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静待花开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泸县城北小学校 方彩容
利用假期,我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拿到这本书,我很自然地想到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但正如李希贵老师所说:多少有识之士为之殚精竭虑,几代有志之士孜孜以求,但因材施教依然仅仅是我们的理想。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已经两千多年了,但平心而论,这一被教育界普遍认可的教学方式却并没有在我们的常态课堂里真正落地。
多少有识之士殚精竭虑,几代有志之士孜孜以求,但因材施教依然仅仅是我们的理想。也有那么一些一厢情愿的改革者,折腾到最后,往往让学生“被因材施教”,平添了孩子们无端的烦恼和更多的无奈。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实现理想的科学路径,于是,做出违反规律的事情也在所难免。
在今日课程改革的浪潮里,无论学生还是老师,我们都在茫然、慌乱中呛了不少混水。我们苦苦追求的目标并不如人意,尤其是理想教育所不可缺失的个性发展特别让我们揪心。其实,经济领域的改革应该能给我们以启发,一个“放开”的思维方式搞活了多少奄奄一息的行业,即使超级市场这样一个小小的商品经营模式的引入,也完全可以让我们做教育的为之一振。我们对学校的课程捆得太死,我们的产品学生无法选择,这是我们长期以来无法落实因材施教的根本原因。
作为教师大多知道学习是有规律的,个体成长是有差异的……但在教育实践中,一些老师并不识材。面对众多的学生,教学方法往往千篇一律,开展活动形式单一,有的学生作业有错,学习跟不上,就一味的批评学生上课不听讲或生性太懒;有的学生不愿参加班上活动,就一味埋怨学生胆小,不积极,并没有思考怎样去全面了解学生,怎样去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准备适合的教育,开展学生真正喜欢的活动。
我师范毕业一直在农村小学任教。在农村,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那些孩子没有父母的陪伴,更别说接受早教。爷爷奶奶能做到的就是让他们吃饱穿暖。这样的孩子,小学老师对他们的启蒙就尤为重要.我清楚地记得上一届教的那个毕业班,毕业前夕,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如期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毕业聚会。其中一个环节是“评选优秀毕业生”。没想到评选出的第一个孩子竟然是她。
她是一个瘦小的女孩。记得一年级学拼音时,她常把手举得高高的,每次抽她却又不会读,一双眼睛空洞无神,只知道望着你傻笑。一猜就是那种父母忙于生计,无暇教育培养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农村小学其实很多,想起就让人心疼。我静下心来,通过有趣的儿歌、故事等形式给她讲解,一遍一遍的带着她拼读,并适时鼓励,慢慢地,她会读了。小小的进步让她的眼睛有了光芒,脸上有了微笑。到了三年级学写作文,对她又是一道难关,常常写得文不对题。我依然没有放弃她,和她一起读范文,引导她把经历过的事说出来,启发她的思维。一旦发现她写作上的闪光点,就及时表扬鼓励,渐渐地,她喜欢上了作文。平时,我也经常联系她的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希望她的父母尽量多关心她的学习,多鼓励她。
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进入四年级后,她的双眼总是充满自信,人变得阳光活力,学习非常勤奋,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一点一滴的进步,学习成绩已名列班上前十名。她的绽放,让其它知道她的老师都称赞不已。
这个评选结果,可以看出她的努力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也看出孩子们有了正确的评价观,让我感慨万千。“要想改变一名学生的状态,教育固然重要,但发现他们成长的可能,找到他们闪光的地方,循着他们的个性放飞其理想,也同样是一条教育的康庄大道。”
评选出来的第二个孩子叫曾啟梁。这是一个胖胖的男孩,富有创新思维能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他从不参与班级事务,也不喜欢帮助同学。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分享”班队课。其他孩子都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兴高采烈地等着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可他只带了一小片面包,而且在分享课之前就吃完了。我问他:“你已经把东西吃完了,还拿什么来和同学们分享呢?”他竟然理直气壮地说:“一会儿我去分享别人的就是啊。”我哑然失笑。
事后,我找他谈心,如果人人都这样,那这个分享会就没有什么可分享的了。其他同学把食物拿出来分享,看似失去了,但他们得到了其它同学真诚的赞美,这种感受是快乐的美妙的。因为分享,所以快乐。老师也非常希望你也能享受这种快乐。并且再次肯定他的优点,希望他成为我的得力小助手,多多帮助一些学习困难的同学,提高我们班的整体成绩。有这样一句话:“助人者,人恒助之。”意思就是经常帮助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经常帮助他。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完善自己。他听了若有所悟,从那以后,他慢慢地开始改变,主动参与班级事务,到了六年级,有了惊人的表现。他积极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给他们讲解作业,并且主动要求与班上自觉性最差的孩子同桌,理由是方便督促其学习,为进入初中打好基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对一个教师来说,面向个体的教育,其实是更好的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我们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但静待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默默的培养和耕耘。他们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焕发潜能、最终绽放自我。这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精彩,都有一种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育正如李希贵老师说的“真正赢了的教育 ”。
读完《⾯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有很多章节给我很深的启发,让我认识到,要想做⼀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多⾰新教育教学⽅式,多看书,多向⾝边优秀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提升个⼈教育素养,尽快让⾃⼰成长起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