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什么是思维导图呢?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创始人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布赞。思维导图是本着分类的思想,以一个中心为基本点画出的引导思考的概念图、流程图。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建立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之间的记忆联系。思维导图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激发思考并整理思考。
二、小学习作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习作是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从学生的习作现状来看,部分学生对习作望而生畏,缺乏兴趣,一谈到写作文就焦头烂额;习作有时只注重形式,不求真实,缺少新意;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写什么,于是就开始胡编乱造,虚情假意,语言也是十分枯燥。如何写好文章,把握全局,存在一定的难度。
而思维导图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习惯与学习规律,相较于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梳理写作思路,并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学习表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此外,还可丰富写作素材,对写作主题进行拓展和延伸,并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在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打开写作思路,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写作能力。
三、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1.帮助选材,让写作言之有物
在写作前,确定主题,组织学生选择材料是指导写作的第一步。作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思维导图把发散性思维外化出来,适应了作文的这一需求。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图形。它从一个中心点开始的,每个词或者图像自身都成为一个子中心或者联想,整个合起来是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
每一篇习作,都有它的主题,学生在拿到习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写什么,也就是思维导图中所提到的“中心点”。确定一个中心词,围绕中心词自由想象,并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相关要点。
比如在“妈妈,我想对您说”这一主题的习作训练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一句心里话”出发,想想自己最想对妈妈说什么?是感谢还是希望得到理解或者是对不起,这就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点,也是这篇作文的主题,然后列举一两件具有代表性的事情来说明自己为什么会想对妈妈说这句话,这也是作文的重点部分,最后再对妈妈进行祝福或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样学生便有了清晰的思路,有话可说,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帮助学生提纲契领,巧妙构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都会有一定思路的,把握了这个思路,我们才能发现文章的主旨。的确如此,只有按一定的思路写下去,才能使作文条理清晰、主题突出。因此确定了写什么之后,就要思考怎么写,这就需要提纲契领巧构思。提纲是学生写作文时的整体思路的一种提炼。学生的头脑中明确文章的结构,文章的条理也自然就清晰了。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二年级的以“我喜欢的玩具”为话题的习作训练时,由于二年级学生之前的写作形式都是看图写话,面对直接给一个话题的作文会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于是我为他们绘制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主要有我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怎么来的”、“外形特点”、“怎么玩”、最后“表达感情”, 这样为刚接触命题作文的孩子们降低难度,学生顺着这个思维导图所需要的点一步一步地写下去,形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3.遣词造句,润色文章
遣词造句是建立在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和积累量的基础之上的,新课标中指出“尽量减少表达形式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东西可写。但是在习作的同时,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的习作不够具体,语句不够生动。这时学生可以继续丰富和完善思维导图,在确定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基础上努力斟酌遣词造句。
如在学生习作时,写下可能用到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想象等等补充在原有的导图上,并作合理调配,让文章显得更为生动。还可把平时积累的相关的可能用到的好词好句记录在旁随时选用。写作时有了这些资料的引入,既可以突出主题,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甚至还可以成为点睛之笔。
如一学生在写自己的时候,她写了不同人对自己的不同评价后,文章最后是这样写的:我也搞不清我的性格是怎样了,也许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吧。”
通过尝试发现,思维导图让学生在习作前对全文有了一张“全景图”。这张“全景图”帮助学生明确了“写什么”、“怎么写”、“用上哪些词句使文章生动”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写作思路清晰、详略得当。
四、如何训练学生开展思维导图运用
运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对学生开展运用思维导图的训练呢?
1.初步绘图,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在布置学生写作任务时,首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思维导图绘制,对写作主题的内容、结构、表达思想等进行全面分析,以增强学生对写作要求、目的的了解,从而使其大致了解写作的主要内容。教师首先可让学生对写作思维导图进行自由绘制,之后再对其绘制的图形加以指导。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最初对思维导图并不十分了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让学生进行模仿。
2. 添加细节,突出重点结构。
在学生思维导图初步绘制完成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作文细节内容进行分析,即在思维导图上对各项重点内容进行添枝加叶,以使写作材料更为丰富,使文章内容更为丰满。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在思维导图上加强对写作重点内容的描绘和备注,以使学生写出的文章内容丰富、主题鲜明。
3. 梳理完善结构。
在完成第二步细节添加与突出重点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对所完成的思维导图结构进行梳理和完善,以使学生清晰明了写作的思路与方法。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联想文章中需要运用到的名人名言、实例等内容,以及文章需要分为几个段落、重点内容需要在哪个段落凸显,并将其列出添加到思维导图中。之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将原本混乱的思维导图重新整理,将完善的思维导图整洁、规范地誊写到另外一张白纸上。
五、反思
思维导图是提高习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量,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才能将好的素材灵活运用到思维导图上,从而提高写作水平。精彩的文章除了作者有一定的积累量,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习作才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而思维导图在习作中的运用,就像是一部梯子,帮助学生爬得更高,走得更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