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非常有幸能参加这次活动,今天,我与大家分享“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话题。
这个话题的基本理念基于《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对于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做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讲述“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讨论这个话题,首先要明确几个概念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指课堂的教学,还包括与语文课程有关的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指课文的教学,还包括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渗透”语文课程承担着思想、情感、审美教育方面的任务,这些任务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之中。通过节日文化的渗透,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传统节日文化”是指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涵盖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它是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节日又有其不同特点和文化内涵。
2006年5月,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六个传统节日位列其中。这六个节日不管从发展演变、节日内涵以及教育意义来看都比较具有代表性,所以我们把这六个节日文化作为活动的主要对象。
六个重要节日名称、文化内涵
春节(包含腊八节到元宵节的一大段时间):除旧布新,祀祖祈年,民众娱乐,阖家团聚。
清明节:扫墓祭祖,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
端午节:赛龙舟, 吃粽子,祈福消灾,纪念屈原。
七夕节:拜祭七姐,祈福、乞巧。
中秋节:吃月饼、人之团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祈盼丰收、幸福。
重阳节:登高赏秋,也是老人节,感恩敬老。
了解了几个概念的内涵,下边大家一起来看看传统节日文化的当前形势。
了解当前的形势,首先要知道传统节日文化的特点。
当前形势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具有的特点
(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古老,节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来,时间始终不变。
(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形式多样: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节日的类型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等。
(三)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具有传承性:几个重要的节日,如春节、重阳、七夕等,大多是从远古发展而来,流传至今。
(四)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传统节日中渗透着中华民族诸多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爱家爱国、勤劳智慧等。
当前形势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的现状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淡化:传统节日的许多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习俗和仪式活动等都逐渐被人们淡忘,有的甚至已经失传。
(二)商业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节日在现在社会人的心目中已渐渐等同于假日,传统节日期间被商家炒作成“黄金周”,几乎每个民俗、传统的节日都被与食物挂钩,变成了“饮食节”,过节便越来越空洞。
(三)“洋节”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影响:不少青年人盲目追随西方习俗,迷恋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当前形势三、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面临的这种现状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一)国家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二)所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被更多的编入部编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一直贯穿到六年级下册,与六个重要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的内容,共有13篇。选文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适应时节。
(三)政府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加强了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引导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载体功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开展这样的活动,有其深远的意义和目的。
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奠定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审美情趣,以此解决中国孩子受到洋节冲击的问题,从而顺应国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让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应用。
目的
(一)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节日文化,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爱。
(二)引导儿童打下学习传统文学的良好根基,并积极地影响学生后续阶段的传统文化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看要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活动分为课内渗透、课外阅读、活动实践和案例分享四个类型。
课内渗透:
传统节日文化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是课堂教育。现在我们从一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与六个传统节日有关的文章,共有13篇。选文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适应时节。
1.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和大人一起读”《春节童谣》,在寒假将近、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引导一年级学生初识春节,感受传统佳节春节的美好。
2.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端午粽》,临近端午节时节,让低年级学生继续认识传统节日端午节,并试着说说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3.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识字二《传统节日》,在已经成长了的二年级学生中罗列中华传统节日中的几个重要节日,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不同节日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传统节日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之《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在古诗文里探寻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节日习俗。
教材还专门安排了以“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习俗。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5.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文中那些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六年级的学生被课文吸引,陶醉在欢乐健康过春节的喜庆里。
阅读链接,鼓励学生阅读与春节有关的文章。
第二课《腊八粥》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第三课《古诗三首》之《寒食》,从古诗中学习与清明节有关的寒食节的知识,多元解读寒食节,想象《寒食》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迢迢牵牛星》,学习与七夕节有关的古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故事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十五夜望月》,学习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体会诗中游子的思乡之情。
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应用还体现在作文里。
课堂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课外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广阔战场。我们要向学生推送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优秀的古诗文。(可以分别点击每一个节日的超链接,链接到相关网页。)
课堂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但仅仅通过教材的传播是不够的,在教材以外,我们还要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更多的传播传统节日文化。
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
1.调查各种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
(1)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主要研究对象,让学生调查这几个重要节日文化的起源,以及它们的传统风俗习惯。
(2)可以向家长询问、上网或查阅图书了解,也可以师生共同研讨。
2.丰富校园传统节日文化活动(1)在节日期间,要以节日为载体,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如清明踏青扫墓,端午举办体育竞技、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文演讲,中秋赏月、诗文朗诵等。(2)召开主题班会,在学习园地及校园宣传栏中展示相应的节日文化内容,加强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节日的文化氛围,感受到节日文化的厚重底蕴, 增强传承节日文化,从而提高道德素养。
(3) 加大学校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作用,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演讲比赛和朗诵比赛,绘画比赛、手抄报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在思考中、在欢笑声中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3. 进行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研究。(1)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2)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个城东小学的案例。
请大家观看一个关于“腊八粥”的活动美篇。(点击下面有福字的灯笼的超链接,来到美篇页面。)
最后,让我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张敏华的一段话来结束的话题。
部编教材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元素,这是一个风向标,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即将刮起传承和振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风”。作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以此为己任,认真解读教材,了解教材背后厚重的文化背景,使语文教学有深度有厚度,更有民族文化的温度!
谢谢大家!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