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进城 满仓而归
——泸县余敏工作室学习成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在工作室的学习情况。我是太伏小学语文教师邱思梦。
前言
世上最美好的事,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走在逐梦的路上。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我加入泸县余敏名师工作室快一年了。还记得去年六月十八日,我们相聚泸县实验学校童真楼,开启了我们的第一次约会,匆匆一面我们相互认识,感受到彼此的真诚与好学,何其幸运和在座各位同行。在学习与工作中,充实与忙碌并存,学习与成长并进,快乐与苦涩并融,我们都在成长着,进步着。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做到“立德树人”,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新时代对我们教师有新的要求,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我们必须不断拓展必备知识,强化关键能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这一年来,虽感觉到忙碌、艰辛,但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欣喜、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下面我就在工作室学习期间的一些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勤练基本功,筑牢三尺讲台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职业技能,是提高教师岗位实际能力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工作室在余敏老师的统筹安排下,组织了每月一读、每月一写、每月一练的常规活动。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掌握和使用普通话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讲好普通话,用语言传递规范是每月一读活动开展的初衷,老师们或吟诵古诗、或朗诵散文,或讲述故事,用亲切自然的语调练习口语,训练朗读技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每月25日,我们的工作室交流群格外热闹,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上传至群相册里,原来是每月一练交作业的时间了,楷书、隶书、篆书各种不同的字体,各种不同的风格,给人美的感受。有人说,一字一世界,一个方块字便是一片天地。教师们将全部身心凝于笔尖,在小小的方格里用心书写着每一笔,每一划。横平竖直、结构均匀,或苍劲有力、浑厚凝重,或清秀雅致,工整严谨。然而,教育教学中定会有一些让人惊喜的小事,教育教学中也会伴随着一些困惑,教育教学中总会有灵光一闪的新思路,把这些记录下来,每月进行整理,用文字记录我们的教学生活、感动瞬间、教学新方法,这就是每月一写的价值所在。在这三个活动中,每月一次梳理,一次提升,一次尝试,我们在不断进步与蜕变,逐步成熟。
二、围绕原点语文,开展寻真之旅
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以理解文本内容为最终归宿的传统窠臼中挣脱出来,走向以学习文本语言,关注言语表达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才算是回到了语文教学的原点。工作室追求回归语文原点,绽放生命课堂的教学主张。“原点”,是起点,是初心出发的地方。语文的原点是什么?是以语言、文学、文化学习为核心,培养人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一)教学不息,学习不止
我们工作室的成员来自十六个不同的学校,每位教师都肩负着一线教学任务,都面临着教书育人各种琐碎的事物,尽管平时的工作很忙,我们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教师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关注教学专业素质,理论水平的提高同样重要。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围绕“原点语文”为核心的理论学习,工作室三十位老师都选择了至少一本教学理论专著进行深入阅读,例如:《教育的目的》、《回到教育的原点》、《名师工作室的春天》等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藏,记录在笔尖,滋润在心间,工作室鼓励老师们在阅读中及时记录阅读感受,撰写学习心得或教育随笔,以推动理论入心入脑。我们是传授知识的师者,我们对知识应该更加热望,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大胆进取,不断创新。作为人民教师,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推动自己就是推动社会发展。正如余敏老师在交流群里,与大家分享的话:共同学习的旅程毕竟很短暂,更多的时候,要靠自己默默地前行!但是,请你一定坚持阅读,只有经历了“陌生阅读”“立体阅读”,才能到达“智慧阅读”的彼岸,我也相信,我们终将在阅读中获得更好的自己。
为了让我们的阅读具有发散作用,工作室部分教师还进行了阅读分享交流,一次次线上的阅读交流活动,让我们步调一致地再次与理论深度融合与碰撞,大家一边倾听,一边回想,仿佛坐上了一列开往春天的列车,饱览沿途的美景,阅读本就是一件美好的事,阅读分享,就是分享美好。
(二)探寻名师课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真正的学习源于深度的思考。观摩名师课堂,我们在学习和反思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思路,触摸语言与思维的温度。任凤梅老师在观摩了名师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后,带领工作室老师在名师课堂中寻真,体会着课堂中王老师抑扬顿挫的教学节奏,高晓良老师带领老师们探寻名师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实录,给大家解析了名师课堂中的语文原点究竟是怎么实施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观摩名师课堂活动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揣摩、思考,课堂的整体思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对于学生语言、思维的训练点在什么地方进行落实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三)模仿名师课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几乎每个老师都有过被名师课堂惊艳、震撼的经历,几乎每个老师的心头都曾涌动过把名师佳课搬回来再上一次的强烈冲动,我也不例外。各级培训机会听到的好课越多,这种冲动就越强烈。但从“想搬课”到“试着搬”,继而到“学会搬”,路上却是高峰横亘,崎岖盘旋。一线教师学搬课重要吗?极其重要!学生是在对教师的模仿中学会学习的,教师的成长,模仿也是必经之路。如果不考虑自己学生的学情,一味把环节搬回家,这样的课堂就是一个空壳。在做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时,切不可复制黏贴一些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套话,需要对学生已懂的、懂了但说不出的、读不懂的部分有所预设,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背用语、套环节,只不过是搬课高塔底下的第一层而已。正是因为有这种模仿的冲动,而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的教学经验,我们工作室也开展了模仿名师课堂的活动,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名师课堂优秀教学环节背后的内涵,以及对学生素养的训练点。模仿是一种学习,一种成长,更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各种教育智慧也将在不断的研磨中水到渠成,今日学名师,明日成名师。
(四)课堂实践与探索
“语文本真”即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我们的母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最具智慧,也是最具鲜明特点的一种,从文字到篇章,从表达到结构,从听说到读写,都和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我们有责任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去年年末,我们开展了以语言和思维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初探,三位优秀教师带来了三堂课堂教学,城东小学李雪菲老师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说文解字,从字、词、句到段落的教学中,步步引导,逐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人物的情绪;城北小学方彩容老师在《葡萄沟》教学中,通过贴葡萄叶子帮助学生理解茂密一词,五光十色、一大串一大串等词语让学生领会了葡萄的颜色多、数量多,其次设计扮演葡萄沟老乡的环节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泸县实验学校王芳老师在《荷花》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与单元语文要素紧密结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通过小练笔让学生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纵观三节课堂实录,三位教师的授课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价值。不仅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还让学生亲近鲜活的知识,实现了知识的生命价值,实践了工作室原点语文的文化内涵。
三、学习硕果累累 提升收获满满
在新的时代,知识、信息和科技方方面面都在突飞猛进,我们稍有不慎,便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作为老师更需要争分夺秒地学习,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促进我们成长。专业的教师就要向下扎根于课堂,向上勤于笔耕,向外开拓创新,向内自省修正。围绕着工作室个性化理念:遇见真生活、真语文、真课堂,实现真读书、说真话、述真情、做真人,工作室各位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践行着,也在前进的路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成长印记。先后有多名教师获得市级县级校级荣誉,高晓良老师获泸县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张雪梅老师获县级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程洪梅等多位教师获县级骨干教师称号,在市级、县级教研活动中也有工作室教师精彩的授课身影,陈雪凤老师、程洪梅老师、刘光梅老师所上的示范课例受到一致好评,各级各类教师竞赛中也有不少工作室成员取得优异成绩,任凤梅老师钢笔字作品获县级二等奖,罗莉老师在优秀教育视频资源征集活动中获二等奖,陈雪凤老师、程洪梅老师论文获县级奖励。
奋力耕耘,用心育苗,方得硕果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余敏老师的指引下,我们的工作室各位成员必将永葆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助力学生茁壮成长,我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由一个人带领一群人,然后服务一个区域。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进取的心态,是内心的坚持,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闲适与从容,更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做最好的教师是激情,是豪情,更是扎实的行动,我们一直在路上。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