时才会得心应手。
四、评价增强信心,使学生有话悦说
有人说,成功是成功之母。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才会促使他踊跃发言。由此可见,成功的体验是多么重要。然而,低年级孩子练习口语时,往往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积极体验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积极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乡村学生因为受生活环境的制约、语言环境的影响,自信心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经常使用赞赏的方式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多运用“你认真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真棒”、“你说得很清楚,真了不起”、“你抓住了别人表达的重要信息,你听得真仔细”……这样激励的语言,能带给学生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在口语交际课上的热情。在课堂上,教师还不能放过任何有损学生自尊心的细节。比如,有的学生的回答离题万里,会让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时,教师要立即采取适当措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且在以后的交际中有意识地给他提供机会。比如我在上说说“我的暑假生活”的口语交际时,我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假期生活跟大家分享。我发现有的孩子整个假期没外出,听到别人去旅游了,去游乐场玩耍了,眼神中满是羡慕,轮到他交流时就有些自卑,明显底气不足。这时,我就特别观察他的神色,耐心地听他发言,发现他用词用得好,就抓住机会表扬他。等他交流完成后,还特意评价他是个爱劳动、贴心的孩子。这个孩子非常高兴,在以后的口语交际课上的表现也很积极。
单方面的评价是不够的,还应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一起参与,从语言、仪态、有序性等方面,形成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局面,使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体验到口语交际的快乐。
总之,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乡村孩子听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只要我们目标明确、策略得当,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培养农村孩子形成良好的交际能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