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洞小学:郑国玲
信息技术给世界带来的便利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果将信息化运用于教学,其对教学资源提取的便利性将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得当,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国家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方面进行大力扶持,但在疫情期间,曾风靡一时的在线教学对现在的日常生活和教学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只是停留在形式阶段,往里深究“一览无余”。
促进信息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还有许多困境:
1.许多老师觉得可用的教学工具太少,没有哪个教学软件可以满足教学的所有要求,索性一个也不用。
2、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培训少,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都是通过零碎的课后时间进行学习,不成体系地进行实践,没有实用的方法,不成体系。
3、在教学中随意使用信息技术,使得学生眼花缭乱,无法聚焦课堂重点。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教育的宏观角度进行改变。学校支持,教师配合:
1.营造信息化的校园环境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绝不是从老师口中提倡和手里运行就可以完美实现的,校园是学生学习的阵地,积极营造信息技的校园环境,保证学生在信息课外,其他教学科目需要使用的电脑到位,如,每个班级配备一台查询,搜索电脑,让学生在预习遇到疑问,或需要上网搜索时可以及时搜索。学校还应积极借鉴优秀的信息化校园环境,结合本校进行改进。
2.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的培训
教师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执行者和创新者,却没有真正意义上学习和探索过信息化的教学,部分教师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自学,时间过于碎片化;还有部分教师,由于不了解电脑或者不愿意自学等原因,造成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效地推行。
针对这一问题,应从学校角度对教师群体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培训,让这类人了解教学中可以用的软件有哪些,能使用哪些功能,如何使用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教师应该成为学习型人,积极自学,积极使用有效时间,有目标、有目的的学习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并积极掌握和创新方法,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在教学中不断的检验自学成果,发挥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的最大作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出现许多问题,想要打破眼前的困境,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出了以下的尝试,并且取得一些成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把图像,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合理分配、展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趣味性和积极性,创造了声、像、情并存的教学情境,营造了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积极的,主动的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学习,从被学习变成主动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参与学习,形成高效的、生动的、活泼的教学过程:
1.音像并存,提升阅读的速度
我在教学《搭石》一课时, 首先用问题导入,同学们看见了《搭石》这一个课题,让学生质疑题目。随着问题的提出,在多媒体上,相机展示画面,音箱里同时传出人们走过搭石时的声音。此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们自行阅读,并在多媒体上开始计时,同学们自己记录下阅读完这篇课文的时间,在阅读之前,提示同学们注意阅读的速度,集中注意力阅读,不回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高阅读的速度,尽量连词成句的读。轻快的音乐,再加上逼真的画面,同学们安静的阅读,这样同学们在脑海中就再现了搭石的场景。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说:“我看到了一条小溪,有乡亲们在摆放石头……”有的说:“我看到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协调有序的,不会摔跤……”还有的说:“我看到了善良淳朴的相乡亲们,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来的东西……”学生利用到自己的多种感官,不知不觉的就进入了本篇课文的世界,激发同学们丰富的情感。
2.利用白板,增加阅读的广度
我在教学《将相和》时,首先用视频导入,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还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优化了阅读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增进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是进行教学最为关键的部分。
在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观看有关于《将相和》的小视频生动有趣的展示,学完整篇文章,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经过,可以概括为三个小标题,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和“负荆请罪”。完整篇文章过后,引领同学们拓展阅读。廉颇是课文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廉颇晚年的时候,最后死在了楚国,引导学生对廉颇生前最后说的一句话进行质疑,之后在课件上出示廉颇的后继事情。在一节课要结束之前,引导同学们,学习有关这个故事的其它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拓展了学生们的阅读范围。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除了好好读,好好写,还需要好好看,好好感受课文的情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融合,可以在教学白板中穿插文章描写的相应场景,让学生对文章有3D环绕式的了解,见其人、闻其声、观其事、感其情,有“人在教室,却有在作者身畔亲身经历的感觉”。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媒介,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们理解书内的事务,体会到它蕴含的思想情感,还要交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的课外书籍,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进而把自己的阅读量拓展开来,这就要借助信息技术储量大,功能强、操作方便等特点给学生们提供大量知识,从书本中的课文再到多媒体最后到课外知识,不知不觉间就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自己去学习,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从而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了课文。
3.搜寻资料,增进习作的深度
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习作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让语文习作的教学方式变得多样,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教学,帮助同学们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和习作能力。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时,以习作例文《颐和园》为例,这次习作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学会把自己所观看到的景物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清楚,也可以把吸引人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观察景物,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并适当的表达自己对景物的感情,基于此篇习作例文,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和《海上日出》两文时,借助了电子白板标注出重点内容,展示出生动的画面,帮助同学们理清楚课文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自己的习作思路,在上学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在网上搜集相类似的描写景物的文章,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从中习得一些写作技巧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小学生的习作的完成度和速度。
4.运用习题,提升课堂评价的精准度
在课堂教学中,检测学生当堂课学习的基础知识情况,我会运用希沃白板的连线题,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检测,题量适中,学生回答人数多,并且答题的积极性很高。检测稍难的题可以用“动物回家”或教师出题、结合蒙层等方法,让学生当堂课完成检测,既能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节约学生答题的时间,还能增大学生答题的题量。
信息技术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不亚于撞沉泰坦尼克号的冰山。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教育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环,结合目前小学生的学习问题,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同学们创作合理的学习情境,将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