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文本中的语言规律
罗险峰
解读课文文本是教师指导学生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评价文本的一个过程,师生都能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学到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一、仔细琢磨语言特点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语文老师必须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文,时时想着从文本中寻找有独特精妙的语言表达,引领学生反复揣摩,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就语文教学来说,选择与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所在。
如果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出”,大大小小提出很多问题,东碰一下,西摸一把,就会造成学生体验与理解的浮光掠影。一篇出色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
1、解读关键字。
比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课题中的一个“游”字,引导孩子质疑:“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呀?”“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学生带着疑问默读课文,找到两个关键的句子:“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他们还弄清了这两者的关系是先与后、因与果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中的“游”字就是“印、刻、烙、留……”的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就是鱼的静态和鱼的动态已经深深地印在了青年的心里,就是“胸有成鱼”的境界。这个“游”字,赞颂的是青年从春到冬的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看鱼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刻画出青年看鱼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形象。
而“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游”就是“画”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画”而用“游”呢?一个“游”字,就令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金鱼万千的形态和生动的姿态;一个“游”字,金鱼和青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了。
难怪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执著追求和“推敲”的千古佳话。作为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材的时候既要做到“字斟句酌”,还要努力引导学生用字用词准确、简洁和生动。
2、解读关键词。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这个词,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中 “父”的伟大,“子”的勇敢、无私。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一课时,古怪一词是含有贬义的,那么,在文本中老舍先生是用古怪表达他对猫的讨厌吗?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1-3自然段,发现课文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词句,可是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猫的情感倾向。
比如,作者赞猫“有时候很乖”,夸猫捕鼠的时候“多么尽职”。并详细描摹猫动作的“温柔可亲”和叫声的“丰富多腔”。细读课文,聪明的学生发现作者其实十分喜欢猫,因为他把猫印在稿纸上的泥脚印比喻为漂亮的小梅花;还能从猫毫无意义的叫声中听出“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段”和“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3、解读关键句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抓住文中一句往往被许多老师认为简单而忽视的“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去领悟文章所蕴含的“诚实”思想内容。又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鲁教版五上册《草船借箭》一文时,慧眼独具地开发出了诸葛亮的“三笑”,从而使学生从一个“笑”字就领悟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课文精髓。
所以只有抓准了教材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如果不能抓住突破口,就不可能分析好教材,更不能从“整体”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而且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分析课文应咬准不放的关键词句的提炼,以及板书的设计等等,都是基于这个“神”的。
二、从语言背景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必须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如《落花生》一课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重点句“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出现了看似热闹,实则无意义甚至误导学生的现象。
生:老师,我觉得作者的想法太落后了。
师:噢?你是个很有见地的孩子,能说说你的独特感悟吗?生:像苹果和石榴那样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人,我觉得他们既好看又实用,比“花生”那样的人更好!老师眼睛一亮,表扬说:“你的见解真独特。同学们,你们的看法呢?”
生1:外表不好看,用人单位不欢迎,找工作困难。
生2:像花生一样深深地埋在地下,没有表现的机会。
生3:外表好看也是一种用处,起码让别人看了“赏心悦目”。师总结:“你们真了不起,一个个见解独特,值得肯定。”
作者许地山笔名“落花生”,刚好与文本题目一致,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这是作者以物自喻,彰显自己做人的态度。再联系那个时代水深火热的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和先生(落花生)一样,为大义、为祖国、为社会“藏而不露,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啊,哪怕这索取的仅仅是旁人因看见“体面”而产生的“爱慕之心”。
如果教师对文本的作者、创作背景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就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师:同学们,其实花生那样的人就是作者那样的人!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吧!(简介作者生平)师:(质疑)在作者的心里,和讲体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教书育人,是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是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是为发动更多的人参与救国……)师:是呀,和这一切相比,讲体面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们觉得和苹果、石榴、桃子相比,谁更可敬呢?相信此时没有学生再会为花生虽实用但不好看而遗憾,相反,会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献而自豪,为作者的不求索取,但求奉献而敬佩。
三、细读是关键
“细读”的字面意义并不深奥,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古今中外,一切负责的、敬业的文章批评家都会赞同并实践细读;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文学教师,都要求学生细读。因为关于课文的一切独到的见解、高深的理论或教学的看似神奇的预设,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基于文本的细读与深入的理解。
如果说,一般的人,非中文专业的人阅读文本,可以是随便翻翻,可以是大致浏览,人们很难也不会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那么对语文教师就不能这样,而是语文教师需要细读。
细读,是无数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的共同经验。撰写《三国志》的晋代学者陈寿和,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历史学家裴松之先后都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圣杜甫有“读书破万卷”的名句,大文学家苏轼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又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美国的麦肯迪说:“读几十遍后,味道才漫漫跑出来。”
所以,所有细读的前提都是慢读、多读和认真读。细读之后,一定要留下形象、留下语言、留下情感,落实语文教学本体目标。
解读文本就是要“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因道悟文”。“文”就是文本表现或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道”就是文本的思想内容,“质”就是连接“文”与“道”的成文法则,表达规律。
就一篇作品而言,我们必须从文入手悟道,从质入手解析文,再从道入手把握文,从文入手把握质。具体地说,就是要看一篇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文本为了说明观点或表达情感,用了怎样的结构,用了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语言,哪些值得我们借鉴、模仿。由此我们不难悟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价值。
吕淑湘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语言承载着作者在认识社会生活中所捕获的意义,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饱满深沉的思想感情。
我们要本着对文本语言的高度警觉,用敏感的心捕捉文本潜在的信息,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对文本潜心涵咏,品味语言的艺术,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1、抓住关键词句,找准教学切入点。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尤其一篇篇出色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
2、揣摩细节词句,细读品析,品味语言特色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很多课文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教师若能关注这些细节,便可突出重点,迅速进入文本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将其言若出吾口,将其意若出吾心”。最终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精华都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或是结构特色方面的,或是表达方法方面的,或是语言风格方面的,教师应该走进细节,遵循课标要求,、细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生动的语言往往并不华丽,但它却能通过细微处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丰富内涵,使人产生联想。如《燕子》一课:“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这里的“痕”用得好,刚下过雨,电线细而高,天空淡蓝,“痕”显得那么朦胧淡远,若有若无。如用几“根”,则显得坐实,缺少韵味。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感悟文章一定要从语言人手,揣摩语言,品词析句,咬文嚼字,通过富于表现力的词句来感悟文本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
3、深度研究语言组织结构。
每个文本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或风趣幽默,或恬淡明丽,或清新隽永,或凝练含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揣摩作者精妙的构思,而且要力求系统的归纳。解读文本时,需要教师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有感动,教师首先要感动。
这样你才能品悟到文章的精髓,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耳濡目染地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
再如运用修辞表达方式的语言。《课标》要求,教师不必系统地讲授修辞知识,但一定要引导随文学习一些常见的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表达方式,四下的《桂林山水》排比的表达方法,如应让学生体会排比的表达方法,再进行仿写排比句这样的小练笔。
再如说明文中一些常见的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如四上的精读课文《长城》让学生体会用熟知的事物做比照的表达方法,“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鲸》语言组织上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表达上的一大特点。
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做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颐和园》让学生体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在单元习作中学习采用这些表达方法。
当然,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好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已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与文本的主体——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形成思维的共鸣,这也是语文教学传承文化的必要功能与任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精读一篇、带读一篇的教学方式,建立单元与整体的观念,使学生达到学好一篇、掌握一类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学法, 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此外,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文本片断和文本句式的迁移,有效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新课程理念,使语文教学真正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