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核心素养 构建学习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读后感
泸县云龙镇学校 崔春丽
尊敬的领导们、专家们、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关注核心素养,构建学习情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为了把这最复杂、最崇高的教育做好,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既然如此,我们自然要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本书。
一、强化育人导向
2011版课标基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描述十条课程总目标。2022年版课标的课程总目标继承了2011版课标凝练的文化体认、价值引领、学习习惯和方法、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等方面的核心要点,同时从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来描述和呈现九条总目标内容,融入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新要求。比如,强调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以及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突出语文课程“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小学生建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等。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义务教育新课程依据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培养目标,建立从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再到教学目标的层级化“树人”目标体系,强调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育。
打个比喻,如果说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想得到的美丽”,那么课程标准就是“看得见的风景”,而教学目标就是“走得到的景点”,这种层级化、一致性的“树人”目标体系使“看得见的风景”既能对准“想得到的美丽”,又能落实到“走得到的景点”,使教师理解并践行从“教书”走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构建学习情境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整体要求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设置了包含三个层面的六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设置秉持三个基本原则:坚持以文化人,加强语文基础,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在学习内容主题上,重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穿始终;同时,也涉及外国优秀文化 ,以及日常语文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语文学习任务群是由若干同类任务的学习单元组成的课程群组。
小学语文课程包含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第一层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含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一个学习任务群;第二层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含“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第三层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含“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两个学习任务群。
三类学习任务群将文本、知识和能力训练融入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融入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追求学生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融通。与中学语文课程比较,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更注重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基础能力。
比如,围绕李白《望天门山》、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刘禹锡《望洞庭》,给三年级学生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有老师安排学生讨论类似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诗人,你看到这样美好的景色会想到什么?这种问题情境看似真实,实则虚假,学习内容看似深刻,实则浅表。如果变换一个角度提问,学习情境会更适切一些。比如,请根据老师刚才对三位诗人的介绍,以及自己朗读诗歌的感受,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尝试推测诗人看到这些美好的景色会想到什么。后一种问题情境在教师“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又结合学生的个性体验,更符合学生诗歌学习的规律。
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特质、相互关系和功能指向出发,我们可以融合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个维度来建构学习情境。
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文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达方式。
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关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认。
跨学科学习情境侧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这三类学习情境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每一个学习任务群可以融合多种学习情境,也可以侧重于某一种学习情境。
比如,教学“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教师可以围绕日常生活建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商业街的标牌广告、博物馆的介绍,研讨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性问题,分享自己的个性看法;还可以就广告对语言文字的滥用来辨析其中文化内涵的缺失,从文学体验维度来建构学习情境。
“真实”的学习情境既可以是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再现,也可以是符合生活逻辑的语言交际场景的虚拟,设置的问题应该是紧密联系语文学科、学生主体和社会生活相关的“真问题”。“有意义”就是一定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只有通过建构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才能引导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实践空间中体验、探究,学会运用语文积累解决与自己学习、成长相关的现实问题,逐渐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我们读懂、读透新课标,领会新课改精神,探索指向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将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育体现在每一节活生生的课之中,在发展学生的过程中也成就我们自己,我想,这就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初心使命。
我的汇报结束,欢迎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倾听!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