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刺激物,是思维的发动者,又是思维过程的凭借与物质外壳,还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课堂提问是协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正如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 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一、语文课堂现状分析
在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存在着“乱、浅、缺、和”几个方面的问题。“乱”就是说话吞吞吐吐,语无伦次,缺乏条理;“浅”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深究;“缺”就是只会从问题到答案,缺少分析过程;“和”就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缺少主见。其病根与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关。
二、思维训练的意义
思维训练是一个重点,对提高教学效益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必要操作过程,也是构成教学思路不可缺少的环节;另一方面,注意培训语文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有特殊意义,因为语文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离开语言人们无法进行思维活动;而离开了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内核。人们的思维,说到底是用言语进行的“言语思维”。因此语文训练尤其注意思维训练。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只有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运用提问技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启发其思维,教师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思考问题,从而使思维得到锻炼得到发展。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设计有效的问题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呢?今天我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说说自己的看法。
三、思维训练的方法
(一) 抓联系,教给思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逐渐发展的抽象思维的阶段,从浅易的议论文入手,能够让学生较好地了解观点与事例之间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要克服课堂语言表达的“乱”,首先应克服思路的乱;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有条理,首先思维要有条理性,即思路要清晰。要使学生的思路清晰,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能沟通教材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这几方面有联系吗?有怎样的联系?
用这样的问题就能让学生把看似单一独立的几个论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揭示了一定的道理,借助哲理性课文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这些课文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推导出一般的规律和共同的结论,这正是“归纳思维”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样的文章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
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文,是按 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 强调观点的过程来说明一个观点的。为了让学生能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证明这一观点的?
3、第一个事例中,实验室那么多人,为什么只有波义耳发现了这一现象?
4、第二个事例中魏格纳发现问题后是怎样做的?
5、第三个事例中的阿瑟林斯基提出了哪些问题?提出疑问后他是怎样做的?
6、对比三个事例,你有哪些发现与感悟?(这一问题又可以分解成 三位科学家研究现象的过程、思考问题的方法 研究现象的方式有没有相似之处?有哪些共同点?)
7、综观三个事例,三位科学家能够取得成果是因为什么呢?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这几个问题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在思维的想象和情感的变化中明白道理、升华思想,在身临其境中感悟、体验和掌握抽象的道理。用这样的问题梳理课文介绍的事例,对比事例的共同点以及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用事例来印证观点的写作方法。
(二)设置探索性的疑难由表及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扩大思考的广度,提高思考的层次。如在《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中,为了完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体会我心情的变化,感受作者借助心理变化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这一目标,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1、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手法人物心理活动的?圈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
2、这些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3、归纳人物心情的变化过程。随着我的心情变化,我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个设计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梳理人物心情、动作和环境的变化感受作者把情感融入到人、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要能够让学生摸准思路,能够让学生沿着几个连续性的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处。
认识事物深刻与否,在于思维的深浅程度。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看表面,不善于透过现象去抓本质;理解课文,解答问题也往往限于表面意思。只知道作者是这样写的,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
教师要依据教材,设计一些深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多问,慢慢地培养学生深究问题的习惯,从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被捕时”这一部分时,师问:这一部分,课文只用了这三句话不描写李大钊,对那些匪徒却不惜笔墨这一问,学生思维与理解课文的主旨就联系起来了。
有些课文,文从字顺,平白如话,没有文字障碍,读这类文章学生往往满足于读懂了而不愿作深入探索。也有些课文,虽情节生动,学生也喜欢,但读这类文章也往往满足于只了解故事情节而浅尝辄止。有鉴于此,当学生进入阅读状态,需要进一步诱发他们深入分析钻研课文时,可借助探索性的设问,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
如《腊八粥》一文,用:课文的题目是:“腊八粥”,可是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八儿的言行、神态?引导学生从分析人物形象人手,进而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
(三)架设桥梁,训练思维的完整性
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是直接从问题通向答案,而缺少问题到答案之间的分析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过程。
例如《表里的生物》一文,要完成 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一教学目标,我从以下问题深入:
课文在描写人物时主要用了哪些方法?用这个问题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连起来读一读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除了能感受到“我”爱思考,还有什么发现?
这一系列的提问之间有关联吗?
作为六年的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名谈感受并不难,但是要把这些语句联系起来去进一步认识“我”的这种思维特点是需要引导的。
再如教学《骑鹅旅行记》为了激发学生对原著的兴趣,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引导学生根据节选片段和教师补充的资料,大胆猜测尼尔斯在“变形”前是什么样的人?第二步,引导学生根据节选和教师补充的资料,猜测尼尔斯的变化。最后一步,教师启发学生根据尼尔斯变化前后的变化,请你大胆想象一下,尼尔斯跟白鹅和大雁旅行过程中经历了什么?同时教师出示《骑鹅旅行记》目录,引导学生借助目录想象尼尔斯的经历,引导学生去看原著。
(四)借助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某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明白换位思考讲了这样故事,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小儿子卖扇。雨天,她担心小儿子的扇子卖不出去;晴天,她担心大儿子的生意难做,终日愁眉不展。讲到这里老师问孩子们:你怎样帮老婆婆?孩子们各抒己见,其中有一个孩子说:老师,让他的儿子卖太阳伞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读书不仅仅是解读作者的思想,更是满足自我需要的一种载体,是一种自我享受、自我欣赏的精神食粮。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于作品的理解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自身的实践,已有的认知水平去重新建构,实现多元解读。教师应该赞赏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汤姆索亚历险记》设置这样的课堂活动:
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引导学生全班交流,每位同学倾听了他人的汇报后,将自己的图补充完整。
孩子们对汤姆的评价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没有太多成年人以为的批评,或是称赞。学生对主人公的评价是多角度的,公证的,不会象成年人那样总是从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多好的思维啊,这些闪光的亮点没有教师的宽容,没有教师的“换一种方式”,怎么能欣赏到呢?这样的充满智慧的多元解读,又怎能让我们不激动呢?
(五)发散思维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常常是文已尽而意未尽,或故造悬念而留下空白。也有的科学说明文,作者对某些现象提出了预见。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开放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发开去。这种推想或想象要以课文作依据,与课文内容有关,而不能是虚无缥缈的或天马行空式的空想。
例如:例如《表里的生物》一文
结尾时用“这样的话”具体指哪句话?
你在什么情况下也说过类似的话?
再如,教学《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一文中,教学的最后老师问:你们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听到或谈论过类似的话题?
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大胆想象未来、畅谈未来,旨在激发学生尝试创作科幻作品。
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可以凭借课文材料和生活去探索句子内含的意思。当学生自觉地养成了一问三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习惯,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就深刻了
设问求索,激思促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寻求规律,掌握方法。为阅读教学增添魅力,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训练孩子思维的方式很多,有的教师利用思维导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语文学科知识容量大,发散性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放射性思维,符合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思维导图可以把学生复杂的、杂乱的思维,整理成图像,让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时,通过图式把一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由关键词及其联系组成了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使学生对自己大脑中信息进行了整理,删除冗长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信息,理清思绪,引导学生思考。
其实,就思维方式的训练而言,还有很多种,很难用一种训练某种思维方式,只是说哪种训练可能更好一些而已。当然,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语言文字训练,我们决不能忘记语文教学的本真,只是希望语文课不要流失思维训练,力求上出思维缜密、语言丰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