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崛”等9个生字,会读并理解“疑惑不解、光耀门楣、为之一振、中华不振”等生词。
2.能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加深对“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理解。
3.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情,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疑惑不解、光耀门楣、为之一振、中华不振”等生词。
2.难点: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情,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进行注释;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2.教师:备课,准备好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崛”字导入,剖析课题
师:孩子们,上课;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和李老师一起学习的课文题目是——
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题目很长,这个字读——(在崛字下面加点)
生:“崛”。
师(画图):崛,原本是指山从平地上高出来、凸出来,这个意思就叫——(在崛起下面画横线)
生:“崛起”。
师:这里是指中华从世界上怎么样?(在中华下面画线)
师小结:中华之崛起就是中国从世界上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繁荣昌盛的意思。明白了吗?这就是,我们一起读画线的部分。
生:中华之崛起。
师:重音落在后面两个字。
生:中华之崛起。
师:读书就是为了中华民族从世界上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再读课题。
2.分组交流预习中对字词所作的注释。
师:好,声音洪亮。同学们,这篇课文比较长,还有很多生字词语。打开书,看一下,下面有一个注释。(哪个词?怎么注释的?)
生:奉天。
师:奉天就是指今天的辽宁省沈阳市。这叫注解,或是注释。同学们,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词,做了注释,我们来交流一下。(师对着一个生)你要说请大家看第几自然段,跟我读,哪个词,然后你说说它的意思。好吗?
3.光耀门楣
注意这个“楣”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眉毛”的“眉”,门上面的横梁就叫“门楣”。门还有下面一个横梁叫——门槛。
“光耀门楣”就是“为了自己的家族很荣耀”,所以又有一个词叫“光宗耀祖”。谁再来?
4.为之一振
师(板书):这个词找得好,请跟老师一起写这个词:为之一振。
再读这个词,生读。
师:我听到“为”的两个音,一个读二声,一个读四声。
赶紧把这个词圈起来,谁来读读这句话: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师:他听了哪句话?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听了这句话,他被这句话怎么样了?(震撼、震惊)
再读读后面。随机指名读。指导圈出“竟然、睁大眼睛又追问”。
师:对,圈出来,这些词语都说明,魏校长已经被震撼了!指名学生,你再读读这一段。随机指导朗读,比如“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师:很好,我们来看,这个“之”就是指——当时周恩来说的那句话,手指着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句话为什么会让他为之一振呢?为什么其他同学的回答没有让他为之一振?有的同学怎么回答的?
生读。师引导:为家父而读书(这是为家人),为明理而读书(这是为自己),为光耀门楣(这是为家族)
师:孩子们,我们看,一般人读书有的是为自己(板书:我),有的是为——
生:家族。(板书:家)师:周恩来是——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国)
师小结: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当别人都是为自己、为家族而读书时,他已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所以魏校长才会,手指着读“为之一振”。
谁再来分享?
5.疑惑不解
生:请大家看第12自然段,跟我读:疑惑不解。意思是怀疑困惑,不能说明白的事。
师(板书):这个词很重要,和我一起来写。“疑”左上面“匕首”的“匕”,下面是“矢”(shi)读一下。“惑”上面是“或”,下面是“心”。齐读这个词。这个词是“很疑惑,不理解”,但这个词在课文中仅仅理解字面意思还不够。(指名站起来)这时候,周恩来对哪一句话疑惑不解?
生: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读第11段)
师:这句话,哪些地方不懂呢?引导在“占据、理、玩、饶”处打问号。
师小结:发现了没有,这个疑惑不解对哪些不理解?学生回答。明白了没有,这叫“疑惑不解”。这个词联系了上文,理解得更深刻,再看看联系下文。周恩来还对哪一句话疑惑不解?
6.中华不振
师(板书):把这个词画下来。(跟老师一起板书)
师指着“振”:这个字,读一下,你理解这个词吗?
这个词的意思很深,课前我让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预设:当时很多国家来我们这里圈一块地,就说是他自己的,什么英租界,法租界。
师:之后我们学《梅兰芳蓄须》,里面有个词叫——租界。
师:租界里,外国人横行霸道、蛮横无理。更可气的是,他们在有的房子前挂了一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啥意思?
师:你看,就是这样国家很贫穷很落后,中国人民在我们中国自己这块土地上,处处受到欺辱。课文中有一件事,你读完了就知道什么是“中华不振”。
出示16自然段。大家仔细默读。
师:哪里看出来中华不振,中国人受到欺辱,中国人受到苦难?
师:这件事就是中华不振的例证。好了,同学们,我们用了将近一半的时间,来梳理了需要注释的词语,初步了解了课文,我们都知道本篇文章主人公是周恩来(板书),并且是少年周恩来(板书)。
板块二:把握内容
1.默读:课文写了几件事?哪几件事?
提示:划出事件发生的时间;找出标志事件的关键词;用简练的语句概括事件。
2.师:一般写人,都写一件事。比如我们前面学过的神话单元,第一篇,写谁?
生:盘古。
师:他做了什么事?
生:开天地。
师:第二篇,普罗米修斯——
生:盗火。
师:第三篇,女娲——
生:补天。
3.师:但我们今天学的少年周恩来,也写一个人,是不是也写一件事?快速默读课文,写了几件事?找一找,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件事?这又是一件事?找到依据,看看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再看看人物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默读。
引导找出:修身课上、十二岁那年、一个星期天。
师:这三个时间段分别发生了哪三件事?我们知道一件事包括——
生: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第一件事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又怎么样?
抓住三个关键词:问、回答、连声赞叹。
5.师小结:起因、经过结果,抓一个关键词,我们就能完整地概括出来了。
师:现在快速默读第二小节,起因,圈哪一个词?经过,圈哪一个词?结果,圈哪一个词?
抓住这三个关键词: 到、告诉、疑惑不解。
师:把第二件事情连起来说说。生说第二件事。
6.师:默读第三件事。
背、哭诉、痛彻心扉(师板书)
生讲第三件事主要内容:一个星期天,他背着伯父(板书)来到租界,看到一个女人在哭诉(板书),他痛彻心扉(板书)。
7.师:现在请你们练习把这三件事说一遍,大声。谁来挑战一下,将这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生看着板书概括主要内容。
板块三:小结
师:周恩来在100年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今天已经转化为了现实。我们的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那我们现在要读书吗?
生:要。
师:我们现在为了什么而读书?
生:要以后更繁荣而读书。
师:为了以后繁荣而读书,有志者当效此生,课后以后把你的回答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下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