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浸润儿童的精神世界
泸县实验学校 唐孝琴
古诗词如同文化长河中的一颗明珠,成为了经典,肯定有他的魅力。经过漫长的历史洗涤,熏陶,传承下来的古诗词就是文化的精粹,意境优美,用词巧妙。现在,中小学掀起了一股背诗热潮,孩子们都去背诗,认为背得越多越好。虽然小学生是在记忆的黄金时段,学生记诵经典固然重要,但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基本要求,必须指向,以达华人之目的。为此,教师要将经典与故事,教材,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言语言中体会到学习经典的益处与快乐。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等课程相互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强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具有悠久的传统的经典文化,它包括诗歌,舞蹈等方面的内容,甚至把绘画也归并到其中。可见,在古代文学美术等艺术课程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认识与教育的,有许多共同的属性。强调语文课上与艺术相结合,把经典传承下去。把这一艺术的瑰宝,把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等名垂青史的诗人留下的名篇,滋养孩子们的心灵。因此,如何引领学生诵读经典,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语文教师教育职责和精神情怀的应有之义。
一、 以唱怡情 唱出诗词的“情趣”
传承经典多以古文呈现,并存在着不少的文本学习的障碍。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灌输知识,学生参与度不高,就显得枯燥无味,毫无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果就自然难以保证为此,教师在传统经典的教学中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快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因为孔子是教育家,也是音乐家,在教学古诗词时,我效法孔子,组织学生事前收集大量唐诗宋词,元曲,教学中教学生诵读大量经典诗词后,让学生先用一些熟悉的旋律试着唱出来。一些简单的诗词如《春晓》《村居》《所见》等,,我在教学时就叫他们用小星星的旋律唱出来,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等。给学生提供配上曲谱,要求学生唱旋律,打节奏,上表情。学生深情的唱出来。他们在品语言文字时又把古诗词唱出来对学生有很多好处;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单一的朗诵变得多样化,学生更感兴趣;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特别是比较长的词。还可以加强情感共鸣,还能给学生提供范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把平时学的古文自己配乐自己演唱,学生觉得更加有趣。
二、 以画应“境”画出诗词的意境
古代诗歌讲究意境,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这种意境是作家创造的,也是通过欣赏着自己想象和再创造呈现出来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仔细读,读出画面,巧妙留白。我让学生给自己收集的古诗配上画,帮助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学生对于画画有着天生的喜好,线条的流畅,色彩的亮丽给学生感官带来强烈的愉悦感。让学生合作编写在小诗集中,各组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根据诗意为他们的的诗配画,装饰诗集,编排很有创意。
三、 以诵感人 诵出诗词的“形”
吟诵是一门艺术,是文学艺术的传播表演者。但凡一篇好的作品,一篇经典的诗文,我们除了取用眼睛看,去用心感受回味。我们还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美妙的音乐去享受。这也就无形的要求我们的朗诵者要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理解到位,在演绎上一定要把握准确。所以朗诵比赛可以促进学生鞥积极的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深入地去理解诗文。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这首诗时 引导学生去体会诗的“形”一家五口美好的农家生活,清新宁馨的乡村气息。读出这首诗的画面就读出了诗的“形”指导他们感受“声断气连”的停顿,让他们拍手读,表演读,吟唱着读,还可以一问一答。读出了诗的“形”,诗词就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在与诗同行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我还引导他们举行了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组织排练。由大家选出班上学生做评委,中队长主持。接下来是精彩的配乐诗朗诵,每组成员尽情高歌,时而激情洋溢,时而混红顿挫,表情自然,动作优美,有的吟诵古诗,有的高歌现代诗,教室里笑声不断,掌声阵阵。评委们认真打分,由学生确定奖项,最后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并举行颁奖仪式。可以说结果令人震撼。一些学生平时朗读很平淡,没想到在这节课却表现的非常出色,发挥出了较高的水平。可以说诗人借了学生的扣把经典装点的更加绚丽,诗人借了学生的口,把经典传诵的更加广阔。
四、 以演传“神” 演出诗词的“神韵”
抑扬顿挫的朗诵能打动学生,但是精彩的表演更能打动人心,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表演,让他们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自己创作。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孩子们表演出了更上一层楼的情形。孩子们在表演张志和的《渔歌子》时,真的还戴上了自制的斗笠,披上了雨衣。把渔翁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还利用课余时间把一些经典的诗词编排成舞蹈并演绎出来,课堂上他们表演了《七巧》,《四时田园杂兴》《相见时难别亦难》,《锄禾》等。在六一节上孩子们还编排了《明日歌》,国学课上还让他们编排了《将进酒》。精彩的表演打动了现场的老师和家长,也感染了其他的学生,他们也情不自禁的跟着唱起来,舞起来。每天校园里都能听到他们吟唱的声音,跃动的舞姿。通过编排表演不仅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还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达到了触摸各类文本的目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传承经典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了学习诗词的快乐。
古诗词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这里,还体现在它能滋养身心。比如,在教学<竹石》时,我让学生明白,不管你处在低谷,经历磨难,岩石缝中的竹会给你无穷的力量。竹根已经牢牢扎根,千磨万击中依然坚劲,那么东南西北凤来了,竹子也会魏然不动。孩子们在表演中透出的对磨难坚强不屈就是对这首诗最好的理解。感人的诗词不是孩子们模仿出来的,而是他们感同身受形成的。演出了诗词的“神”,诗词就化为了他们的灵魂。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而我们的民族经典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人之道。在教学时要巧妙的将经典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结合,以经典规范他们的行为浸润他们的灵魂,让学生以此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总之,加强经典文化对孩子的精神世界的涵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共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努力的把经典的文化浸润到孩子的心灵,那经典的运用及度化之功就能彰显出其蓬勃的生命力,我们的经典文化就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