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课堂上要引领孩子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一座是思维的高山,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观摩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疫情状态下的紧张教学,我常采用输入式、填充式、死记硬背式等教学方法,似乎也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些语文知识,但这绝非成功的教学,如果长期使用,必然削弱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大为不利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造性人才的全力打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对“核心素养”的诠释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维度来定义。站在“思维能力”领域,课标以“语文学习任务”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其实质是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从而落实实核心素养中的理性思维。因此,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抓住教材中提升思维品质的点,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和提升,从而让语文课堂活动更加高效。
识字篇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古老的文字又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描摹而创造的。但如果单纯地讲字的本意、引申义那难免是枯燥的教学活动,对于低段的学生也是相当有难度的。但是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将科学识字与趣味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遵循着汉字的规律,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一些象形、指事、会意类的字可以运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把字的音、形、义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教学课件呈现这一过程,对于揭示汉字特点,既使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神韵,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又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角”字的识字教学时,便可以演示角字的演变历程,先出示象形文字
,让学
生猜一猜他看起来像什么?(牛角)课件随机出示牛角图,再逐步演示 ——
—— ,这样角的音和形便在这演变中引出来,原来它的本意便是兽角,进而学生们便能有此联想到羊角、鹿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羊角在羊的那个部位?这样教师再引申到墙角、角落等等。
教学“秋”这个字,孩子们说利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忆,禾加火就是秋天的秋了,那老师就可以进一步问:为什么秋天的“秋”会有火呢?启发学生的思维,顺势带出“秋”的字理:秋,古时候春耕时人们要灼烧龟甲卜算一下秋天的收成如何,到了秋收时节,看看谷物收成是否如龟卜预言的结果。所以古人在造“秋”这个字时有禾,有火。接着又可以说:秋天在现代指的是一个季节,你还知道哪些季节?这样就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积累起来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认识其他汉字的时候,学生便会主动去思考为什么这个汉字会有这个部件,它有什么奥秘呢?
阅读篇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让生从乐思到善思,从而有利于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叶圣陶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滔滔领受。”这说明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教师之激发。
富有创造性的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对于新事物总要主动进行探索,提出各种各样的怪问题,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的强大内部动力。
《秋天》是一首诗歌,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课前我先带学生看校园内的秋景,看石榴,闻桂花。课上引导学生与实际秋景联系起来,学生进入情境,在品词析句时,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从而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但是课上学生情绪没有我预期中的饱满,秋之美只留在字面上,根本没有停留在孩子的心上,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激发起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美。
我请学生课后去采集落叶,通过观察五宝(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看:不同落叶的颜色,形状,虫咬的洞洞,叶脉,裂痕等;听:风摇树叶的声音;闻:树叶的味道青草味、臭味、太阳的味道等。尝:香、涩、苦;摸:光滑,刺手,软软的。再想象树叶会落到哪儿,干什么?学生的奇思妙想充满童趣一-也许会落到小河里,变成蚂蚁的小船,蚂蚁高高兴兴地去远方旅行;也许会落到鸟窝里,成了鸿的被子,鸟感到舒适又温馨,在甜美的梦乡中乘着树叶~飞毯去追寻太阳升起的地方;也许会落到小姑娘的家门口,小姑娘捡起来夹在书页里,变成书签。小姑娘时不时地翻开书来欣赏...
在秋天的背景下,借助秋风、秋雨、秋阳,秋天植物的特点清晰地现秋天的美。适时地加入一些小动物,例如一只蚂蚁、一只蜻蜓,这些植物便多了情感色彩哦!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物可以结合进来,为描写植物服务,例如蟋蟀不再嘹亮的歌声、流水带走飘零的落叶。
教师的教学贵在设疑,学生的学习贵在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动机。没有思维的学习是没有价值的学习,没有疑问的学习是没有成效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情境,既要设疑,又要激发学生有疑。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设疑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设疑,应坚持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特斯基曾说的“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必须越过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走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前面,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学习状态。”
《小蜗牛》这篇课文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科普童话,通过小蜗牛三次去树林里的故事,帮助小读者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蜗牛爬得慢的特点。课文内容与读者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可自然引发读者的思考、感受,进而引导小读者表达。讲完故事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提一些情节性的问题,没有局限于故事本来的几个简短语句,而是引导孩子质疑,并围绕疑问展开联想。
播放《快乐的小蜗牛》创设情境场,蜗牛爬啊爬啊,终于旅行回家了,孩子们蜗牛为什么爬过了四季呢?“它爬得太慢了。”真的只有这一个原因吗?会不会像“龟兔赛跑里边的乌龟……”“睡着了。”还有可能?“四季太美了,它看风景,忘记回家的时间了。”真的吗?
小蜗牛爬啊爬啊,来到小河边,看见柳树真的发芽了,看着看着,它突然发表感叹:“春天就只看见了柳枝发芽,多么单调啊!我还是回去吧。”这时,一只小鱼游过来说:“谁说春天就只有柳枝发芽啊,你摸摸水温变暖了,再听听,冰雪融化了,泉水叮咚叮咚,它在欢歌春天的到来呢。春天美着呢?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告诉小蜗牛吗?”《花和蝴蝶》这下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都争着说春天的美!
兴趣盎然地说完春之美,再转战夏之乐《小跳蛙》,秋之爽,冬之韵《狮王进行曲》,通过孩子的联想,那随四季转换不断变化着色彩的美丽的小树林,如同真的呈现在眼前一般,孩子们都为这隐含于故事中的色彩美而陶醉了《欢乐颂》。
这个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联想说说四季里大自然的变化,引导学生养成乐于观察的好习惯,相机进行语言思维训练,说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以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似顽皮、淘气甚至有些荒唐越规,但却包含着创造力的萌芽。教师应剖璞见玉,善意引导并加以点拨。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给予扶植和保护,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创造力。
“思辨性情境场”是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指向思辨性能力发展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一任务要结合最近发展发展区理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桃”,此原则设立的真实的情境场,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充满未知的期待当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具体的路径。如教学三下《守株待兔》,可以设计“街头巷尾说宋人”的大情境,驱动学生学习。
设计“街头巷尾说宋人”这一整体情境;依次此情境,紧扣“说”,可以依次创设三个连续的小情境。
情境一:当日傍晚,宋人得兔归家,街头巷尾,向左邻右舍“夸耀”;
情境二:次日清晨,宋人空手出门,街头巷尾,左邻右舍“刨根问底”;
情境三:多日后的傍晚,宋人空手归家,街头巷尾,邻舍“议论纷纷”。
以上开放性的,又有实际表达需求的情境题,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思辨性阅读的前提是“读”,要让学生读懂作者、读懂文本,不能“误读”和“乱读”;在读的同时激发好奇心,不断设问、不断发现、不断比较、不断质疑、不断求证。在这一意义上,学生的“读-(思-辨)”是三位一体的。
此过程为了说清自己的观点,需要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进行语言、思维的加工,输出自己的观点。这点正是新课标“教学提示”第二条:“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习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体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那么我们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让语文课堂站在“思维能力”领域,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思维飞扬。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