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悟·积”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
方洞小学 刘晓军
作为教师,教学是工作的主要内容。教学是由教师有目的地引发的学习活动,它由教与学两部分组成。新课程评价强调“以学论教”,把学放在教的前面,教学活动的开展之首要前提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图。在语文学习中,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大力贯彻自主学习,而在我不断的实践中,我终于摸索出一种适用于课堂内外的“以读促悟,悟中积累”的语文自主学习方式。
一、关于自主学习
长期以来,语文学习方式的选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重新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自主”作为这一理念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能使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以保证和确立的学习方式。它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基础上,强调学生是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有真实的体验,有选择学习的自由。毕竟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一定要靠学生自己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才能学有所得,别人是无法替代的。
那么,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和积累。朗读、感悟、积累是学习主体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是他们生命活动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积累中学习语文。因为,以读促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悟中积累,又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二、以读促悟,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感悟,顾名思义,就是“感触,领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能力。
那么,感悟从何而来?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感受的过程,悟就是感受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看,读与悟密不可分,读可促悟,读是悟的前提,读可以为悟提供参考模式,能读然后才是会有悟;善读并好读之人,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读悟文章的形式多样:有理解文章的读悟,有配乐的读悟,还有想象情境的读悟等等,那么,在语文自主学习中,哪种阅读方式是最有效,最能引发学生的感悟呢?我认为首推默读,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大潮中,群文阅读正在悄然崛起,默读不但能给学生以读的时间,还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怎样的默读才能促进最佳的感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该是带着疑问去默读。
辨难明理,会读书的人,总是在阅读中不断提出疑难问题,在辩难释疑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在阅读课上,当学生对文章有了一般性的理解之后,若能抓住值得探讨的疑难问题,激发学生再次默读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的思考领悟,那么他们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和分析课文中的问题,又通过对课文的再次阅读,使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钻研和探索精神。
我在教五年级课文《钓鱼的启示》时,学生提出疑题:回忆那个夜晚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默读从纵横不同的角度去领悟课文内涵,在现实本质,已知未知之间寻找联系,进行分析、概括、联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我在教《梅花魂》时,在学生听伴奏朗读之前,我给学生下达了一个任务:听朗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倾注了什么样的感情?听完之后,学生很快就告诉我,朗读者倾注的是一种很低沉的思乡之情。我就抓住这个感情线索,顺便给学生落实了本篇文章感情基调。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并且思考:本文究竟讲了几件什么事情,让这篇文章显得如此低沉呢?学生自读完毕后,很快就得到了答案。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探究性的学习课题:“文中哪些语句写了父亲的了不起?哪些语句写了儿子的了不起?” 由于本篇课文较长,此时,默读就显得特别重要,通过默读课文,自学探究,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也很容易领悟到,“了不起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以读促悟的语文自主学习方式不但适用于课堂,而且适用于课外阅读。每天让学生花几分钟时间默读一篇文章,对于文章的语言形式、思想内涵、写作技巧,边看边想边感悟,熟读精悟,在默读中精思,悟神,才能真正读出书中的“味”,才能举一反三。
读书必“咀其华”, 好文章常常蕴藉很深。文章的精华部分需要细细咀嚼,反复默读,经过咀嚼,吸取其精华,才能吸取营养,受到教益。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的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 以读促悟是朗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朗读效果的最佳展现,因而我们教师就必须留够时间让学生自己朗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字领悟能力也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会大有进展,而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悟中积累,丰富语文知识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朗读是感悟的前提,是积累语言的前提,朗读感悟后就要注重积累。因为,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感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动情、生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用笔积累语言积累素材,这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还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语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地读中、深刻的悟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如《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也可让有幸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谈谈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中想象山水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朗读领悟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余,我坚持让学生每周完成一篇周记。在具体的操作中,主要是让学生每周精读一篇课外的文章,不仅应将阅读时发现的有价值的资料摘抄在笔记本上,还应该努力挖掘文中的思想内涵、语言形式和写作技巧,把阅读中形成的感悟和体会以一句话、一段话的形式写下来,而对学生感触深的课文,更可让他们写一写读后感。
当然,除了让学生在切身感悟中加强积累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材料放到生活中去学习体味,积累的材料不经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事实上也很难真正成为学生的记忆库存,熟练运用的。语言的学习得靠自己体验,别人是不能代替的。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长期领悟,长期积累,语文知识一定会丰富起来。
四、结语
以读促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悟中积累,又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热切地期盼广大语文教师能将朗读、感悟、积累大力贯彻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丰富知识中学习!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