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整体原则
泸县实验学校 刘秀林
整体性是指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人物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课程设施与课程开发、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等方面和谐完整的形态。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积累、理解、感悟的过程。我们教师本身要时刻有大语文的意识,在教学时有整体性的思想,只有遵循整体性的原则才能使语文教学更科学化,有效化。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整体原则呢?
从三个方面进行划分,第一从学科整体确定教学的目标,第二从课堂整体确定教学的方案,第三从整体效果出发确定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一、如何从学科整体确定教学的目标呢?
语文教学的目标,既不能简单分解为许多的“点”,也难以清晰地分解为许多的“块”。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节课的教学,乃至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可以包含语文教学的许多目标,甚至全部目标,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特征,即它的目标具有不明确性和不可分性,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就必须从整体性这一本质特征出发。
要从学科整体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要处理好这样三个关系?
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关系,显性目标,即可描述目标,隐性目标,即不可描述目标。我们通常所说,目标必须是明确的。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其实有很多目标是难以描述的。教学活动的安排,不能只顾及显性目标的实现,而不考虑隐性目标的追求,更不可因显性目标而伤害隐性目标。
长目标和短目标的关系。语文教学的目标既有一定的阶段性,又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注意具体目标,还要注意不能在一节课、一次教学活动中实现的“长目标”。因为,“长”目标才是培养语文素养的根本。
目标与非目标的关系。目标大家容易理解,非目标指什么呢?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生成。只有目标,没有生成的课,是僵死的课;只有生成,没有目标的课,是随意的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课堂要有生成的动态美,语文教学不能是亦步亦趋,一成不变的线性序列,我们对教学目标必须有一个清晰、理性的安排,这种安排又必须是弹性的,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有适度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语文课堂才能因生成而精彩。
总之,我们在进行语文学科教学时,必须站在一个高度,对整个小学的语文教材有比较透彻的了解,了解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编著的原理,吃透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从整体俯瞰自己所任教年级的课程,从全局去考虑教学内容及教学技巧,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如何从课堂整体确定教学的方案?
无论哪一种教法,阅读教学总是以单篇课文的教学为基本单位的。单元教学也是如此,只不过将几个单篇组合为一个临时“集体”,更注重几篇课文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教学过程的相承性。因此,怎样进行单篇课文的教学,是阅读教学能否体现整体思想的关键。阅读教学的整体思想,要求在进行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必须从课文的整体确定教学方案。
首先要强调课文的整体感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过程总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阅读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我们母语的教学传统是十分强调整体感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都说明了整体感知的重要。新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整体感知”和“整体感受”。于漪老师多年前曾十分尖锐地写到:“近些年来,工具性的砝码越来越重,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思想意义在相当程度上形同虚设,只是寻词摘段,用解剖刀肢解,作为训练语言的例子,学生在知、情、意方面有多少收获要打个问号。”应该说,新课改以后,于老师所说的情况已有明显好转,但这样的问题并非不存在。文言文教学只有逐句串讲,只有字词理解,没有整体把握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即使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注意了整体感知,但效果常常并不理想,有时候也只是流于形式。
其次是要从课文整体出发确定教学的思路,从何处切人?抓住什么为主线?依照一个什么顺序进行?横向又交织哪些“点"和“面”?这些问题的考虑都要从全文整体出发。经验主义不行,刻意求新也不行。
由此可见,整体把握是阅读的起点,也是阅读的归宿,从文章的整体出发进行阅读,有利于完整地接收信息,而且有理由妥善处理各种信息,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将一篇文章机械地肢解成各自独立的部分,忽视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琐碎的分析,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我们以课堂为整体确定教学方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例如《草船借箭》《飞夺泸定桥》《我爱故乡的杨梅》
2、从结构入手,整体把握。
接着,细读课文,整体把握
1、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深入理解,细读感悟
例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文章的重点:通过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来认识感悟白杨的三个特点,难点: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体会爸爸的心愿是什么?我们要紧紧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首先,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戈壁滩上的景象是怎样的,再结合资料使学生对戈壁滩的环境有所了解接着,直扑重点,让学生自己读议论白杨树的段落,思考在众多的议论中谁说的话最重要,并体会意思,思考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再反复诵读爸爸的话,从而明白爸爸话中的含义。
2、抓住重点句或点明中心的句子,细读感悟,整体把握
3、抓住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整体感悟
课后思考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的,不一定要放在课文内容理解后像完成作业题一样完成,我们可以在课后练习题的统领下,较好地深入理解各部分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挑山工》一课教学时,篇幅长,课文内容多,我们可以抓住课后练习题中的问题:“想想我心中的不解之谜是什么,是怎样解开的?”用这个问题来统领全文,从而组织细读感悟,把握主旨。
三、如何从整体效果出发确定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方案的操作形式。阅读教学的整体思想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必须从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出发。虽说“教无定法”,但如果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达到整体上的理想效果,那么这个教法便是失败的。
我们不能不顾阅读对象和效果,按部就班地“程序式教学”,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完美式”教学,更不能为了追求手段的新颖和气氛的热烈,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轰炸式地进入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必须因课制宜、恰如其分。
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我们如果仅仅只是让孩子们快速地阅读课文,指名概括主要内容,标文段,析层次,用“理解式阅读”对文段内容进行分析。那这样的教学是把形式放到了主要位置,把内容和效果放在了其次,仅仅只是完成了文本内容的教学,而不能引领孩子们“披文入情”,不能真正地走近周恩来总理,不能沉浸在这朴素文字浸润的情感中。
而王崧舟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注重文本的整体效果,营造气场和学生一起读总理的人格。
课始,他用深沉而内敛的情感,抑扬顿挫地朗诵宋小明的诗:《你是这样的人》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将学生的心聚焦于总理的人格魅力上。
带着课始的情绪,在一种缅怀而又景仰的氛围笼罩下,学生边读边想:总理的这一夜,是怎样的一夜。让每个学生都选择一个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对这一夜的感受和理解,然后创设一个开放的对话平台,与7个学生畅谈一个词语背后的细节和生命体验,并以充满认同感和激励性的对话将学生对《一夜的工作》的印象引向深入。
接着,通过想象还原、场景比较、复沓引读、启迪深思引领学生真正读懂总理“极其简单”的陈设背后所体现出的“极其不简单”的人格魅力。
课接近尾声时,引导孩子在音乐的渲染下,饱含深情地想象总理审阅文件时的心情和心思,教师舒缓低沉地诉说总理在生命尽头的时间安排表,学生深深地感动着、折服着,齐诵着“让我们怀着无限的崇敬和爱戴,走近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随之响起歌曲《你是这样的人》,画面显示电影《周恩来》的剪辑片段。就这样,总理的形象“活”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总之,我们的本色语文课堂必须遵循整体原则,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与学生一道碰撞思维的火花,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