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泸县实验学校 唐孝琴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就必须时刻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想思考、会思考,在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进行思维训练呢?下面结合我们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一、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形象性
当今情境教学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与学生均已广泛认同了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何为情景教学呢?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对一定事物的形象描述或模拟设置一定的环境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的感觉,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教学方法。语文教材的篇章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在他们的脑海里呈现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借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以增强课文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特别是诗歌教学,培养思维的形象性尤其重要。例如:《赠刘景文》一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写得语言精炼、富有诗意。但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它精深难懂。这句诗的意境优美,内容仿似一幅画,于是出示夏季和秋季两幅荷花图,并从“擎”字入手,告诉学生夏天的荷叶高高顶在水面,像用手撑着一把伞,而现在已无这“雨盖”了,你觉得那是什么季节?瞧,菊花这里也败了,只有几枝枝条还凌霜傲雪,你感觉到了什么?这样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脑海里早就呈现了这些秋天的景色。于是在一番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后再去读这一首诗,自然好理解了。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牛郎织女》(二)自学导读中提出“联系上一篇课文,说说如果给《牛郎织女》绘制连环画,你打算画哪些内容,每幅图画配什么文字。”《牛郎织女》是一篇比较长的民间故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激发学生的想象,把牛郎和织女变成鲜活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理,在小学生懵懂的心理留下爱情的美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学们异常踊跃,任务完成不错。再如教学《黄继光》一课的重点段落,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突然站起来?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又站起来了?此时,学生心理发展出现了障碍,我播放录像《黄继光》中部队攻占597.9高地部分场面。那机枪声、大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连成一片,学生仿佛置身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黄继光奋不顾身地靠近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等情景历历在目。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排除了思维障碍,对课文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这时,我再让学生答题,他们一改过去照本宜科的现象,而是用自己的创造性语言回答得有声有色。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形象性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丰富教学经验的总结。
二、比较鉴别,培养思维的深邃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人们思考问题鉴别事情真伪的最基本的方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同类相似之比和同类相异之比的方法来分析课文。同类相似之比是指把两个事物在性质特征等方面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如我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如学习了柳永和晏殊的词,通过分析比较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出他们在风格上的相同之处,那就是凄婉伤感。《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一文章,我们也可以设计对比阅读:
| 客家民居 | 傣家民居 |
地域 |
|
|
民居的样子 |
|
|
民居的结构 |
|
|
民居的作用与价值 |
|
|
民居的文化 |
|
|
这是引导学生进行聚合思维训练,发现两篇文章在描写过程中的相同视角。比如,都从地域、民居的样子、民居的结构、民居的作用及价值、民居的文化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经历思维的分析与提炼,从整体上进行比较。
而同类相异之比,则是将两个事物的性质特征等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如同是吟咏梅花,南宋的陆游和现代的毛泽东都非常出色,但由于不同的创作主题以及不同的时代决定他们笔下的梅花,所蕴含的意义也大相径庭。陆游《卜算子.咏梅》上阕“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凉、饱受风雨之苦。下阙“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到了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这何偿不是诗人自己的写照?陆游生活在极贫极弱的南宋壮志未酬,悲愤不已,使得陆游笔下的梅花带有凄婉悲怆、愤世嫉俗、孤芳自赏,惨败飘零的意蕴。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写出了梅花的坚韧不拔。毛泽东生活在金戈铁马、激情澎湃的革命时代,他笔下的梅花,赋予他那种独立霜雪、自强不息、乐观从容的傲骨风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多比较、多鉴别,发现不同的作品的区别,进一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六下《北京的春节》课后习题: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这是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这也是同类相异之比,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不仅不同的文章可以比较阅读,同一篇文章内也可以比较。如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文章很长,讲了狗熊通知森林里动物开大会,因为没弄清楚通知的几个条件,来回通知四次,前三次作者用的是一样的段落,第一次通知没说清楚哪一天开,第二次通知没说清楚具体时间,第三次通知没说清楚开会地点,第四次通知把前三次缺的条件补上了,动物们才明白怎样开会。在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段落的共同点:每次通知句式一样。再通过读课文找出不同之处,学会里面出现的小动物不同,缺少的通知的条件不同。通过梳理,调动了大脑思考,发展了思维力,更容易理解和学会课文知识。
通过比较阅读,同类相似之比和同类相异之比的方法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的理解,看清这些文章在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点或相异点,便于理解记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阅读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可以说,用好比较阅读的方法,能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教育心理学理论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而引发出来的。《论语》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众多的名言警句都在向我们昭示一个道理:学习从思索开始,思考从质疑开始。其中涉疑思维的导火线能使学生产生疑虑激发,激发学生思维上的波澜,让学生去思索探究,发现事情的真相。在词句品味时设疑。作品精彩靠内容,内容精彩靠语言,语言的魅力则体现在重点词、关键句上。把握有关词句设疑研读,驱动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内容,获得情感熏陶。因此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掌声》一文时,我抓住了英子上台下台走路都是“一摇一晃地”。问:这两个“一摇一晃”是同一个意思吗?不是,前一个表明因子在犹豫和害怕中上台的,而后面一个“晃”字尽管走路仍然如此,但此时她的心情完全不同,后来的英子是非常自豪的,没有先前的胆怯和自卑。同一个“晃”字,却喊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啊,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设疑,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授知的状况,消除学生心理上的依赖性,是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成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的权利充分挖掘出来,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突出关键性的词句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领略遣词造句的妙处,要让学生把这些词句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细细揣摩,反复回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整整烧了半个小多钟头才渐渐熄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就问学生两处“才”意思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加以比较,在具体的语境中,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战士们不忍看,因而感到时间过得慢,第一个“才”表示时间长;第二个“才”是发起冲锋后,战友们怀着为烈士报仇的强烈感情杀向敌人,战斗结束得很快,这个“才”表示时间短。又如“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是个比喻句,作者为什么把他比作石头呢?烈火中的邱少云与千斤巨石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这样设问,让学生从千斤巨石的特点上感受到邱少云的纹丝不动、一声不吭、意志坚强、形象高大。如《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一词,《鸟的天堂》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都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四、动手操作,培养思维的实践性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而动手操作是实现这一过渡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做到手脑并动,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思维。正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他更加明智,脑、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领会,也开动了学生的大脑。比如低年级学生做生字卡片,并给卡片配上自己喜欢的卡通图画或图案。《竹节人》这篇课文围绕“乐趣”这个词来写,通过对“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描写,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但现在的学生都没见过竹节人更没玩过,所以为了让学生领会课文内涵,在课前教师就教会学生做竹节人,上课同学们再一起“斗”,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就更容易理解,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化成具体可感的事物,在动脑与动手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小学第八册《鲸》这篇课文,在学到“鲸每天都要睡觉,它们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朝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逃窜。”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纸鲸”,一边听教师朗读相关的语句,一边做演示。这样,使动手操作成了获取语文知识与学生能力之间的一座桥梁,大大帮助学生理解了鲸睡觉时的生活习性。教《田忌赛马》,讨论“为什么孙膑的办法最好?”时,让每个学生都剪三匹纸马,涂上颜色,标明上、中、下的等次,让学生上上下下的摆过来,摆过去,证明惟有孙膑的办法棋高一着。
五、语言表达,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中心,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而训练学生用语言来表达的同时也能促进思维的展开。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想说,鼓励学生敢说,训练学生会说,由浅入深,逐步发展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第5册第1课,《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首先老师问画面上有什么?有的学生便杂乱无章的说,学生、教室和学校等等,有的学生容易观察不细致,漏掉了画面上的内容,这时学生语言表达还没有条理,说话思维不连贯,因此这时要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把画面上事物有条理的表达出来,再对画面进行全面分析,挖掘画面的内容,如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强壮的枝干上有什么用?小鸟在树枝上不叫,想什么?通过画面能反映什么?学生通过想象,运用语言完整的表达出画面内容。这样经常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能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刘光梅老师教学《走月亮》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排比的修辞手法,设计了一组说话练习,第一步,拓展仿写: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照亮了——。这只是想象填地点。第二步,学生在初步了解排比的特点之后,让学生自己写排比句,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问题,教师还是运用了填空的方式来降低难度。第一个说话练习:我家的桂花真香啊!香得沁人心脾,香得——,香得——。第二个说话练习:一阵秋风吹来,吹动了——,吹乱了——,吹跑了——。这三组练习,难度层层加深。第一个练习填地点,简单;第二练习出示了例句;第三个练习连例句都没有。通过这样的说话练习,学生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就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陈学凤老师在教学《黄山奇石》进行说话练习时,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导游”这一教学环节完成课后题,陈老师也是分成三步完成:第一步:给这三幅图取名字。第二步,用“好像”“真像”想象石头的形状说话。第三步:我是小导游介绍。在陈老师精心指导下,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这不仅教给了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夯实了学生的文化基础,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未来的思想武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不胜枚举,以上方法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老师去探索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借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语文的教学真正发挥基础教育的功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成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