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内容 | 14.母鸡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 | 第2课时 | |
教学目的 | 1.认识“疙、瘩”等10个会认字,读准其中的多音字“恶”字,正确书写“讨、厌”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讨厌、理由”等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句,探究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的变化的原因。 2. 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 比较本文与《猫》在表达上的异同,体会老舍先生语言风格。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从描写母鸡的词语中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 ||||
难点 | 比较《母鸡》和《猫》在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 |||||
课前准备 | 教师 | 多媒体课件 | ||||
学生 | 预习,熟悉课堂内容 | |||||
教 学 过 程 |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猫》这篇课文,认识了作家老舍。我们读读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一下老舍先生的作品与成就。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哪些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寻句分段。 三、借助导图, 探秘抒情 1.提取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 师:文中的“我”是如何对讨厌的母鸡进行“控诉”的?学生默读第 1~3 自然段,圈画相关语句,并完成“我”的“控诉单”。 生:围绕1--3自然段,提取关键词,梳理出“叫声难听、欺软怕硬 、骄傲自大”三个让老舍讨厌母鸡的原因。 2.对比体会感情。 师:同样写叫声,作者在《猫》这一课中,却是这样描写的。 学生对比朗读、小组交流朗读体会,教师巡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其中关键词句所呈现出的情感,全班分享。 四、多重对比,体悟喜爱 (1)对比“嘎嘎”和“咕咕”,体会“负责”。 师:这时作者认为他是一只什么样的母鸡?板书:(负责、勇敢) (2)对比母鸡和鸡雏,体会“慈爱”。 师:母鸡为什么要先啄一啄,又为什么要放下呢? (3)对比母鸡和自己的母亲,体会“辛苦”。 师: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我们来看一组资料。 出示资料:要教会小鸡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啄”,母鸡一天必须至少重复7次,而且至少得重复70天。对于“啄食”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母鸡得教490次,小鸡才能真正学会。 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自己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有母鸡的影子吗? 预设:学生通过对比,交流感受,认识到母鸡非常有耐心地一遍遍的教,是为了儿女真正学会生活本领,可以独立生活。 教师追问:你认为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板书:(辛苦) (4)对比成为母亲前和成为母亲后,体会“勇敢”。 A.它永远不反抗公鸡。 B.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就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预设:母鸡每一次放声啼叫、每一次出击都是为了儿女。板书:(勇敢) 所以老舍才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5)对比句子,体会老舍的敬佩之情。 出示句子: A.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B.我不再讨厌母鸡了。 师:你认为哪句话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五、对比阅读,了解写法 师:《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说说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 预设1:都有过渡句,结构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清晰明了。 预设2:采用的都是总分构段。采用总分构段来表现小动物特点。预设3:都善于用口语,通过点滴小事生动具体描写动物形象,通俗易懂。预设4:《猫》直接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母鸡》由“讨厌”到“不敢讨厌”,欲扬先 六、作业设计,迁移写话 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自己对事物前后的情感变化,以一正一反两方面作比较,表达情感。 1.出示苦瓜与黄瓜的图片,对比,从外形看,说说你更喜欢哪个?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2.出示关于吃苦瓜有预防坏血病,保护细胞膜、保护心脏、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等的资料。学生交流:现在对苦瓜有什么新的认识?
| |||||
板 书 设 计 | 母鸡 讨厌 → 不敢再讨厌 叫声难听 负责 欺软怕硬 慈爱 → 赞美母爱的伟大 骄傲自大 勇敢 辛苦
| |||||
课后反思 |
《母鸡》
终审:田芳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