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思维品质培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例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2.四季之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语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尝试背诵课文。
2.借助关键语句,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二)思维能力目标:
1.学习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写作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欣赏语言文字中蕴含的画面感和景物的动态美。
(三)文化与审美目标:
体会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美,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完成生字教学。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思路简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1.师:生机勃勃的春天带给我们希望,骄阳似火的夏天送给我们激情,果实累累的秋天给予我们收获,白雪皑皑的冬天赠予我们团聚。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特点,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四季之美》,看看作者眼中的四季有着怎样独特的韵味。
2.师板书课题:22. 四季之美,请孩子们齐读课题。
二、回顾旧知,感受“美”
1.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四季的?
2.师:作者认为每个季节什么时候最美?
这些句子是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起到总领全段的作用。
(贴图:春 黎明,夏 夜晚,秋 黄昏,冬 早晨 )
3.师:“黎明”指天快要亮的时候。“夜晚”指夜间,晚上。“黄昏”指日落以后天黑以前的时候。“早晨”指从天刚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
4.教师小结:在作者眼中四季都有不同时段最独特的美景,就是“黎明”与“早晨”,“黄昏”与“夜晚”之间的也是有细微区别的,可见作者观察得很细致,感受很细腻,视觉也很独特。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
(一)、春天最美是黎明
1.师:一年之际在于春,首先,我们来感受作者笔下春天黎明时的美。
(1)请孩子们翻开书大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请孩子们欣赏这些图片,这三张图片与文中的哪个句子相对应呢?
(2)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天空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用了哪些动词来写出天空颜色的变化呢?
作者在描写春天黎明时,抓住天空颜色变化的过程进行了描写,像这样对运动着的景物的描写,我们把它叫做动态描写。
(4)想象画面,谈感受。
2.指导朗读。
过渡:春天的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过程多么美呀!夏、秋、冬三个季节又有着怎样的美呢?请孩子们自主学习2-4自然段,找出画面美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写上自己的感受,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二)夏天最美的夜晚
1.出示:明亮的月夜图,这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冷清)
出示:漆黑漆黑的暗夜图,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但是作者最喜欢哪一种夏夜之美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在作者的眼中蒙蒙细雨的夜晚最美,那是因为在蒙蒙细雨的夜晚有了谁?展示一只两只萤火虫图片,想象这美丽的夏夜,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本来夜晚是宁静的,是一种静态美,但是有了萤火虫闪着微光在飞行,让我们感受到了动态之美。
2.指导朗读。
3.创设情景,各种形式的朗读、试着背一背。
(三)秋天最美是黄昏
1.师:欣赏完夏夜的美,我们来到了秋天。一起去欣赏黄昏的美丽,指明生读一读。在这段文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呢?
2.师:你觉得在这一段中,作者的描写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3.指导朗读。
4.创设情景,各种形式的朗读。
5.请孩子们仿照秋天黄昏时的美,用拟人的手法,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校园里的一处景吧!
(四)冬季最美的早晨
1.师:走过秋天,我们来到了冬天。
师:凛冽的寒冬的早晨冷吗?生起暖和的炭火,手捧着火盆,如果还喝着一杯热茶,这感觉如何呢?(闲逸)与这寒冷的冬天的多么的和谐呀!铺满白霜与炭火,这一冷一暖,一白一红,一静一动形成鲜明的对比,韵味独特。
2.师读最后一句,这一句可以删去吗?可这明明是写冬天最美是早晨,为什么要写令人扫兴的中午呢?
预设:这扫兴的中午与闲逸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作者更喜欢冬天的早晨。
3.指导朗读。
4.创设情景,朗读。
四、回归全文,配乐朗读课文。
在作者的笔下,春、夏、秋、冬不同时段有着无穷无尽的美,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五、谈收获,总结:
1.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师:《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无论是春天的黎明,还是夏天的夜晚;无论是秋天的黄昏,还是冬天的早晨。作者都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出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营造了美的氛围,从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六、作业:
1.必做:背诵课文。
2.选作:继续完成仿写。
板书设计:
泸县云龙镇学校:王平堂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