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改变——感恩
玄滩镇学校 罗霞
到了四十而不惑的年龄,我以为自己跟成长这个词再无缘分,可是与余敏老师原点语文工作室的相遇改变了我原有的认知。一年过去,虽不能大言不惭说自己成长了许多,但至少可以说自己还是有了些变化。今天我就把自己的这些改变总结如下:
第一个变化是自己认知的改变。在教育一线工作了20多年,职业的倦怠,职称的无果多多少少会让人对未来感到迷茫,心灵的困顿将自己束缚在人生的壳里,使自己辨不清方向,看不到未来,所以周围很多人就美其名曰说自己佛系了,其实就是迷茫而不知所措,干脆“躺平”,我不是什么高人,圣人,自然也不能例外。
我以为此生就这样了,碌碌无为,不学无术,每天所谓认真地混着,等着,就这样吧,挨到退休就好了。内心苍凉,荒芜,凄清。有如读到苏轼的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的凄凉。
遇见余敏老师原点语文工作室让我从这种无聊的认知中解脱出来,清醒地认识到:纵使生活千般不如意,也不可自暴自弃;即使生活以痛吻我,我也要报之以歌;即便无人识我,也要热爱生活,善待自己。
认知的改变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情,对工作的热情,即便自己常常为病痛困扰,但并不影响我对生活的态度,认真负责才是最合格的人生态度。
第二,习惯的变化。我以前做事是应付的,比如学校要交三笔字的作业,照着写起,不管它好不好,有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总之完成作业就好。现在工作室每月的书法作业,我每次都是练了又练,练了再练,直到自己觉得还勉强能拿得出手来才拍照上传。我的孩子非常不理解,疑惑地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遍呢?”我说:“不多练几遍,我都不敢发作业。”她说:“为什么呢?”我就拿出手机,把工作室其他老师的作业翻给她看,她看了之后很惊讶,说原来这些老师写得这么好!难怪你说不多练几遍都不好意思发作业了。当你看清了自己和他人的差距之后,才有动力去改变自己。
就像写文章这件事,之前很久我都不愿提笔写东西,以至于后来提笔竟会忘词,忘字,即使逼迫自己写成一篇文章,自己读来也觉索然无味。硬生生拼凑完再硬生生地交上去,全当任务已完成。工作室的每月一写,说实话最开始我也是很抵触的,因为觉得它又让我多了一项任务,一种负担。但是慢慢写着,我的情绪,我的认知,我的感受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从之前的应付、拼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硬,到后来能我手写我心的自由惬意。从之前我都忘了名字的文章到后来《我与初兵的故事》,《除夕怀想》等等,写作给我带来了不同的生命体验,也让我不再拒绝写文章。
看书这个习惯更是停滞了很久,有好长时间我不喜欢看书,甚至连看教参书都是跑马观花。这种状态下,谈提升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周围大多数人都在得过且过,每日说的最多的就是抱怨学校,抱怨工作,抱怨生活之类的话,抱怨像毒瘤,会让人越来越颓废,越来越像个可怜的怨妇。要摆脱这样一种状态,只有给自己充电,用知识滋养自己的灵魂。而工作室这个平台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这一年的时间里,我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美)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蒙曼老师的《唐诗之美》系列其中一本,叶圣陶先生的《怎样写作》,林清玄的《林清玄散文精读》(其一本),(英)怀特海著的《教育的目的》,还有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生死疲劳》,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重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很多书也许读一次一知半解,也许似懂非懂,但只要开了头去读,至少都是有收获的,至少我们行进在使自己灵魂变得丰富美丽的路上。
朗读的习惯也是如此,我年轻的时候上课还亲自范读课文,直到后来声音越来越沙哑,情感越来越匮乏,也越来越不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同时也失去了张嘴朗读的自信。一个语文老师,没有把握语感的能力,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我就在这悲哀里任凭自己沉沦下去。可是工作室的平台,人人平等,人人都必须去做。于是哪怕被逼上梁山,哪怕再难为情,我也是要去做的。索性就放开自己,大胆张嘴朗读别人的文章,自己的文章,结果竟感觉顺口了,也不觉羞愧了。尤其是朗读《我和初兵的故事》这篇文章,张嘴试读,自己听读,纠正再读,反反复复,不觉枯燥,反觉越来越有意思。从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好多的事,需要自己大胆尝试,不可以等待,也不可以妄自菲薄,看轻自己。能大胆去做,纵然结局并不如意,但过程能演化为生命的营养,长久地涵养自己。
工作室也改变了我学习的习惯,以前我一外出学习,除了忙着做笔记,把学校发的研修手册写满,其它什么也没留下,过后更不会去复习。现在我们在现场学习,在钉钉上学习,在QQ上学习,反反复复地学习,促使我们去思考学习的意义,绝不可浅尝辄止,学习的程度在逐渐加深。
第三,学习范围的改变。老师是不是就只教书,只教课本的书,也只读与教学有关的书?我很多次的这样反问过自己。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觉得教书读书不应该仅止步于浅表性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应该更精深,以加深自己知识的深度,其它范围的书也要多读,以拓宽自己知识的宽度。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反观自己的课堂,真的感觉自己的课堂真的叫无趣,自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怎样写作》,我才发现自己一直叫苦叫累的作文教学,其实苦痛的根源竟是自己并不真的懂写作,不明白写作的规律,本末倒置,云里雾里,花里胡哨地跟学生讲了一番,也许悟性比较高的学生还能勉强接受,其他孩子就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至于读完了小学,连基本习作的规律都没弄清楚。所以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不喜欢写作文,不想写作文,语文学得一塌糊涂,负责任地说这跟我们的教学也是有关联的,不能全怪孩子笨的原因。
余华先生的《活着》,莫言先生的《生死疲劳》,马尔克斯先生的《百年孤独》这三本长篇小说就像生活中的三面镜子,让你透过作者细腻的笔触窥见生活的喜怒悲欢,偶尔读读也是有味道的,还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看生活的点点滴滴,体会也不一样,当然也能让心理更加安适平和。而读蒙曼老师的《唐诗之美》,虽然自己才疏学浅,只能窥见一点唐诗之美,但也好过把时间浪费在其他没有意义的事情之上。林清玄先生的《林清玄散文精读》,读来也能悟到生活中的点点禅意——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那便是禅,并非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尤其《温一壶月光下酒》一文,它由《逃情》,《煮雪》,《温一壶月光下酒》三篇文章组合而成,我看的似懂非懂,但就是喜欢。
余老师喜欢吟诵,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初学了一点点,还因此听了刘旭老师的两次讲座,虽然还不敢开口吟诵,但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只要我有空,都尽可能地去观看吟诵堂每晚十九点的公益直播课堂。我相信即便天资再差,但只要我每天多学一点点,也总是有一点处的,也总会有一点进步的。
余老师是一个好老师,好的工作室领衔人,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常常督促我们,并以身示范,还关心我们的身体,比如去年下半年听说我生病了,常常安慰我,帮助我调节情绪,还时常关心我的现状,及时鼓励我坚持学习。没有她的帮助,也许我将不会有以上这些变化。
可以说,通过在工作室的学习,我的认知,习惯和见识都在发生着细微的改变。有人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以前我总觉得这句话是在说别人,但今天我理解的这句话的含义恰巧是在说自己,愿我们都能做一个有趣味的人,注重自己灵魂的生长而非只是外表包装的空壳的自己。
有幸遇见余敏老师和余老师的原点语文工作室,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们,行走在筑梦的路上,我何其幸运!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