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童话,启迪思维
泸县毗卢镇学校 张雪梅
摘要:童话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深受学生喜爱。在童话教学中,如果我们用好教材,抓住思维训练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童话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童话教学 思维能力 想象 分析 思辨
童话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多采用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编织神奇的故事情节,既适应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迎合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创造的心理,因此,深受学生喜爱。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童话的编选。如果我们用好教材,进行有效的童话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童话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依托课后习题,培养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童话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奇幻色彩,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独特的价值。教学中该如何借助童话,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教材的课后习题就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了方向。
部编版教材的课后练习中设置了很多仿说、仿写、续编故事的练习。如,《雾在哪里》课后第二题:“读句子,照样子说一说: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本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仿照文中雾把大海藏起来的句子,展开想象,训练说话。教学此环节时,为降低难度,教师可以先呈现学生熟悉的事物——山峦、村庄、小河、校园、公园、田野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雾弥漫和大雾消散的时景物的不同变化,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再让他们仿照书中的句子说一说。有的学生说:“雾把校园藏起来了。无论是黄桷树、教学楼,还是背着书包的孩子,都看不见了。”有的说:“雾把田野藏起来了。无论是小花、小草,还是金色的稻田,都看不见了。”这样的想象说话,既加强了学生对雾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了语言。又如,《蜘蛛开店》课后习题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巨人的花园》课后习题三——小练笔: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境写下来……在童话教学中,我们依托这样的课后习题,揣摩编者对于想象的不同定位和要求,适时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特想象,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对比阅读,学会分析
对比阅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理解更深入,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有时候,在同一篇文章里就有对比阅读的训练点,比如说《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讲述了小壁虎三次借尾巴的故事,介绍了多种动物尾巴的作用。课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采用了反复的语言形式,是这样描写的: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他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他看见老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小壁虎说:“牛伯伯,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老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他看见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小壁虎说:“燕子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燕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在这几个自然段里,语句里绝大部分用词是相同的,只是根据地点、对象、尾巴的用途做了相应的改变。
教学时,老师把这些相似段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生便可以从不同的描述中看出共同点,从相似的结构中看出不同点。他们容易发现:“小壁虎爬呀爬”出现了三次;他每次和其他动物的对话,句式结构也是一样的,小壁虎说:“XXX,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XXX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干什么呢。”随后的教学,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发现,鼓励他们根据异同点,采用相似的句式,说说小壁虎还向谁借了尾巴,再说说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
进行对比阅读,还可以把同一单元的童话故事放在一起比较。比如学完《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两篇童话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都在改变,结局却不一样的原因:蜘蛛的变,是逃避问题的变,它遇到问题就放弃,是退缩的表现,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青蛙的变,是在用积极的行动解决不如意,创造美好生活。虽然二者都在变,但实质不一样。利用好这样的对比,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巧用疑问,引发思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疑问能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引起心理上的疑难,激起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统编教材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但小学生受年龄特点所限,有时不太能打破常规思维,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要巧妙设疑,搭建问题支架,帮助学生打破惯性思维,引发更深入、更有创意的思考,让思维从直觉感知走向理性思辨。
比如,教学《乌鸦喝水》,在拓展环节,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瓶子周围没有石子,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如把麦秆当做吸管,请大象帮忙……《蜘蛛开店》一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调换顾客出场顺序,会是怎样的情景?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蜘蛛写的招牌有什么问题,它该怎么改?
除了老师的设疑,我们还可以借助学习提示或课后练习中出现了的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发思考。如,《一块奶酪》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想象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说说你喜不喜欢文中的蚂蚁队长,理由是什么?又如,《雾在哪里》课后第三题:课文说雾“是个淘气的孩子”,在你眼里,雾又是什么呢?上面这些教学环节,均旨在以问题为突破口,促进思辨的种子生根、发芽。
总之,思维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童话教学里的思维训练点很多,如果我们充分挖掘故事里的训练点,坚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思维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