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思维和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方法
泸县潮河镇瓦子中心小学校 童会
一.思维的含义
简单地说,“思维就是思索、思考的意思。”它的含义是: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级认识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可以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思维主要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思维和记忆有密切联系,但又不能把它归结为记忆。记忆是能把已经历过的事物保持在头脑中,当需要的时候能够提取出来。背诵课文时提取头脑中已储存的内容,解答计算题时运用九九表,这种简单再现过程是记忆。而思维则是探索和寻找事物之间的新联系,它需要提供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和改造。例如,在低段字词练习中找出不同类的词语“这几个词语中,哪个是不同类的?”我们要依据问题的产生,思考这几个词语的意义,根据归类的方式来得出结果。这个探索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过程,才是思维过程。
二.思维的特征
(一)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是一种间接反映。它有如下两种含义:第一,人不能直接感知到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而是通过对感知到的现实世界中的生活情景进行加工,抽象概括出它的本质和规律。第二,人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并能从中发现事物的规律性,间接地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感知过的,或者根本不可能感知的事物的存在。例如,医生不能直接判断出病人体内各种器官的病变,但能通过听诊、化验、检查报告等,经过思维加工间接地判断出病情。
(二)思维的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说明思维是一种概括的反映,它不像感觉和知觉那样,只是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事物,而思维则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它们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如语文园地里日积月累中的谚语就是古人对生活经验的一种总结,就是思维概括性的体现。
(三)思维的差异性:面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想到的都不尽相同,如图所示,面对这样一个数学题,很多人会通过计算来得出结果,可是也有可能会通过观察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再看这个音节,这个小朋友的思维就明显和其他人不同,不谈对错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即使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每个人的思维是不同的,得出的判断或结论也不同,这就是思维的差异性。
三.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方法
(一)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思维训练主要是以语言训练和读写训练为主。当然也不能光顾着思维训练,就把文字训练搁置一边,在教学中实行思维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训练仅仅是我们到到目的的方法、途径。比方说:学生读课文后说说对文本的理解,读句子、段落之间衔接的关系,这些都可以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我们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例如学习《夏天里的成长》一课时,先让学生找到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接着再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展开表达的。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重点让学生通过多读去体会,感悟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其实,语文教学内容与思维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深刻地理解这种联系,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把思维训练同知识传授有机地统一起来。
语文教学加强思维训练对于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可谓意义重大。因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促使语文教学中提升认知水平,能使思维训练的自觉性得以提高。如习作时,我们发现有的孩子不愿动笔、或者根本写不出来、或是流水账,感觉孩子们似乎都是在“被迫营业”。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变“被动写”为“主动写”,同时肯定和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习作自信心,从而大胆去写;第二,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中汲取丰富的各类素材,并坚持写好日记、读书笔记;第三,引导学生学会批阅作文,让他们发现并改正习作中常见的错别字、语句不通、用词不当等等问题,进而达到学生语言表达水平以及思维品质的提高。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要以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为出发点,提炼教材中的思维训练因素,在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紧密配合语文知识教学,让语文知识教学过程和思维训练过程相融合。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作为素材,拟定思维训练题,尽量降低素材本身的难度,注重增强有效性,力争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思维方面,突出思维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和使用。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真正做到减负提质,有效教学。
趣味性强的活动最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当思维训练变得有趣、生动时,孩子们对活动产生的兴趣才会强烈和持久,才能最终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进行思维训练。例如我们在四年级的口语交际《说新闻》教学时,可以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最近发生的事情。然后选一则感兴趣的在小组里、班级内和同学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学生兴趣盎然,不但学到了如何准确传达信息,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基本的思维能力,小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总体是不强的,从小学中段开始,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到了高段,思维训练既要注意形式的多样,也要开始对内容进行调整,以便让学生能得到更多的思维训练,当然这样的训练机会不确定在哪篇文章、哪次课堂中能够使用到,但他们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教师要尽可能抓住训练机会,因为这是思维水平发展的另一个领域和层次。
(三)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发现个别学生不听讲、不喜欢看书,甚至注意力根本就不集中,小部分同学只听讲、不看书,把听到的机械地记在书上。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繁琐地提高、分析,只顾着一遍又一遍地讲,生怕学生没弄明白,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间。久而久之就把学生的学习热情磨灭一干二净,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针对这些情况,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思维训练入手,激发学生乐于动脑,爱上动脑。
1. 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解疑
当有的学生不善于思考、不能质疑时,若教师无法引起学生的怀疑和探究的兴趣,那教学是徒劳的。我们要以疑激疑,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出学生新的疑问。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些看似无疑却有疑的地方,往往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教师应该在这些地方要通过质疑来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开掘。前两周我们学校一位教师上了《海上日出》这堂公开课,相较于之前的教材,部编教材更侧重于学生思维训练,其中“按一定顺序写”是本课的一个训练重点。在磨课时我们发现教师没有重点抓住这个点来展开教学,而是一语带过,直接告诉学生要按顺序写。显然这无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思维也无法往深处开掘。针对这个情况,教研组反复讨论,决定从第三自然段入手,抓住太阳的颜色变化、光亮变化和位置变化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按一定顺序写的,同时抓住“负着、一步一步、冲破、跳出、努力地上升”等动词来加深学生对日出顺序的理解和感受,从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
鼓励学生质疑,就是让他们明白:思维是从“问”起步,从“疑”开始。在学生讨论中,必然会产生一些争议之处,这是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的良好体现。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逐步做到善于质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使学习深入下去,从而使思维得到开发。有些学生也许只能提出一些浅显的问题,教师应通过启发,让他们逐步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当学生质疑有亮点或突破点时,教师应适时表扬,以提高质疑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正面引导,切忌一票否决。只要我们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便是学困生,也能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质疑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在社会飞速发展、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建立与时代同步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法,把思维训练与语文教学相融合,才能顺应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孩子们更好地发展。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