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适度原则 优化课堂教学
泸县实验学校陈雪凤
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美是适度。”文学家对创作作品讲究“入木三分”,艺术家的表演要做到“恰到好处”,裁缝做衣要“量体裁衣”。同样,语文课堂教学要优化高效,应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度”,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是量的适度
量的适度是指课堂教学容量恰到好处。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输出和接受信息的过程,输出量的多少、接受量的多少,都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依据反馈原理,对课堂信息交流实行控制。
在现代课堂中,许多教师借助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的优势,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工作量,节约教学时间,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大容量。这方面,许多教师为我们提供了优秀范例。如在教学《夏天里的成长》时,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视频,用视频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表现夏天里万物迅速生长的特点。学生从屏幕上见到小豆棚瓜架上的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竹子林里、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学生全神贯注 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书面文字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夏天里万物生长的特点。又如闫学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闫老师将文本置于鲁迅文化语境中,在不断穿插中有机结合,课上不经意的对鲁迅的插叙,如向学生推进鲁迅作品,其他人写的鲁迅的作品以及《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觉得闫老师的课非常丰厚,使学生不但走进了文本,更走进了鲁迅。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已成事实,这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但也要防止片面追求大容量而带来课堂臃肿、中心转移以及学生消化不良等问题。比如语文多媒体课件中图片、音乐素材的“多”和 “滥”,容易忽视语文固有的学科特点。比如在执教《走月亮》一文时,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就运用了大量图片,以及描写月亮的诗词,学生对引用的古诗也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因此,片面追求大容量,难免会影响学生“厌 食”,严重时将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恰当控制教学容量。充实、饱满、精要、实在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才是优化的。
二是质的适度
所谓质的适度,是指教学的难度和深度恰到好处。难度太大,超出大纳要求,脱离教学实际,难度太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便低。
教学难度和深度恰到好处,教学会“事半功倍”。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珍珠鸟》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在引导孩子们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珍珠鸟对人从完全不信任到彻底信赖的过程写具体时,薛老师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发现了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时间顺序、动作亲疏、距离远近。揣摩透写作技巧后,薛老师顺势让学生练笔,写一写自己和老师从不认识到相识、熟悉,再到亲密的过程,学生自然跃跃欲试、得心应手,“起先,薛老师远远地站在讲台上给我们上课,一脸严肃。过了一会儿,老师......”在学生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中,语言表达技巧已悄悄内化,了然于心。
相反,应有的难度和深度达不到,会使教学“半途而废", 这种不到位的教学往往使该讲的讲不清,讲不透,使学生的思维陷入无法深入的盲区。举例说,《学弈》 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我们在讲解这个句子的时候,要讲清楚前一个“之”和后一个“之”具体指代的内容,这两个之指代的都是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如果单单告诉学生这是一个代词,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是很难对句子有完整的、准确的理解的。不只是基础教学学中存在不到位的问題,课文的分析理解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在辨析“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鲁迅先生对作者的批评吗?学生一番讨论后,有学生说“是”,有的说“不是”老师最后则以“大家的发言各抒己见,说明大家对课文理解比较透彻”这样一番话作结,学生可能无法从讨论中明确的获得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小到一个字词的教学,大到全文的分析,都有一个"到位",即达到应有深度的问题。同样,超出应有的难度和深度也是不恰当的。比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上课伊始,老师过多的补充文章体裁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各体裁的区别,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这样的做法使课堂教学偏离了中心,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規律,不符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适度原则。
三是起点的适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要想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兴趣,就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起点。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个起点的问题。如果说,质的适度强调课堂教学应达到适当的深度和难度,那么起点的适度则强调从适当的深度和难度开始。
语文学科的教学起点又不同于教学的突破口。虽然有时两者是一致的(最佳的突破口也正是最佳的起点),但又有很明显的区别。突破口常指分析一篇课文从什么地方入手,起点是指从什么程度开始教学。前者着眼于课文的部位,后者着眼于难易的程度。即使同一个突破口,也有个不同起点的问題。比如教学《桥》,假设以分析小说结局为突破口,便可以对学生提出如下不同的要求:①品味言行,解读人物形象。②自读课文,谈谈为什么小说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③说说结局的安排有何特点,好不好,为什么?④这样安排对人物塑造有什么作用?这四个不同的要求,便是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起点。显然,对于六年级的学生生应以①为起点更为合适。起点太高,学生够不着,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低又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剌激思维神经的兴奋。只有适度的起点才能使课堂教学进入一种最优状态,使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展开。
我们再从整篇课文教学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如教学《那个星期天》,一般说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題:①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②抓关键词句,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③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④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点。要科学合理高效地完成这些敎学任务,就要有一条合理的思路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那么首先要定一个合适的起点。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学情,一般情况宜以抓关键词句体会心情的变化为教学起点,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体会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起点则太高。
可见,课堂教学中无论某一内容的教学,还是整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个起点适度的问题。教学起点的适当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确定最佳教学思路的前提条件。
四是序的适当
序的适当是指教学过程中每一教学内容安排的时机得当或者是指诸多教学环节的组合得当,从一堂课的整体来看,便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的优化组合。
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理解两小儿的论据和论点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时候才是最恰当的时机呢?如果在自读分析文言文前用直讲的方式让学生听、记,固然未尝不可。王崧舟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探究车盖和盘盂这组词语之间的关系,利用换词魔术,引导学生理解一儿的观点: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接着又让学生探究沧沧凉凉和探汤这组词语之间的联系,将沧沧凉凉换成了远,探汤换成了近。顺势引出另一个孩子的观点: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王老师这样的教学顺序,表面上是在探究词语的关系,其实,理解了这组词语,也就轻松的理解了两小儿的论点与论据,也就抓住了文章的要害,到了最后,学生无须看书,两小儿之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矣。可见确定适当的“序”,对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很重要的;而序的确立必须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对象等因素。
一个适当的序便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而不适当的序,哪怕是一个不适时的步骤,都会破坏整个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效果。《青山不老》一文中,由作者介绍转向解析题目,交待文章主要内容。可是接下去不是顺水推舟让学生进入文章的阅读,而是另起炉灶检查生字词,字词检查完后,再重复析题时的内容,把学生引入阅读。这样的序列安排前后不连贯,时效不高,不符合教学规律和认识规律,也不符合教育美学得基本原则。
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先布置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然后又指名几个同学上黑板听写、解释词语。书看完,一起看黑板评讲黑板作业,然后再一起讨论思考题。这样的序列安排造成教学思路的割裂和中断,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破坏了课堂教学的整体协调,也是极不适当的。
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就必须努力找到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最适当的教学时机,进而组合出全课堂合理的教学程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