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着力打造精品课堂
余敏名师工作室 黄 敏
语文是祖国的母语,承载着传承祖国语言和文字文化的重任。一切素质教育都缘于语言文字的学习,由此可见,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先导,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就是在教学中通过点点滴滴的行动,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告诉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扮演好这个任重而道远的角色呢?我认为应该着眼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让低效课堂变身为高效课堂。只有走“高效课堂”这条路,才能顺应“课改”要求,才能响应“减负”的号召。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顾名思义,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指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学生而言, 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的协调发展。高效课堂,就其教师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效课堂的标准有哪些
怎样的课堂才算高效课堂呢?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深入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解惑,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三、对高效课堂的正确认识
如何正确认识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并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课堂。首先“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课堂。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要从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入手,努力上好每堂课,使学生能从中学得到更多的东西,至于用何种方法和手段,则需要我们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效课堂” 只有更高,永远没有最高,课堂教学虽然有“法”,但永无定“法”, 这正是教师的发展之道,是教学科研的魅力所在。
其次,“高效课堂”是一种教育责任。即要求我们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高质量、高标准地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高效课堂” 之“高效”不应该以教师教得如何为衡量标准,而应该取决于学生学到什么,学得如何为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要从其效率和效益两个层面来体现、评估。效率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受益程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课外学业负担方面; 效益就是学生所受教育教学影响的深度,其中包括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点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 学习毅力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方面。因此,高效课堂应是教师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手段,高水平地达成培养人的目的的课堂;高效课堂应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有效结合的课堂。
四、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之策略
(一)精心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每一位语文老师对于所执教的教材都应有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每篇待授课文,备课时都要抓住其重点,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取其精华,安排教学尺度。“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关键点,深入突破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备好一堂课方法很多,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
1、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要面面俱到,胡子眉毛 一把抓。
2、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一讲到底或教师自问自答。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习任务适时抛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回答。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并能深入思考的问题。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也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且针对不同的学生所提的问题难度也应该有所不同。
3、科学设计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少布置一些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作业,多布置一些有启发性、思考性的作业;做到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布置可选择性、有层次性的作业;做到不布置繁、难、偏、旧的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研究性的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进入 “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一一学生应付作业一一教师随意批改作 业一一教师再随意布置大量作业一一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 环,减少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 因此,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需要做到的。
(二)拓宽思维空间,拓展语文的外延。
学生在学习中要运用到眼、耳、口、鼻、舌、心等器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来提高课堂效率。语文教学也该如此。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按佛念经,就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从知识角度来讲,教材只是一个点,一个引子而己。要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还得放眼于生活、社会。所以,教师要深入教材,探究它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教材中所揭示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会广阔,思维的闸门才会打开。在(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一课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我“的母亲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疲惫、劳碌地工作,赚来的微薄工资依然不够养活全家,在这种艰难的境况下,我竟然去找她要钱买书。可是,母亲居然毫不犹豫地把来之不易的仅有的一点钱给我买书,此情此景下,“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在这段教学中,我在学生体会到母亲的劳苦、艰辛和母爱的伟大后,然后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自己生活中“鼻子一酸“的经历。有的学生写感动的,有的学生写难过的,有的学生写委屈的”鼻子一酸”的经历。其中小杜同学的这段话让我特别感动:“一次,我上楼找东西,不经意间翻到一个破旧的本子。我好奇地打开一看,上面歪歪扭扭地记着父母这两年来四处打零工的时间、地点以及工钱。看着这些粘着泥土模糊且凌乱的字,想到父母的艰辛以及对自己和姐姐的付出,我的鼻子一酸,眼睛禁不住湿润了。”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广阔了,感情的闸门也打开了!不但从课文中更从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无私的爱了!
(三)不断探究教法,重视学法指导。
探究教法,就是探究怎么教的问题。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里有两个“法”,前一个“法”,指的是教学的法则、规律!后一个“法”,指的则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造成“教无定法”的主要因素有:教师素质的不同、学生素质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那么教师该怎样根据自身素质和学生素质以及教学内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呢?
1、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2、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教法。
课文的特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深浅度不同,选择教法也就不同,这就是“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异,不可千篇一律”的道理。比如五年级上册的《少年中国说》和《太阳》两篇课文的教法就大不相同。前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教育的,行文气势磅礴的文章,在教学前,一定要让学生查找作者梁启超以及与本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在教学时,教师也要不遗余力地介绍本文的历史背景,同时还要留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教学。而《太阳》是一篇科普性的说明文,在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以及它与人类有怎样密切的关系。教学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学或小组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
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对象,教学方法也就不同。
4、根据教师本人的风格选择教法。
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素养、专长等不同,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风格就不同。一种好的教法未必每个教师使用都有效,这也是有些教师模仿别人往往不成功的道理。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譬如,长于言辞、朗诵的,可从讲析、范读方面下功夫!反之,则可以从训练、板书和运用教学媒体方面努力。
5、当然,在探究教法的同时,还要重视学法。
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运用的方法。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多么的重要了。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在这方面少下功夫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生受益。虽然学习方法众多,但是也不是每一种学习方法都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所教内容或特定情况灵活、客观地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和盘托出。为了教学生会学习,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因为质疑的过程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提高的过程。 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学会“发现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一一再发现问题”,进而变“学会”为“会学”,最终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四)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激情。
教师精心地把课备好了,“因材试教”的教法也选好了,准备拓展的内容也定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东风”又是什么呢?是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等职业素养。
1、老师高涨的热情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参与教学活动。
老师如果前一天晚上没有休息好,第二天上课精神萎靡不振,说话无精打采,学生很快就会被老师的这种状态所感染,也就不能积极地与教师配合。最终这节课堂 就变成了一节低效的课堂。比如下午上课的时候,有的学生由于午休时写作业去了,就没有休息,下午上课时难免疲惫,所以下午的课堂常常缺乏活力——有的学生可能在“钓鱼”,有的学生可能在“钓鱼”的路上……这种时候,我要么大声地给学生讲个笑话,要么放一首激情飞扬的歌曲,要么让学生们站起来,肆无忌惮地嬉笑打闹一会儿……霎时,孩子们的情绪又高涨起来。
2、教师饱满的激情可以给自己和学生带来灵感,让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共鸣。
如果教师上课没有激情,一进教室一讲到底,一个腔调,平铺直叙,只管教,不管导,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差,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另一个前提。
(五)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学生把好老师作为他们学习的楷模,老师的勤奋敬业、胸怀宽广、幽默豁达、 严谨治学都能让学生产生崇敬、仰慕之情,从而表现出喜欢上他的课,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把讲台当舞台,视学生为上帝,把教书当事业,就一定能用爱心、用责任感、用事业心打造出高效课堂、精品课堂,最终收获教书育人的成功和快乐。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