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品质训练的路径与策略
方洞小学:郑国玲
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又联系紧密,所以,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对学生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为学生精心设计语言与思维训练的方案和教学内容,不断启发学生的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水平。从而,推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下面说说我的粗略的见解。
一、巧设情境,启动学生积极思维欲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是学习与创造的源泉和动力,能够激发学生执着地去探索,在探索中,他们的思维才会灵活多变,充满奇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
首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共同探究和讨论,促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充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我鼓励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认真倾听他人表达的意见,并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从而,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打开他们的思维。同时,我还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地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形成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在《秋天的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大致读懂课文内容,在读中初次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秋天的美好。然后我借助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一幅幅如诗如画如梦的秋天图片,给学生美的享受和体验,使学生如临其境。抓住这个挈机我顺势提问:“课文从几个方面具体写秋天的雨?“引导学生去朗读和感悟,先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强化学生对文章的深刻理解,让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从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还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教《黄山奇石》一文,我以假想旅行的形式创设情境,激起他们向往、神游的心理。再巧设问题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文中还有未提到的那些奇石你能想像出来吗?并仿照原文写一写,画一画。这一问题则能大大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沿着一定方向展开的,如果脱离了思维训练,学习效果就会很差。于是我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以朋友或引导者的身份去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和敢于表达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能在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还把多种教学方法与“班班通”多媒体技术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他们树立创新意识。例如我在上《守株待兔》一文时,先让孩子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写作顺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先采用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总结。课文按照“见死兔--捡死兔--等死兔--田地荒芜”的顺序,从而揭示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和道理,是纵向思路。通过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再如,我在教学《乡下人家》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然后根据中心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很强的画面感,每个场景,每个季节都是一幅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在教学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围绕泡泡中提示的中心句,抓住关键语句,深入探究最感兴趣的景致和生动形象的句子,想象画面,表达感受,体会乡下人家生活的独特、迷人。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教师提问,鼓励学生思考,要放开手脚。而激励学生大胆发问,学会质疑,善于发现并且提出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看法:或认识的差异,则可以使学生认识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比如《-分钟》-课,教材中李老师说:“元元,今天你迟到了20分钟。”有学生却提出“晚起的一-分钟怎么会变成20分钟的?”这一问题,于是我们在班上展开了强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了解到了交通信号灯的变化规律,了解到了公共汽车的运行时间,最终找到了20分钟消耗在什么地方。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懂得引导与帮助学生提升谋篇能力素养,在课堂中不断加强语言的小学语文思维方法的养成。
二、深挖教材,探寻学生思维发展因素
教材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材料,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主要依据。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思维因素,可直接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注意引导学生推敲课文的语句,启发他们把握语文要素。注意引导学生推敲课文的语句,启发他们把握作者的思路促使学生对文章的各种材料,各层意思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例如《科利亚的木匣》一文中,讲妈妈挖出箱子和科利亚挖不到匣子两个自然段,在理解时可引导学生对比着进行分折。妈妈的话强调了一点:算术有用一数数挖坑--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依照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用,问题出在哪里?科利亚记忆没有错误:十步已经尽力去挖,挖得深,挖得范围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被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子找不到。这里记录了科利亚的思维过程。从而得到的便是“这里一定有原因”的判断。科利亚经过自已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从科利亚的一段话,联系课文前面的交代,可以判断出他埋下木匣时的年龄。从中能够看出他非常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就能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思维训练。当学生把握了这一思维过程后,教师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表演。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者就统一起来了
三.打破常规,开发语言运用创新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了电教煤体的直观、形象性,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假设,联想的能力、重视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体会,结构的理解,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把语言、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孩子们具体感受,做到有所感,有所,有所悟。如上《巨人的花园》时,我让学生改写童话。角色变换一下,把巨人变成智慧爷爷,把小男孩变成小巫的角色,题目变成《小巫的花园》这种"再创想象力”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泛性以及创造性,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拓展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乡下人家》我根据作者使用的一些生动有趣的词句,“时令、倘若、捣衣、向晚”等,还有门前晚餐是“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再如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春生活场景和独特的表达,既陌生又有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遐想。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这些新鲜教师通过让学生想像,然后让学生讲,进而让学生写。这样层层递进达到了既培养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创造性的复述,表情或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结全阅读教学进行扩写、续写等片断练习,作文训练中的假想性作文,愿望性作文等,,都能借助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链接生活,激活语言思维和谐共进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必须要做到两者的统一-。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一边学习语言,一边锻炼思维,使语言和思维训练和谐共生。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辩论,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对文章形成独特的理解,促使学生将内心所想所感充分的表达出来。还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去挖掘文中蕴藏的思想和观念。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和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和思维能力共同发展。例如在《幸福是什么》教学中。我为了要让学生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因此,我就将学生分为两组,以“幸福是什么”为题让他们展开激烈的辩论,踊跃提出自己的观念,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辩论的过程中我又针对学生的不正确言论,给予及时的引导,引领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后进行充分的总结,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态度。
五.授予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需要在阅读活动中才能激发出来。在语文课堂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紧密结合的,它们是交相进行的,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从而调动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天窗》这一课,课堂上老师一开始就提出,看到《天窗》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课堂上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问:“为什么写《天窗》?”有的学生问为什么用《天窗》做题目呢?”还有的同学问:“《天窗》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围绕《天窗》会写什么呢?”这是全班学生思维发散阶段。学生们可以在阅读时将一些文中优美的语句记录下来,并通过课文去理解语句的含义,通过课前老师的提问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去想象与深刻感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同学们进一步阅读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想要透过文字传递的信息,并学会加以运用,使个人的表达能力得以提升。课前教师布置的问题让学生引发一些思考,可以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思维想法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去真正走进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揭示了全文的联系,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为达到此目的,我们必须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让学生一边学习语言,一边锻炼思维,实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和谐共生,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和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