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外阅读指导
泸县城北小学校 方彩容
一、为什么要课外阅读: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学生整个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作用。抓好语文中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感悟生活,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课外阅读的意义:
(1)陶冶情操:读到一本好书,找到崇拜的英雄人物,,心灵会感到幸福,从而强化道德、理想意识,净化心灵,一生朝着理想的目标奋斗不已。
(2)构建文化:文化的积累和建构主要依靠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各种信息、文化因子在头脑里聚集、碰撞、渗透、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
(3)储备知识:书是历史、自然、人灵魂的记载。读书,不仅能开拓视野,增添知识信息,了解和认识世界,还能满足儿童天然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提高素质: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素养、培养人格精神的有效途径,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与精神品格形成过程中的功能是巨大的潜移默化的。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语言文学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
1、 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
2、 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
3、 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
4、 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
5、 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
6、 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
二、怎样读课外书:
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读课外书籍要养成习惯。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概况,是好习惯。把书估计一下,预定若干日读完,而且如果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 。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者朋友,是好习惯。自己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其实说不好的习惯,半途而废,以及眼睛在书上,脑子开小差,都非常不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对读物进行“选读法、粗读法、精读法、摘读法”。读书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在自己的书上做上种种不同的符号。如:有疑问的地方用“?”,精彩的地方用“____”。同时也要在阅读时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有不同的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懂得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朗读体会情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的科学道理。此外,对各类文章中精彩的重点段,还要会理解、会背诵、会仿写。这样既能提高理解能力,又为写作打下了基础。
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准备笔记本摘抄成语格言、优美语句、精彩片段等。
背:贮存知识。要把摘记在笔记本里的内容搬进头脑这个“贮存库”里,这就必须经常翻阅笔记本,熟读所记内容直到背诵,这样日积月累头脑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到了写作的时候,要什么有什么,信手拈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讲:增强记忆效果。“讲故事比赛”、“书报信息交流会”
、“办手抄报比赛”。坚持天天讲,人人讲。
三、怎么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主要有摘抄型、感想型、归纳型、想像型、评价型等几种。
摘抄型:摘抄文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内容要点,或把文中精彩的片段,开头、结尾,原文照录。
感想型: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归纳型: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各段(各部分)的小标题。
想像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评价型:评价书中人物,或真或伪,或善或恶;或美或丑等等。
四:推荐书目。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