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段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泸县玄滩学校 罗霞
摘要:识字教学对于低段语文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识字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识字教学的结果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审美意识的培养都有很深远的影响。针对识字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常用的一些识字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巩固识字的效果,并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最终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我们在低段语文的教学中要重视识字教学,加强识字教学的宏观微观的研究,改变重复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和效率。
关键词:低段语文;识字教学;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与写字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综合运用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识字能力。第一学段应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要求会写,合理安排识字的量。一年级第一、第二学期会认的字大致安排250个和350个,其中二分之一的字会写。应先认先写《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字,充分发挥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组字构词能力强的特点,打好基础,举一反三。”[1]可见识字教学对于低段语文的重要性。识字能力是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基石,又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学生如果自己学会识字,具有识字能力,就能够自如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达交流、阅读理解等,对他们终生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有人认为识字能力就是叫学生把教材上的字记住,会组词造句,就算万事大吉,然后把它们“束之高阁”,等复习时,再拿出来让学生抄、组词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遗忘,所以我们在识字教学中也要有目的地进行思维训练。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呢?低年级语文教学应以识字为主,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然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性的,它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的整体出发,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正音、析形、释义和书写等基本功的同时,进行多方面的思维训练,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关注识字兴趣,快乐识字。
(一)边玩边学,快乐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喜欢识字呢,这就要想办法提高孩子识字的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可以把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变成一件学生非常喜欢的事情,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在识字教学中,要把“找朋友”、“送青蛙过河”、“气球飞了”等游戏活动引进课堂,寓知识于游戏之中。深受学生欢迎的游戏形式有很多,我们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如:
1.找朋友识字
例如在学6.《画》的时候,老师可以把生字卡发到学生的手中,一个学生拿着 “远”字说:“我是 “远”,谁来和我做朋友?”另一个拿着“看”的学生马上出来和“远”合在一起,说:“我是 “看”,我和“远”组成“远看”。”全班读“远看”,“远看山有色”。在教学形声字时,把偏旁和独体字写成许多卡片分给同学。请一个学生先举着手里的偏旁站到讲台上。如教学“问”等字时,手持“门”的同学站上来,问“谁来和我做朋友?”手里拿着“口”字的同学就上台说“我和门在一起,组成问,问号的问,问号就像小耳朵......”
2.猜谜识字
猜谜是一种很受小朋友欢迎的一种游戏,根据儿童好奇心强这一特点,编一些谜语让学生猜,也可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编谜语。编的好的可获得“谜语大王”称号。学生兴趣很高,编得五花八门。猜谜不仅可使识字教学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猜字谜方法很多:第一种,组合法。根据谜面的暗示,用笔画进行加减,组成一个字,如“又长了一寸”就是“对”字,“山上还有山”是“出”字,“一个人”是“大”字。第二种,象形法。从形象上去研究所描绘的字,如“两人土上背靠背”是“坐”字(学生自己出的谜语)。第三种,会意法。要求猜谜人根据谜面意思,联想出谜底来。如“人在树旁”即“休”字。另外猜谜语可分为猜字谜和猜物谜两种。如教学“全”字时,可让学生猜字谜:“一人胆子大,敢把大王踩脚下。”学生在愉快之中即学会了“全”字,又巩固了“人”和“王”字,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能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可谓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中也可以编一些物谜让学生猜,使有形的文字与事物结合起来。如“雪”字可以编成下面的谜语: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通过猜谜语,学生不仅知道了雪花的形状、特点,而且使“雪”字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的谜语能引起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之中识字,更重要的是久记不忘。猜谜语虽然是简单的活动,但很有趣,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3.字族识字
给一个字连续换几个形旁,让其余同学分别读出这几个形近字,把它们还原到课本里,给它们组词、造句。再编成儿歌,可达到记忆并区分形近字的目的。如一年级上册“也”字族的字:也字加上三点水是“池”,还原课本:“池塘里的水泡泡说:我能当个小句号”,“水池”,“有水能养鱼”;也字加上单人旁是“他”,还原课本:“天地人,你我他”,“他们”的“他”,也字加上女字旁是“她”,女性她,“她们”的“她”;也字加上提土旁是“地”,“天地人,你我他”中的“地”,“有土能种地”,“土地”的地。为什么识字要还原课本,因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构成语言的一条基本规律。
4.想象画面识字
小孩子的想象能力特别强,在教学中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比如我在教学“要”这个生字的时候问孩子们:“你们想和‘要’字交朋友吗?”孩子们很大声地说“想”。我继续说:“如果要跟它交朋友就要想办法记住它,你们开动自己的小脑瓜,想办法记住这个新朋友吧。”孩子积极的举手发言,场面十分热闹,有孩子说“西女‘要’”(分一分的方法),有孩子说把“妈”的“马”换成“西”(换一换),有孩子说“要”头上的和“西”有区别,还有孩子说“要字的下面就像一张桌子,上面就像桌子上放的一个瓶子,瓶子里有好吃的,一个小孩就在桌旁要吃的。”......这就是小孩子的思维,富有生活化,还很有趣,我当时都惊讶这些孩子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真的在用自己的方法去记住这些生字宝宝。既开动了脑筋,又巧妙地记住了生字。
(二)儿歌教学,快乐识字
儿歌由于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而深受学生的喜欢。在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有很多很多的儿歌,如识字课文《日月明》“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二人从,三人众,双木林,三木森,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边读边想,边读边唱,很容易就学会了,比如本学期一年级上册县套题第二套最后一道看图猜字谜的题,很多孩子嘴里念着“日月明”,立刻就写下谜底“明”。“真”字:“一横长,一竖小,放个具字真正好,真字里面是三横,少了一笔也不行”。
儿歌教学让学生感觉识字很有趣,兴致也高,能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给学生乐学创造了条件。用“大”加一笔,有学生就很喜欢变成“太”字,因为他说:“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一边说一边就唱起来了。
(三)识字比赛,快乐识字
低年级的小学生好胜心强,一提起比赛,他们就很感兴趣,所以在识字时,穿插一些比赛,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如:认字比赛:教师把一个单元所学的生字和一些虽然没学,但经常接触的生字写在纸上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认识的字下面画横线,然后老师收起来,利用课间把学生叫到面前挑出他会认的字考一考他,比一比谁认的字最多,认的多的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这样既不占用课内的时间,学生又很感兴趣;组词比赛:教了生字,让学生口头组词,看谁组得多,这种比赛一般就在课堂上完成;还有听写比赛、开火车比赛等等。教师可以4个周总结一次,评选出一批“识字小能手”,给他们颁发奖状,让“小能手”们与同学分享识字心得。在比赛活动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轻松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是:“认识有关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等方面的常用字;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3]言外之意,学生的识字不是指局限于课本,而更多的是要放到生活里去识字。
在生活里有目的地观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观察是智力的窗口,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着的。(没有思维的观察不能称其为观察。)又因为低年级儿童对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的知觉占优势,精细的辨别能力尚差,空间知觉的精确性和分化性还不高,注意力还很不稳定,不会对字形主动进行集中深入的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都是由问题而起的。”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老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以使其有目的地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激起求知的愿望和要求,使识字教学在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氛围中进行。不仅能提高识字效果,还能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充分发展。
在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图画、活动、多媒体等来进行直观展示,可以使识字教学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化静为动,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有趣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衔接学生的生活实际:
1.实物与识字
把实物与汉字结合起来,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轻松掌握汉字字形、字义的目的。如学习“尖”字的时候,让孩子们把铅笔笔尖拿起来,观察一下笔尖上下部分的大小,再说一说,那么孩子很快就能体会“小大尖”了。学习“笔”字时,可以出示一支毛笔,让学生观察毛笔的上面(笔杆)是竹子做成的,下面 (笔尖)是动物的毛做的。因此“笔”的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毛”字。这样识字直观且有效。
2.表演与识字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有时候做动作可以使学生对生字有充分的了解,甚至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学习“看”时,我们班有个学生就忍不住从座位上站起来模仿孙悟空的动作,我立刻邀请他上台表演,让其他学生观察他是怎么看的。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像孙悟空一样“把手搭在眼睛上就表示看”。“看” 是由“手”字变形和“目”字组成的一个新字。
3.实验与识字
不是只有科学才做实验,语文也能做实验。生活中的小实验能使人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并对它有充分的了解甚至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学中也可以把实验带到课堂上,如教学“火”字时,先用火柴点燃一根蜡烛,让学生观察火的形状,体会与“火”字之间的联系,然后又用一块玻璃向下一压,火就灭了。顺便引导学生,火上加一横就是“灭”,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不仅记住了火和灭的字形,还了解了字的含义。
4.多媒体与识字。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古老的汉字又是根据事物形状描摹而创造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这一过程,对于揭示汉字特点,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神韵,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是卓有成效的。
如在教学“贝”字时,教师用flash制作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贝”的造字过程一目了然。
三、遵循汉字规律,巧妙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2)“先认先写基本字,学习部首检字法,尝试发现汉字的一些规律,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常用字。”[4]
一个汉字,有四个“基因”密码:声音、图象、意义、符号,这四者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会意字,其“语义”与“符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看到“采”就让人想到“手在树上采摘东西”:象形字、指事字,其“图象”、“符号”和“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马”字,本身就象一匹骏马,“上”,多像一人立于地平线上;形声字的“图象”、“符号”、 “意义”和“声音”之间都有联系,“妈”字 ,左边是形旁,表示意义,右边是声旁,表示读音,联系生活,妈妈的辛劳就浮现在眼前。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若能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规律,把握这些规律,就能实现“多识字、快识字”的目标。
1.图文结合,插上想象的翅膀
相对于文字,低年级孩子对图画更感兴趣。这也是由于他们年龄的特点,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字配“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使学生生动地识字,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教“鱼”这一个生字时,我就根据孩子们对这一个字的理解,在黑板上把这个字生动地画了出来:斜刀头是一条鱼的头,田代表鱼身,下面一横表示鱼的尾巴。学生的想象真有趣,把他们的话变成了生动的图画,收到了很好的识字效果。
2.会意字里的思维训练
在教学会意字时,我们常利用会意字的“语义”与“符号”之间的巧妙联系,指导学生分析和想象,以理解字义,记忆字形。如在认识“休”字时,学生就说一个人靠在一棵树旁,他想干什么呢?哦,原来是想休息一下,所以这个字就是“休”,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识字的乐趣,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3.形声字里的思维训练
据统计,在汉字中,形声字约占82%。利用形声字“图像”、“符号”、“意义”和“声音”之间的联系,采用形声归类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大部分汉字。[1]
形旁归类。有同一种形旁的字往往在语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草字头的字都与植物有关。如采莲的“莲”,“草”“花”等等。教师在生字教学中,可以打破课文中先后出现的顺序来,按照一定的内容来分类识字。如提手旁的字,让学生找出生活中见过的或学过的带有提手旁的字(打、拍、挂等),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字都与什么有关,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字都与手有关,然后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自已总结出,因为它们表示的意思都与手有关,最后再让学生想好办法区别这些字的不同之处。这样学生不仅学的方便,记的简单,又向学生渗透了汉字的构字特点。
声旁归类。带有同一种声旁的字往往读音相似,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因而,需经常进行归类复习。如学习了“莲”字,学生在做题时遇到了“连一连”的“连”,学生就问我这两个字是不是长得很像,而且都读lián,学生其实很会观察,也很爱动脑子,我们只需要加以引导,归类,让学生更长久地记忆、识字就可以了。
四、思维不拘一格,自主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既包括纸质资源,也包括数字资源;既包括日常生活资源,也包括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既包括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重要问题、学业成果等显性资源,也包括师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隐形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类课程资源,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5]由此可见,识字教学的场所不仅仅是课堂,还应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一)巧用口语交际,自主拓展识字
教师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每一次口语交际都有一个主题,引寻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动手、动脑去收集资料,并交流收获。交流之后,还可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如教学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一课时,先让学生课前认识一些不同的场所,上课的时候老师出示学生搜集的场所名称自由识字,学生都高兴地把自己搜集的字分享给同学们,然后进行情景表演明白什么情况应该小声说话,什么情况应该大声说话,通过展示,学生又认识了很多生字。
(二)授之以渔,自主拓展识字
学生生活在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
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向他们眨眼;看电视时,荧屏上的一个个字幕也在不停的闪烁......生活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识字环境。我们应该把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联系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在识字的过程中,简单机械、枯燥无味的方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生字也不易记住,为保持学生识字的热情,增强识字的效果,我常常用以下方法:
1.利用熟字来记生字,如熟字加偏旁,熟字减偏旁,熟字加熟字等。这种方法不仅复习巩固了所学生字,而且增强识记新的生字的效果。如:“又”加上“寸就是“对”,“对”字加上木字旁变成“树”,“全” 字去掉人字头就变成了“王”。“二”加一竖可以变成“土”,也可以变成“干”。在教学生掌握字形时,可让他们采取多种析形和记忆的方法。如“天”字:大字加一横;人字加两横;一字加大字;二字加人字。
2.比较法。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存在着许多形存在着许多形近字,这是学生识字的一大障碍,稍不留神就会混淆不清。如教学“兔”和“晚”时,我先要求学生比较两字的不同。“晚”的右边不是“兔”,它比“兔” 少了一点,因为兔子有一条短尾巴,你们可千万不要把兔子的尾巴丢掉了,不然它要成秃子啦,明年兔年它没准不喜欢你哟。学生哈哈大笑,也在笑声中分清了这两个字。
3.交流法碰撞识字的火花。
学生掌握了这些识字方法,我们在学习时就不必要逐个讲解,如学“星”字时,可以问学生,这个生字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你是怎么学会的?
生:我认识“星”,这个字我在泸州“红星村”的指路牌上看到过。我问妈妈,她告诉我这个字叫“星”。
生:我也认识“星”,夏天夜晚我见过。
生:这个“星”字我早就认识了,我哥哥的学习机上我见过。
生:我在小时候听的儿歌里听过,“红星闪闪放光芒......”。
生:写“星”这个生字时,要注意那一竖要把上下两个部分都连起来。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改变识字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识字效率低下的状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和巩固生字,在学习中体会乐趣,才会真的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
参考文献: [1] [2] [3][4]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