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语文学科融合初探及思考
前言
小学语文是园地里的奇花异草,这里不只有花草更有蜂鸟虫蝶,春夏秋冬,更有天文地理与物候,人文经济与艺术;亦如做一道菜——语文是料,数学如火,会唱歌的锅子里放入生物的油盐,盛入艺术的碗盏,以完美力学的筷子助攻……当你点头称赞:“好吃!”也不止是声带的振动,还有口腔、舌头、唇齿的配合,加上面部的微笑和内心的满足。
总之,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包括语文
学科融合概述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界定表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而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记,辛辛苦苦地练,以讲读为中心,要讲深讲透,不留“盲点”。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材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应用性也让我们改变了教学观念和行为习惯,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的特点,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落传统的窠臼,跳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狭隘的语文教学,进入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综合学习的课堂教学中,进入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流金溢彩。
此刻,我在运用信息技术录制讲座和大家分享我有些不着调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也是应和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跨学科融合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相关语文教师要提高认知,在教学中认真地贯彻,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形成体系,有助于学生对于语文以及其他学科学习兴趣的提高,并且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谓之一举多得,是一个比较好的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的教学本质上就是在进行跨学科的实践,因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虽然多,但是小学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是在为其他教学内容打造基础。比如说学习兴趣或者是方法,还有认字基础等等,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因此跨学科融合就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一个重要方向,其不仅仅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小学语文地段教学时,既要考虑到学生对新奇事物好奇心强,特别是一年级更要链接幼儿园的过渡时期,所以就连课本也更多地运用到了音乐和美术方式,直观形象。
低段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科融合案例
语文.音乐
一大波儿歌来袭——《上学歌》、《小兔子乖乖》穿插表演动作,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借由此进行识字活动。不多说了,放松一下,唱起来。还有谷建芬老师的系列《新学堂乐歌》。如果怕倒字,我们还有法宝——吟诵,爱你,咏不变调。在此也给诸位语文老师推荐,每一期音画内涵皆属上品的《经典咏流传》。学习强国上更干净纯粹。
语文.美术
案例一:《秋叶》让学生找一找 看一看 摸一摸 尝一尝(安全)画一画 写一写 ,在学生饶有兴趣地创作中,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植物独特的生长变化。
案例二:《四季》
有美术这一艺术学科的引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便感到异常轻松。
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感悟的欲望,语文学习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了。
语文.科学
江南春来早,学校三年级的科学老师们早就订好了一批蚕种,准备结合《动物的一生》单元学习,让学生动手养蚕,观察记录。语文老师们,嗅到什么先机了吗?1.“蚕宝宝成长”观察日记
以日记形式记录养蚕见闻、写下过程与心得体会等。2.“蚕宝宝成长”四阶段绘画,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蚕卵、蚁蚕、蚕蛹、蚕蛾四阶段成长过程。3.“蚕宝宝成长”手抄报,以手抄报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养蚕历史、丝路文化及自己养蚕时的经历感悟。4.“蚕宝宝成长”视频。
以图片、美篇或短视频的形式,多角度展现蚕的一生。学习科学知识,在养蚕过程中体会劳动的艰辛,感悟生命之易逝,“养春蚕品质,悟生命可贵”,理解⽣命的意义,学会尊重,爱护⽣命。
科学老师所教授的科学知识,比如:尽量选用新鲜的桑叶,蚕宝宝小时要剪碎喂给它们;蚕宝宝畏寒,要保持比较温暖的温度;投喂时要注意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昏暗。这样有利于蚕宝宝进食;每天定时清理干枯的桑叶和粪便,保持环境干净整洁……这些都是学生日记内容。而班主任的学生各项活动安排,家长的动员加持,美术老师的指导,语文老师只需要坐享其成的感觉。
语文.其他
从阳春三月,到初夏五月,在孩子们一朝一夕的呵护下,一只只可爱的蚕从卵变成了蚁蚕、蚕蛹,最后蜕变成了蚕蛾。在这两个月的养蚕经历中,孩子们写下了“蚕宝宝成长”观察日记、绘出了“蚕宝宝成长”四阶段图画、制作了手抄报、编写了图文并茂的美篇,从多角度展现了蚕的蜕变过程。“蚕儿让我感受到了收获的快乐,也让我体会到了失去一位朋友的悲伤。”这是学生邓博予的感受,相信也是大部分孩子的感触。
养蚕这⼀段快乐的探究历程,让孩⼦们不仅仅观察了蚕宝宝的形态变化,还使他们获得了探究体验的机会,亲⾝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着⽣命教育的意义所在。在实践中体验⽣命的⼒量,建⽴正确的⽣命价值观,在爱中成长,这就是由小蚕引发的生命教育思考。蚕的一生短暂但伟大,虽然身形娇小,但是生命的力量极强,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们知道生命的意义,使学生们都能够进行一个自我反思,从而帮助自身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念和健康观念,为日后的成长打下基础。
心理健康老师也对孩子们进行了辅导,因为和孩子们一起照顾小动物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教育的过程。而生命教育说到底就是死亡教育。死亡,显然是一个有禁忌的话题,谁要是张口闭口地提到“死”字,身旁的人都会呸几口,说这是不吉利的。但事实上,只有经历过死亡事件的人,包括至亲去世、朋友遇难、宠物死去……人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意味着什么。我的学生面对他们亲手饲养的小蚕死去的时候,肯定也在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自己养的小蚕为什么会死?各种情绪产生并伴有波动。
磕磕绊绊养蚕记,一点一滴总关情。在这次学科融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生命、欣赏生命,体会到了养蚕的不易,明白了付出、耐心与责任,更懂得了珍爱生命!
用一场养蚕活动,对学生们的生命观与健康观进行更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们能够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能够更加的珍惜生命、重视生命、热爱生命,为此学校应该更加重视生命健康教育,教师们应该积极的完善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感受生命健康带来的意义,使学生们都能够尽快的形成良好的生命健康观念,从而提高生命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从春天里的一窝蚕宝宝开始,怎么让孩子认识生命?怎么让孩子学会爱和呵护?怎么让孩子接受死亡?所有的说教都不如一次实践。
生命教育内容涉及各个学科领域,要体现多学科交叉渗透。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不次活动知识初步探究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同时,运用与“养蚕”这一真实实践所得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同时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好的性教育不是禁止,而是保护;不是剥夺而是给予机会;不是夺权,而是赋权。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辛苦养的蚕发现的“新大陆”,会记忆犹新,格外欣喜,孩子有这个权利去学习了解,这就是好的性教育契机。如若是从三年级才开始已不算早,性教育永远没有太早,因为坏人永远不嫌孩子太小。
中国人很有智慧,治水,堵不如疏。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疏导更有效,而其中生殖教育便是认识性别的开始,孩子认识到蚕蛾的差异,看到雌雄的交尾仿佛是看自己创造新生命的奇迹般,内心是充满成就感的。“污名”无影,接收自然。他们甚至还担心自己的蛾子没有配偶,太孤单,没法延续新生命呢。
都说性教育要有一定的工具的辅助,比如绘本,通过自己亲自喂养的小昆虫开始,像爸爸妈妈一样去关照了解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完全没有羞耻感的,里面还有一定爱的成分在里面。是远远比路边的猫猫狗狗的本能性行为要更能让孩子接受的。在这里,要给家长们,给爸爸妈妈们提前灌输相关性教育知识,而对于蚕蛾交尾,家长们应科学交流知识,实在不行可以百度搜索。
当有学生着急地为自己的蚕蛾找配偶的时候,是多么的像现在的急切想抱孙子和外孙的的中老年人呀。合适的时机自然出现。
语文.语文
一本教学随笔:《让语文成为语文》作者,吴华宝,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板。本书是学语文的一把钥匙,是教语文的一面镜子,是用语文的一根拐杖。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本溯源,研究什么是“语文”,解决语文性质问题。第二部分:从学生出发,研究有效语文学习方法,借鉴古代学法,研究字理、词性、句式、章法,重视学理,重视案例。第三部分:研究教法,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辨析,并有名师教案、课堂实录剖析,颇能给一线教师启发。第四部分:研究教师、教材和考试。
作者认为,语文即字、词、句、篇,而字、词、句、篇的学习都有对应的方法。中小学生只有采取相应的正确方法,才能学好字、词、句、篇,才能培养字、词、句、篇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学好语文。 本书新颖、实用,会受到中学师生、师范院校中文系学生欢迎,也可供语文教学研究者参考。可以说,这就是语文学习的原点,语文思维品质的核心点。本书从语文是什么,语文怎么学开篇,分为镜鉴、字理、词性、句式、章法,最后落到作为老师,语文如何教的问题。结束还讲到了关于教材·教师·考试这个落脚点上。语文即字、词、句、篇,而字、词、句、篇的学习都有对应的方法。中小学生只有采取相应的正确方法,才能学好字、词、句、篇,才能培养字、词、句、篇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学好语文。语文成为语文后,语文就不难了,学习语文当然也就不难了,教语文也会容易一些。
花样百出,千奇百怪的活动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困扰——学生成绩不理想,所以如果说误导了孩子们小学地段的语文时光,此刻更多的想认真纯粹地进行语文教育教学。
反 思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可以运用到各种各样的知识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便会感觉到语文的乐趣,语文学习也才会成为学习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语文知识的运用是综合的,语文所涉及的知识的角度是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这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一大优势。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站在较高的角度来审视、思考语文,树立大语文观、大课程观的理念,这样才能灵活地跳开语文看语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若教师能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地延伸,对教材进行二次或多次开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文中的内容或课外相关知识,这样课文内容将变得丰富多彩,而且也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广泛阅读,学好其它学科,当然这种跨学科的糅合并非指将语文课上成其它课程,而是在保持语文课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灵活有效的糅合。
不管以何种方式,始终立足语文核心,发展语文思维品质,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语言文字为我们的人生服务,并成为知己。谢谢大家,若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泸县实验学校 刘莉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